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寻找亡灵》(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8日13: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国平

  知青纪念碑

  当人们带着各自的人生体悟,解读纪念碑给予的心灵震撼时,老者领略到青春的力量,青年领悟出生命的真谛,孩子看到了人性的崇高。

  当那些逝去的“知青”,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上的光芒渐渐黯去的时候,纪念碑使他们重新明亮起来。

  渤海国新说

  大祚荣,这是肃慎族系自商周至大唐,有史以来1800年,才出现一个开辟历史新纪元、千年一遇的民族英雄。令人费解的是,史家们对大祚荣的历史作用很少评论,是史料匮乏,实证不足?还是由于偏居一隅,历史影响小而不屑一顾?是传统的历史观念在作怪,上不了正统?还是属历史敏感问题不宜涉足?

  附:李兴盛先生给作者的信

  在古代东北历史的长河中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东北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大批南下,不仅开拓和奠定了中国的疆域,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交融,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中国北方民族的文明史,而且影响与发展了整个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你知道是哪些民族吗?

  附  录:

  一:铭文二篇

  北大荒人的歌

  耕耘记

  二:诗六首

  北大荒,我该怎样来爱你

  八月的黄昏

  梦

  父亲的遗像

  岭上的风

  西边的太阳

  后  记

  用良心善待历史

  赵丽宏

  读方国平的《寻找亡灵》,我的心不时被书中的文字震撼。这是一本有关青春和生命的书。是一个曾在东北黑土地生活过的上海知青对青春岁月的回忆,是一个勤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反思。

  流逝的岁月,不会如轻烟消散,珍惜生命,热爱人生的人,铭记着人生旅途上所有的悲欢哀乐。过去的历史,不管是何种滋味,都应该是财富,对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过去半个世纪的苦难和幸福,交织成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人生版图。回头寻找曲折的屐痕,审视无数人用青春的热情和泪血浇铸成的岁月雕塑,在百感交集的同时,会领悟出很多人生的哲思,也会对现实的生活加倍珍惜。

  方国平为自己的散文集命名为《寻找亡灵》,并非哗众取宠,也非故弄玄虚。《寻找亡灵》是这本文集中一篇散文的题目,方国平离开东北之后,一直怀念着长眠在黑土地上的年轻战友。很多年之后,他和一批知青重返故地,寻找战友的遗骨,并为他们立墓碑,修陵寝,这过程,曲折而感人。用他自己的说法,“我在寻找青春,寻找年轻的生命,寻找灵魂”。当年,年轻的生命如花朵坠落在冰雪之中,死神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逝者面前,那些惨痛、无奈和悲伤,曾如此深刻地在年轻的心灵中划出带血的痕迹。时过境迁,有些人已经逐渐淡漠甚至遗忘,有些人却念念不忘。死亡的记忆,如触目的疤痕,留在继续活着的人们心头,岁月无法磨灭它们,还会在它们身上催生出新的胚芽和枝叶。方国平的文字,便是在记忆的疤痕上生长出的意味深长的枝叶。

  方国平在黑土地上曾有过大难不死的经历,三次死里逃生,成为他人生旅途中难忘的记忆。他铭记那些生死的画面,在庆幸自己大难不死的同时,他无法忘记那些不幸夭折的年轻生命,他铭记那些青春年代单纯而真诚的表情。对长眠在异乡冰雪之下的战友,他不是简单的怀念,而是通过对他们的回忆和追寻,思考人世的诡谲、历史的曲折和时代的沧桑。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和远去的逝者对话,数十年的岁月似乎浓缩成一个瞬间。他说:“其实,他们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有一颗善待历史的良心。”

  因为在黑龙江当过知青,方国平的人生和事业便和那片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本散文集中,他以更多的篇幅展现了他对黑土地历史的研究,他的目光一直追溯到千百年的古代。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东北民族曾作出杰出贡献,肃慎、鲜卑、契丹、高句丽、靺鞨、女真和满族,如百川归海,和中华大地上其他民族一起,汇合成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浩瀚大潮。读方国平研究历史的这些文章,能了解东北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关系。古代东北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古代东北民族的演变发展史,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明发展史。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现代人借鉴思考。读这些文字,可以让人长知识,对遥远的黑土地,有更深刻的认识。一个上海知青,离开东北这么多年,却依然对这片黑土地梦魂牵绕,竟然以研究这片土地的历史为己任,并研究出这么丰硕的成果,这让人感叹,也让人钦佩。

  我和方国平先生是同辈人,也是“老三届”知青。虽然经历不同,但感情是相通的,他对历史的回溯和反思,使我产生不少共鸣。承蒙他信任,嘱我写序,使我有幸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先睹为快。写下这些感想,留一个纪念,也为这本书的读者做一个简短的引导吧。

  2012年12月30日于四步斋

  ——序方国平文集《寻找亡灵》

  荒原生死劫

  1969年5月,南方早已春暖花开,北大荒刚刚泛绿,柳树才吐黄冒芽。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中俄(前苏联)边境上,却是硝烟弥漫,激战正酣。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为加强战备,沈阳军区决定紧急修筑一条自富锦县二龙山到抚远的一级战备公路,史称二抚国防公路,以应对抚远地区的战事。兵团急调各团临时组建的几十支青年连队,齐集二龙山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筑路大会战。

  我所在的42团筑路连,首要任务是开山放炮,碎石铺路。

  一天,在二龙山南侧的山坡上,排炮刚过,硝烟未散,大家高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开始紧张地清理现场。我在坡下正全神贯注地挥锹整理着碎石,以便装筐抬走。忽听副连长一声急喊:“快躲,石头下来了。”未等我反应过来,一块锅盖大小的石头正像一头饿狼恶狠狠地从上坡十米远处直扑我而来。

  说时迟那时快,不容我想,也不容我看,我眼疾手快,把手中的铁锹迅疾往自己正前方一插,随即再往右侧快速一拧,几乎与此同时,“咔嚓”一声脆响,石头砸在铁锹上从我右手旁滚落而下,手中的铁锹打落在地,而我自己也应声往左侧倒去。

  “悬,太悬了。”副连长急忙跑过来边嚷着边扶我起来。看着我毫发无损,安然无恙,由惊转喜:“你反应真快,要不然就遭殃了。”副连长一脸欣幸地说。

  我拾起几乎被石头砸成两截,锹柄已有明显裂痕的铁锹,一阵冷汗从后背心和鼻尖沁出。太幸运了,上帝和我还来不及握手就擦肩而过了。

  这场既惊又险的飞来横祸,由于我的快速反应而化险为夷。我躲过了到边疆后的第一次生死劫难。

  修完二抚国防公路已是10月,我班荣获修筑二抚公路“四好班”光荣称号,带着荣誉返回42团21连。不到一个礼拜,团部一声令下,又把这个“四好班”,调到鸡东县永安乡42团煤矿下井挖煤。

  旧时说:人间地狱十八层,十八层底下是矿工。可见挖煤活的艰苦和危险。当时提倡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趁着我们年轻好胜,血气方刚,上进心强,愣是把42团煤矿搞得生龙活虎,热火朝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