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8日16: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炜

  书院今日的开坛,标志着书院在前行的路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大家的关心和爱护下,在所有热爱书院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它将成为半岛乃至全国的一座重要文化设施,形成自己的文化吸纳力和辐射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参与文化活动。

  万松浦书院的建立,必将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3年9月29日

  书院随谈

  ——答《 光明日报 》

  书院与官方教育机构

  守住古代书院的品质更重要,因为新的因素,不想有也会产生出来。而一些根本性质的东西,要保护也难。

  现在大学出来的有用之材很多,是成批制造出来的,所以从个性化的教育成果这个角度来看,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的。允许社会上一些别致的、个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存在,就是一种补充。

  书院古代对官学是一种补充,现代也是一种补充。这种补充很重要吗?我想十分重要。古代书院出了多少大人物,这是对书院重要性的最好说明。

  有人可能认为古今不同了,是的,所以今天更需要好的书院存在。人才的批量生产是极可怀疑的。

  书院与高校合作

  与高校合作,是因为他们的学生基础在那儿,这些学生集中起来方便,来了书院,有些新的心得,回到同学中间也会较好地传播。与大学互补,就是与之合作。但合作并非是对他们教育方式的完全照搬。

  书院也要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人合作,实际上万松浦也正是这样做的。

  经营万松浦书院

  我参与具体的工作很少,现在几乎没有了。那是一个独立的单独运行的单位,我只在工作之余尽一点义工的责任。因为我爱好书院的事情,觉得有意义。

  刚开始我介入得多一些,办起来了,正常运行了,我还得忙自己的本职工作去。现在书院有院务委员会在管理,事业开展得很好,他们都很忙,做了许多好事情,为省内省外甚至海外文化事业踏踏实实地干了一些事。

  目前书院太少了。当然多了也不可能。这不是盖几座楼找几个人、再取个名字买几本书放上就成了书院的。书院在品质上要求很严格也很多。坚持和维护它的纯正品质,这是最难的。所以中国的书院不会多。不要听它叫什么名字,盖了什么院落大楼,要看内容、看品质。

  书院的随缘成事

  心得就是能干多少干多少,不要有虚荣心,不要贪大贪快贪多,更不要急着宣传它的“伟业”。只要是对文化建设有益的事,与书院品质相符的事,又有精力和能力,就可以好好做。

  只要方向对,慢一点更好。

  也不要怕别人说什么,现在网络时代说什么都很容易,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就难了。所以人生一世,坚持以好心做好事,这也不是简单的。量力而行,添砖加瓦而已,发出太大的宏愿,反而并不是可信的。

  我一直觉得书院是最有意义的事业之一。

  现代书院的前景

  目前是把基础夯实。这样,如果百年后还有恒心大的人,就会接着干下去。一直做好一件事业,维护它的品质,是很难的事。看看历史就知道,越是好的东西越是难以保存,越是容易受伤害。不过不能在乎这些。

  个人的能力有限。比如现在,书院有了院务委员会,运转正常了,我们仍然也要尽可能地关心它。我超脱了日常的书院,可我关心的目光还会常常看过去。

  2008年11月

  书院的思与在 *

  有朋友从远方来是让人特别高兴的事。近处的朋友更是经常来,他们和我们一起工作。远远近近的热心人聚集到这里,还有不定期来此工作的“义工”。我想可能因为这儿是书院的缘故吧,所以才有了一些友谊的、精神的聚会。我以前谈到书院时,曾试着说明白她的一些特质,就借用了楚辞里的一个词,说“书院”这两个字当中有一种“内美”。我想现在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内美”将一些朋友吸引过来。当然这种“内美”还需要今后我们一起去发现,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些什么。

  我以前想象的书院不是热闹地方,不是庙宇,不是旅游景点,不是一个机关或什么事业单位。她清寂单纯,就像一个粗手大脚的劳动者微笑着站在野外。说是这样说了,她美好的内容还需要许多人去一起挖掘。

  但是我也知道,这种工作千万不能急躁,不能焦躁,也不能因为有人不理解,来参与她的事情,就不高兴。因为大家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理解的现象。相互启发,用美好的心情吸引对方,事情就会逐步干好。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我们在寻找一座现代书院,一座现代书院也在寻找我们。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式的、人与事物的一场美好遭遇吧。

  有人说既然是继承古代书院,那就依样去做就行了,只要不走样就行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现在毕竟不是古代了,再说古代的书院也有各种主张,倾向也不一样。历史上一度书院很多,多到了泛滥的程度,但这并不等于学术和教育的繁荣。一些家族私学,一些简单的藏书之所,都冠以“书院”的大名。比如现在,连一些书法和画画的场所也叫什么“书院”,在概念上真是荒唐得可以。当然,关键问题还不是名称。

  最美好的东西,一些人物,一些理念,在历史上由最优秀的书院传下来了。书院有一些伟大的主持人,当时叫“山长”。就因为他们的精神在那儿,书院也就在那儿了。关键是坚持和专一,头脑既清楚又执着。从古到今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生活在任何时代里的人都要有爱心,都要爱得深刻,然后做事情的目标也就有了,态度也就有了。如果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不关心人,不忧患世事,没有文化上的坚定性和责任感,只想有点“说法”,就会成为一个酸腐文人,就没什么意思了。

  一想到书院就想到诵经。经是经典,当然不会是一般的佛经。是需要诵经——读经。书院如果不守住中国文化之根,那就非常可疑了。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文化之根并非是逐步强固的过程,这个毋庸讳言。可以想象,我们的现代化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批深入研习中国文化的年轻人,而且能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好了。这才是时代的觉悟。许久了,博大精深的文人或者无声,或者做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并且因此而得到了不适当的推崇。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没有了钱穆这一类人,就连南怀瑾这样的先生也没有。所以我们今天的书院不得不再一次强调:从头读读四书五经吧。

  现在有些文学人士,一开口就是杜拉、杜拉,昆德拉、昆德拉。总这样“拉”也不行,因为太简单了,太偏食了。谁还能指望这样的文学有什么深度呢。中国的文学必然是从自己的沃土上茁壮而生的,这个不必怀疑。

  当然,就书院来讲也有个面向世界的问题。全球化时代不是我们的理想,却是一个潮流。我们在这个时代里将有自己的对应,所以还是要听到窗外的风雨之声。所以我们的书院没有建在山东腹地,没有在邹县和曲阜这种地方立足。但问题是这儿海风太强,摇摇欲坠,中国文化的砖石更要好好垒起来才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能做成什么大事,既不能惊天也不能动地,但我们为一种文明的传承坚持了,做了,尽力了,这就很好吧?这也可以算是过去说的“大事”。书院存在下去,这真的是一件大事。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