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寻找亡灵》(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8日13: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国平

  第三个“一”,是以上两个“一”的结果,应通过适当的画面充分展现“海东盛国”之“盛”。笔墨之重点应描述上京龙泉府的繁荣和辉煌,把东北亚的“小长安”呈现在人们眼前。通过一定的视角,展现渤海的疆域,众星拱月式的城市集群,丰富多彩的名特优产品,尤其是寒地水稻的高纬度种植,始于渤海。纵情展示渤海之“盛”貌,包括和中原的和谐交往,与周边民族的友好往来,与日本频繁的对外交流等。

  前两个“一”,是实写、重点写,后一个“一”,是虚写。虚实相间,一阴一阳,相得益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再现出渤海国的真实面目,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渤海国,从中得到撼人魂魄的历史启示,获得心灵的激荡和艺术的享受。

  东京城即上京龙泉府,是当时流放宁古塔的流人吴兆骞等偶然发现的。偶然中有其必然。历史就是这样安排其细节的。我们在编剧时,不妨考虑把流人放进去,让时空交错,使历史人物远距离的对峙变成近距离的对话。通过交错,把肃慎族系的历史演变,楛矢石砮的故事穿插其中,加重该剧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

  如今,渤海国遗址作为一个历史人文景点,和大兴安岭阿里河的嘎仙洞一样,供游人参观。它们分别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肃慎人和拓跋鲜卑人当年的故事。殊不知,这些故事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读懂了它们,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然后要到哪里去的道理,才能懂得民族的尊重与和谐,才能更加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要写这样一部宏大的史诗般的历史正剧,谈何容易。因此说,这只能是构思设想,要想付诸实施,非借助治普先生的笔不可。如蒙不弃,我愿尽菲薄之力协之助之。

  此等大作,如能成功,将是为历史为民族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愿我们尽力而为之。

  治普先生,意下如何?

  2011年9月中秋节于上海寓所

  附:王治普先生给作者的回信

  国平:

  你好!

  你的文章《为渤海国“洗澡”——与王治普先生商榷》拜读了,很受启发和补益。你对渤海国很有研究,也很有见地,令人佩服。

  2007年夏天,你从上海来牡丹江市,我俩在宁安见了一面。去年秋天,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又见了一面。

  这两次接触,咱俩成了忘年交。一个满头白发八十翁的我,能与一个上海下乡兴凯湖畔十年的“老三届”成为朋友,这就是缘分。

  见面后,我把发表的大型话剧剧本《渤海郡王》和《渤海公主》和未发表的2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本《靺鞨女人》送给你,为的是交流信息和求得帮助。

  在咱中国5000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中,渤海国仅仅占了229年,可以说是转瞬间。但这229年,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渤海国是大唐版图的一部分,是大唐的北大门,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特区。正像你在文中说的“应该用文学的力量,给渤海国洗个澡……洗去蒙上的历史尘埃和污垢”。说白了,在当代的世界上,还有杂音,居然有人硬说是他们的老祖宗,咄咄怪事,把我这女真人的后代完颜氏都快气炸了肺。

  为了向祖先负责,我写过些论文,也写了不少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渤海国通俗演义》、20集《渤海郡王》、20集《靺鞨女人》电视剧文学本,还有三部大型话剧等。当然都是怀着强烈地爱祖先实事求是写的。为此整天想这件事,于是我反复阅读了有关方面的历史书籍,综合了大量的分散的有关资料才又发现新的问题,何不换个研究的角度呢?即往回研究,满族的老祖先从肃慎到渤海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展起来的呢?

  肃慎是中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和国家,绝对是当代我们满族的老祖先。

  肃慎的汉译是雄鹰,即“海东青”。也可以叫雄鹰之国。

  据《竹书纪年·五帝篇》记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公元前2249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息慎即肃慎的转音。证明4200多年前,肃慎即与中原政权建立了朝贡关系。

  周朝康王时(公元前1026—公元前1011年),肃慎又去进贡“楛矢石砮”,朝庭申明:“肃慎……吾北土也。”即把肃慎纳入了周朝的管辖范围,也就是一个国家了。

  肃慎故国的首都在什么地方呢?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即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肃慎国肯定在当今的东北。

  据《新唐书·北狄列传》记载: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证明肃慎故地就在当今的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准确无误了。

  在渤海镇什么地方呢?还应继续往下求证。

  据唐代《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渤海王城西南三十里,有古肃慎城。”西南三十里,正是著名的镜泊湖。

  镜泊湖一带,挖掘和考查的遗址不少,尤其是著名的莺歌岭文化,据今3000—5000年,与向周朝的进贡年代相吻合。

  这些你都清楚,我就不细说了。

  在夏、商、周、秦时,一直沿用肃慎,汉晋时改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唐朝时称靺鞨,宋朝时称女真(肃慎的转音),清朝以后称满族。

  雄辩地证明了,镜泊湖一带就是中国满族最早的发祥地。

  这么从肃慎的源头一研究,就把那些歪门邪道给堵住了,4000多年前他们在哪儿呢?总不能把肃慎也“抢”去吧?历史是最公正的,也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有了行动,要大力弘扬肃慎文化,正像你希望的那样:“用我们的感情和眼光,还渤海国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鲜活真实的本来面目。”

  大型歌舞剧《老祖宗肃慎》初稿已完,由我编剧,还有人作词、编舞和作曲,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一旦成功那天,有可能去上海演出。这个举动对异论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年,牡丹江市话剧团演出的《女大十八变》,在上海演出多场,还曾获得了你们颁发的“白玉兰”奖,编剧就是我。但愿我们能与上海第二次握手。

  你的文章中,对我的剧本提了三条建议,让我再锦上添花吧,表示十分感谢!

  老夫虽已80,但思维没乱,身体尚壮,自称“80后”,还能干些应该干的事。你放心,我一定会进一步修改的,尽量完美。

  一个大型文艺作品的问世,必须是团结合力的结果。你“愿尽菲薄之力协助”,这十分珍贵,但愿能成。

  冬天来了,大地变成了银白的纯洁,空气更加清新了。今冬的镜泊湖将有不少新的旅游举措,希望你能来,再相聚!

  肃慎后代  完颜氏  王治普

  2011年11月30日于牡丹江

  注:王治普先生系国家一级编剧,牡丹江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渤海国问题专家。

  嘎仙洞随记

  一

  我伫立在嘎仙洞前的点将石上。

  抬眼望,大兴安岭北段古称大鲜卑山的深邃和辽阔尽收眼底。山连着山,岭叠着岭,逶迤绵长。低眉处,嘎仙河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潺潺流淌,两岸的兴安柳和甜杨繁茂滴翠。身后,就是被誉为“建国以来我国长城以北地区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其价值绝不比秦俑坑差”,由呼伦贝尔盟文物所长米文平先生实证的拓跋鲜卑旧墟石庙——嘎仙洞。

  公元443年3月的一天,就在听到东北小国乌洛侯的使节报告“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魏书·乌洛侯传》)的消息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按捺不住感恩寻祖的激奋心情,即派遣中枢侍郎李敞一行,远涉大鲜卑山。该年7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王朝最高祭天祭祖大典,在洞的西侧石壁上,刻下了直到1980年7月30日才由米文平发现的201字的祭祀祝文,在洞外插立桦木枝子后,李敞一行回返代京大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