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寻找亡灵》(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8日13: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国平

  之后,我把研究渤海国的文章发在牡丹江市文联《镜泊风》杂志上。据说,反映还不错。就这样,一个上海人,既不是历史学家,又不是文博教授,普普通通一个曾经在兴凯湖畔下乡十年的“老三届”,与东北古代民族交上了朋友,与靺鞨、契丹、宁古塔、忽汗河及东京城对上了话,与牡丹江市的朋友们牵上了手。于是,我和治普先生成了忘年交。于是,我诚惶诚恐地接受了三个渤海国的剧本。

  治普先生的三个剧本分别是,大型话剧《渤海郡王》发表在2003年黑龙江省《剧作家》第六期,《渤海公主》发表在2006年《剧作家》第五期,及创作于2005年5月的20集电视连续剧《黑土女人》。

  一年里,我反复拜读了这三个剧本,不断揣摩和思索。我被治普先生的写作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折服着。他深谙渤海历史,热爱满族文化,富有创作激情,生活底蕴极其深厚,是一个极富才情德高望重的老剧作家。我打心眼儿里敬佩他。

  三个剧本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艺术地反映了渤海国与中原大唐的争斗、交融、和谐及发展的历史进程,艺术地概括了靺鞨人从东奔建国到初创时期大祚荣父子两代王的早期历史,成功塑造了大祚荣、大武艺、大门艺、春花、雁姐、张禄和老萨满等众多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历史细节把握恰到好处,使用民族语言挥洒自如,风情习俗驾轻就熟,活脱脱把唐时渤海国初期面貌,像素描一样清晰地勾勒了出来。使人们对渤海国的认识,通过舞台形象,从此生动鲜活起来。

  我无意对剧本作出评判,更无资格妄加褒贬。我只感觉到,治普先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扇能窥视渤海国的窗户。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我的思维也被迅速地激活起来。

  渤海国是什么样的?它从哪里来?到哪儿去?民族学家说:它是一只鹰,是海东青;社会学家说:它是小弟弟,家里头排不上号;历史学家说:它只是片断,是一朵浪花;哲学家说:它是一张旧照片,很模糊,也很清晰。

  那么,文学家和剧作家怎么说呢?

  我站在三个剧本的窗口前,遥望1300多年前的渤海国,是窥视,还是全镜头聚焦?是透视,还是做特写?

  几年来,我几乎翻阅遍了可以找到的关于渤海国的史料和论著,想从浩瀚的文字中理出一个头绪来。从魏国忠的《渤海国史》、《渤海史稿》到王禹浪的《渤海史新考》,从佟冬的《中国东北史》到李兴盛主编的黑水丛书《渤海国志长编》以及史籍新旧唐书。朦胧中恍惚觉得渤海国就像一条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及至见到治普先生的剧本,才豁然开朗。

  文学应具有这样的作用,它将久远的年代,已经或者即将消逝的事物,转化成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蘸满感情,在这一记忆的书写中,所有古老的事物变得有生命起来,诉诸我们的情感,并使我们的心灵,有了安放的空间。因了“历史”的书写,我们才能克服“现在”的茫然和虚无,使浮躁的灵魂,趋于安静和踏实。

  我想应该用文学的力量,给渤海国洗个澡。揭开罩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洗去蒙上的历史尘埃和污垢,用我们的情感和眼光,还渤海国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鲜活真实的本来面目。

  我思来想去,归纳了渤海国的三个“一”,窃以为比较符合渤海国的历史真实,也最能体现它的本质。

  1.它是肃慎族系或叫通古斯族系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性质的地方政权,是肃慎族系从商周发展到隋唐的历史产物。

  2.从营州东奔建国到为契丹所灭的229年中,仅有一次与唐的战争,除此之外,自始至终与唐保持和睦亲善的君臣关系。这在古代民族中是唯一的。

  3.229年的渤海历史,创造了“海东盛国”,与大唐“盛世”相呼应。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上,能称“盛国”的,渤海国是唯一的。

  三个“一”,集中代表着渤海国区别于其他古代民族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非常奇特。有哪一个古代民族具备渤海国这样的“奇特”?又有哪一个古代民族能达到渤海“盛国”的高度?

  简直可以说是旷世奇史!对此,我在《渤海国新说》一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果,能用哲学的思辨,宏观历史的眼光,世界民族的视野,文学的语言情感和视觉艺术的魅力来演绎渤海国,那将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一部能产生巨大思想震撼力、视觉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明史诗。它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与历久弥新的文化作用。

  它将成为一只真正的海东青,翱翔在中华民族的蓝天白云间;它不是一个小弟弟,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它是片断,是历史画卷中最耀眼的一幅图画;它是浪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一张旧照片,用文学与艺术演绎后,它不会模糊,而将逐渐清晰,重新明亮起来。

  我考虑再三,向治普先生诚挚地提议,能否在这三个剧本的基础上,重新构思一个新的剧本。恕我冒昧,对这一新剧本先斗胆提出自己的构思设想,很粗糙,只是一个轮廓,仅供治普先生参考。

  我觉得,应该站在历史的层面上重新认识渤海国。它的第一个“一”,是从民族本体发展的角度,即从肃慎族系或叫通古斯族系历史发展的轨迹,肯定渤海国的历史作用:它使肃慎族系从此正式登上王朝更迭的历史舞台,拉开了肃慎族系在中国历史舞台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的序幕;它的第二个“一”,是从中国民族历史的层面,揭示渤海国区别于其他古代民族的独特个性,“息武重文”和“车书一家”,这是它得以长治久安与中原共存共荣的根本原因。唯渤海有,其他民族没有;它的第三个“一”,是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角度,诠释了渤海国的辉煌。“海东盛国”,在中国古代史上,唯独渤海享此殊荣,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能找出几家像渤海那样称为“盛国”的?

  不论从民族本体角度,还是从中国乃至世界角度看渤海,都不能否认渤海国的历史奇迹,不能否认渤海国创造东北亚最高文明和同中原及其周边民族和谐的历史贡献。遗憾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如此独特的“渤海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它的历史作用与影响,正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们的淡漠,而逐渐黯去。

  渤海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民族和谐的楷模,是古代民族对中华民族形成作出重大贡献的典范。我们应该让这一民族瑰宝重新发出光芒。

  因此,窃以为,应该创作一部全景式的正面反映渤海的历史正剧。以恢弘的历史场面,浓郁的古代民族风情,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撩拨心灵的人性细节,以及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全面展示渤海从初创到全盛的历史画卷,与大唐的盛世交相辉映,描画出中国历史上黄金帝国的壮阔图画。

  以渤海的三个“一”为基本历史依据与时间顺序,通过对三个“一”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典型历史人物的刻画,及事件和人物身上的细节揭示,深刻反映渤海国的本质内容。

  第一个“一”,应写透营州之乱。武则天治下的营州是靺鞨人东奔建国的策源地。灾荒加暴政,是引发以契丹为首的民族之乱的首因。错综复杂的民族和阶级矛盾,民族间的纠葛和互相利用,唐廷的残酷镇压和杀戮,契丹、靺鞨、突厥和高句丽残余的反抗争斗,这些都应作为大祚荣脱颖而出的大背景而加以铺陈渲染。柳城地区是靺鞨人也是大祚荣一家从小生活成长的地区,对他们后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应作为背景加以铺垫。天门岭一战,是靺鞨人背离契丹智胜唐军东奔建国的分水岭,应重墨刻画,在铺陈刻画中突出大祚荣的领袖风采。

  第二个“一”,重点描写与唐的唯一一次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极富戏剧性,充满悬念和冲突。大武艺和唐朝的矛盾,大武艺和黑水部的冲突,大武艺和大门艺的内斗,由这些矛盾发展而来的冲突和斗争中,尽情展示双方的性格和心理,从而刻画出大武艺由武功向文治的性格转化,凸显这唯一一次战争对渤海国发展的历史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