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世界美文观止》(1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8日15: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守仁编选

  作者生性多情,感觉灵敏,崇拜自然,善于捕捉唯美意象,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朦胧的意境。他一生留有多篇写月夜景色的美文:有沙漠中的月色,海上的月色,草原上的月色,城堡上空的月色。这篇《美洲之夜》描绘的是尼亚加拉大瀑布不远处森林里的“月光奏鸣曲”:“天鹅绒般的淡蓝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黑暗之中……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几棵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纹丝不动的光海里形成几处飘浮的影子的岛屿……”只有不远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咆哮声,“在寂静的夜空越过重重荒原,最后湮灭在遥远的森林之中。”

  近200年前夏多布里昂笔下这片让他迷路的“新大陆荒原”,因为有大瀑布存在,已开辟成北美最热闹的景点。无数名人、游客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狄更斯在这一带逗留过10天,写出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著名游记。玛丽莲·梦露在这儿林间空地上拍过电影。丘吉尔带着他女儿、戴安娜携着她两个儿子,先后前来欣赏北美最大瀑布的风采。这恐怕是浪漫的夏多布里昂生前猜想不到的盛景。

  一天傍晚,我在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的森林中迷了路。转瞬间,太阳在我周围熄灭,我欣赏了新大陆荒原美丽的夜景。

  日落后一小时,月亮在对面天空出现。夜空皇后从东方带来的馥郁的微风好像她清新的气息率先来到林中。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而宁静地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在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巅的云彩上憩息。云彩揭开或戴上它们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的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天空形成絮状的耀眼的长滩,看上去是那么轻盈、那么柔软和富于弹性,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地上的情景也同样令人陶醉:天鹅绒般的淡蓝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黑暗之中。我脚下流淌的小河有时消失在树木间,有时重新出现,河水辉映着夜空的群星。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几棵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纹丝不动的光海里形成几处飘浮的影子的岛屿。如果没有树叶的坠落、乍起的阵风、灰林鸮的哀鸣,周围本来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远处不时传来尼亚加拉瀑布低沉的咆哮,那咆哮声在寂静的夜空越过重重荒原,最后湮灭在遥远的森林之中。

  这幅图画的宏伟和令人惊悸的凄清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与此相比,欧洲最美的夜景毫无共同之点。试图在耕耘过的田野上扩展我们的想象是徒劳的,它不能超越四面的村庄;但在这蛮荒的原野,我们的灵魂乐于进入林海的深处,在瀑布深渊的上空翱翔,在湖畔和河边沉思,并且可以说独自站立在上帝面前。

  (程依荣译)

  冬天之美

  [法]乔治·桑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作家,生于巴黎。为了表示独立不羁、男女平等,她穿起男装,抽上烟斗。她的妇女问题小说,都以爱情和婚姻自主作为女人解放的前提。她的重要作品有《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她发表的《魔沼》《小法岱特》等田园小说,以抒情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充满柔情蜜意,具有浪漫色彩。乔治·桑的作品描写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她于1876年去世之后,《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曾发表著名悼词,夸“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赞美她是“自由的女神”。

  《冬天之美》是一篇优雅的抒情散文。她以浓墨重彩之笔,渲染法国冬天的大地上仍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抒发了向往乡村生活、热爱田园牧歌的情怀。接着她别出心裁,以乡村空气清新、地面干爽、阳光明朗,对比巴黎市区空气不洁、垃圾成堆、浮靡悖谬的城市生活。凡是在欧洲或北美白雪皑皑的寒冬,与亲友围着壁炉,吃着炉里烤熟的红薯或土豆,一起亲切回忆往日趣事的人,都会经历着与乔治·桑类似的美好体验。正如文末所说:“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它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青藤涂上了大理石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程依荣译)

  铁匠

  [法]艾米尔·左拉

  艾米尔·左拉(1840—1902),生于巴黎,法国小说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倡导者。上中学时显露文学才华,练习写小说、诗歌和喜剧。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文艺理论家泰纳、生理学家贝尔纳和小说家龚古尔兄弟影响下,左拉提出他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小说家充当事实的收集者和实验者,做“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而不对所写事物做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根据这一主张,从1868年开始,左拉用26年时间写出了一部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其中包括20部长篇小说,1000多个人物,题材几乎涉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帝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宗教、商业、科学、艺术各个方面,描写了上流社会和工人、农民等各种人物,几乎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其中1877年问世的《小酒店》,是左拉表现当代工人的第一次尝试;1880年写成的《萌芽》,成功塑造了革命无产者的形象,是他的巅峰之作。他的长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是气势雄浑,笔力酣畅。

  《铁匠》是一幅浓墨重彩的肖像画,是一曲赞美劳动和劳动者的颂歌。他把一个普通铁匠的形体、动作、语言、心态刻画得生动传神,表现了劳动的美、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乐、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伟大。是劳动改变了事物原来的模样,从炉火中夹出来放在铁砧上的铁块,在他手里“像柔软的蜡一样卷曲、伸直,揉成一团”,让一块废铁变成一张闪闪发光的犁铧。农忙季节,他撂下铁锤,从铁匠铺走到路边,看见自己铸造的耕犁,在大地上翻出一条条泥浪,耕牛前行,犁铧闪光,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在锤声和风箱轰鸣声里,身心交瘁的左拉恢复了健康,“就在这里,在这铁匠铺里,在无数耕犁中间,我治好了懒惰和多疑的毛病。”

  铁匠是个大个儿,当地首屈一指的大个儿,两个肩头长满了肌肉疙瘩,面孔和臂膀被炉火和锤子迸起的铁屑烘染得黝黑。他的脑门方方的,一簇乱蓬蓬浓黑的头发下面,生着一双孩子气的蓝色大眼睛,钢一样明亮。他颔骨宽大,发出笑声和喘息声来,就像他那巨大的风箱在狂吹和呼啸。当他以力气十足的姿势抡起臂膀——这是他常年在铁砧旁边劳动养成的习惯动作——他简直不像是年过五旬的人。他能举起绰号叫“小姐”的二十五斤重的铁锤,挥舞着这厉害无比的“姑娘”,从维农一直走到卢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