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寻找亡灵》(1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8日13: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国平

  今天,从上海出发,已接通了上海—乌鲁木齐—喀什的南疆铁路,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已正式启动;已开通了喀什—伊斯兰堡空中航线,争取开通迪拜、巴黎等国际航线,形成空中走廊,打造“空中一小时经济圈”;中巴友谊公路已越过葱岭,和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连接,通过314、315国道,一天内就可到达五个国家,喀什—伊尔克什坦口岸的高速公路竣工在即,2013年上半年就可通车;各省市的援建项目已经在喀什兴建或落成,上海和喀什已结成了对口交流城市。

  人们的眼光重新聚焦喀什,聚焦新疆,聚焦帕米尔。

  喀什将是现代意义上新的丝绸之路的驿站,将真正成为中国西部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地,她必将在21世纪复兴。

  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

  喀什噶尔,这颗昔日的“丝路明珠”,定将焕发新奇的光彩!

  从嘎仙洞到上京龙泉府

  一

  在大兴安岭北部东侧,北纬50度38分,东经133度36分,有一处海拔约520米的天然石洞。此洞突兀地屹立在高山石壁上,四周古木参天,峰峦叠嶂。洞外壁青苔绿地,洞顶苍松翠柏,气势宏博。洞前为50度左右的斜坡。洞口略呈三角形,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8米,高20余米,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足以容纳数千人,四壁弧度均匀,恰似穹顶,洞身曲折深邃,给人一种神秘色彩。这就是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余公里山麓上的“嘎仙洞”,《魏书》上记载的“鲜卑石庙”,古代东北民族拓跋鲜卑先祖祭奠所在,也就是拓跋鲜卑族的起始发祥地。

  就是这个民族,从这个“嘎仙洞”出发,带着东北草原上的浩荡之气,用游牧民族的狂野之力,称雄北方,统一了北中国,于公元四世纪末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北魏。

  就是这个民族的开国皇帝拓跋硅(道武帝),首先提出汉化主张。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在世仅活了32年的孝文帝拓跋宏,在“武功”上战胜汉族后,继而转向“文治”的思考: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于是,基于对汉文化先进性、优越性的认识和对鲜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孝文帝实行了自觉、主动、积极的改革。

  他的改革,石破天惊,造就了时代不远处的巍巍大唐。

  在东北牡丹江中游,镜泊湖畔,古称宁古塔,现为宁安市渤海镇的地方,赫然耸立着一座八世纪中叶的都城遗址,地理坐标为北纬44度85分至89分,东经129度零9分至14分。这座完全按照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建造起来的都城,是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之间亚洲最大的都市之一,它不仅是渤海国的百城之首,五京之魁,是东北地区开天辟地至渤海中期所建的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而且是东北地区的贸易枢纽,是连接长安和日本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通道,它就是唐代被誉为“海东盛国”,由东北古代民族肃慎族系发展而成粟末靺鞨建立的大唐“国中之国”——渤海国的首都,上京龙泉府。

  就是在这个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里,这个民族带着它特有的豪迈气概,用东北荒原开阔粗粝的力量,从营州之乱中脱颖而出,回归靺鞨故土,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初称震国,意为东方的国家。713年,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接受唐廷册封,获“渤海郡王”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称为渤海国。

  这个民族,在立国二百多年里,图生存,求发展,主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息武重文”,追求盛唐文明,全盘唐化,不断学习、进取和改革,遂发展成强大的“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全盘“唐化”,空前绝后,与大唐共存共荣始终,成为中国历史黄金时代的大唐在东北亚长治久安的稳固基础,是巍巍大唐这座辉煌大厦最牢靠的基石。

  二

  问题不仅如此。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是主动自觉的,而且是彻底的,全开放式的。在他独立施政的九年时间里,继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制度和农耕制度的汉化措施后,果敢而决断地在文化范畴里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首先,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迁到河南洛阳,到太和十九年九月,皇室和文武百官全部迁入洛阳,历时两年基本完成;接着,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孝文帝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颁行按汉民族服饰制定的衣帽样式;然后,太和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宣布:“停止说鲜卑语,一律讲正音(中原汉语)。三十岁以上的允许有一个适应过程,三十岁以下鲜卑族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故意不改的,立即降职或撤职。”紧接着,六月十九日下诏:迁至洛阳的鲜卑人死了,一律葬在洛阳城北的邙山,南迁移民的籍贯一律定为“河南洛阳”;太和二十年正月,孝文帝将本家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所有功臣旧族,包括鲜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统统改姓,如达奚改为奚,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贺赖改为贺,独孤改为刘,贺楼改为楼,勿忸改为于,尉迟改为尉等,至此,鲜卑等族与汉族在姓氏上的差别基本消除;同时,孝文帝以行政手段促使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规定由鲜卑贵族带头,与汉族士族结亲。

  孝文帝从迁都到服饰、语言、丧葬、籍贯、姓氏、婚姻、祭祀等全方位改革汉化的结果,使洛阳成为北方以至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使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鲜卑等族的北方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大唐文明铺就了一条通衢大道,鲜卑文化的精华植入了汉文化,汉文化获得了新鲜血液,鲜卑文化汉化,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几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作用,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一曲文明开放的大唐盛世交响曲奏响了!

  这是中世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最宏大、辉煌的时代和声。

  而首席操琴手就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拓跋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

  渤海国的全盘唐化,始于创立者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深谙中原文化的大祚荣,用超越时代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瞄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文化,向中世纪的现代化迈进。

  立国之初,他即派遣儿子大门艺到唐朝留学做“留宿卫”,请求“就市贸易”和“入寺礼拜”,“习识古今制度”。

  他的后继者们,尤其是第三代王大钦茂,第十代王大仁秀和十一代王大彝震,全盘吸收中原文化,唐穆宗曾对渤海与中原文化思想融为一体作精辟、准确的概括:渤海与华夏同风。

  政治上,仿照唐朝的官僚统治体系,形成了中央设三省六部一台八寺,地方上建京、府、州、县多级管理体制;经济上,积极与唐朝市易,互通有无,各得所需,推动经济发展,使国富民殷;文化上,全盘吸收唐代文化思想,推崇儒学,崇尚佛教,通行汉语,“车书本一家”;对外交流上,与日本、新罗等国长期友好往来,是遣唐使的必经之路,亦是唐朝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完全仿制长安,全城长16296余米,是长安城的二分之一,面积16平方公里。其建筑宏伟,经济繁华,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人口稠密,是东北亚最大的城市,是渤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亚洲列为第四,与日本奈良平城京相若。这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荒”可谓是一大奇迹。

  渤海国崛起于唐朝鼎盛时期,它全盘唐化的结果,不仅使肃慎文化得以延续,而且使渤海文化与汉文化相交融,“车同轨,书同文”,神形化一,让当时最先进的唐文化渗透到渤海的各个领域,生根、开发、结果。

  文化的力量是惊人的。唐化的力量使渤海成为“海东盛国”,弹奏出与唐王朝共存共荣“和为贵”的时代和声。

  和谐的和声,组成大唐盛世固土安疆的宏大乐章。大唐王朝及东北亚闪烁着那个时代先进文明的璀璨光芒,其中的一束强光是由渤海国发射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