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寻找亡灵》(1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8日13: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国平

  难道李敞的考察否定了乌洛侯人的说法,以致北魏的皇帝们不再相信也就不再派出使者去嘎仙洞祭祖?

  李敞祭祖发生在公元443年,他回来才两年的446年,就发生了“太武灭佛”事件,难道寻祖开石窟之中断,跟灭佛有关?

  按理,到嘎仙洞寻宗祭祖是大事,国史应有记载,然450年发生了“国史大狱”,北魏长期不设史官,难道李敞不传也跟崔浩之狱后的史风不振有关?之前修的史是被毁了,还是没有记载?

  拓跋鲜卑定都平城,武周山成为北魏的圣山。北魏皇帝拓跋嗣多次到此祈雨、拜佛、遥祭祖宗,武周山逐渐成为北魏王室祈福的神山。难道北魏皇帝对于他们远祖在东北的事迹早已淡忘,缺乏兴趣,而热衷于眼前的灵山圣地的实惠便捷?

  思之再三,无从做出答案。

  只觉得,拓跋焘武功有余,文治太差。

  六

  文治卓著者,当属拓跋元宏,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北魏最伟大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3岁封皇太子,5岁即皇位,23岁亲政,在位28年,实际执政9年,但他缔造了一个改天换地、气度恢弘的北魏王朝,把拓跋鲜卑民族从愚昧野蛮落后引领到当时的最高文明。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战胜自己,说汉话,服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迁都洛阳,又把旷野浩荡精悍之气植入汉文化,实现胡汉融合,华夏一同,开创了北魏最辉煌的时代。

  他真是上天赐给中国的天才改革家,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自觉地提出汉化并且在实践中大力推行的少数民族君主,就其深广度和影响而言,唯有战国的商鞅变法能与之媲美,在历史上很难再找出第二个。

  他的“太和改革”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举措,对隋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延续和发展。唐代的政治、法律和礼仪,主要也是从北魏演变而来。由此而下,辽、西夏、金、元、清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的制度和文化,虽然内容不同,色彩各异,却都与“太和改革”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他迁都洛阳,把北魏统治的重心和民族之间的和睦杂居,从代北推进到黄河中游的伊水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民族政权最靠近汉族核心区域的一次建都。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盛赞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在与南朝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上,做得相当成功。秦汉以来,北部有两个中心:一是长安,一是洛阳。北方汉人士族并不以江左政权为依归,并不向往南朝。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如果想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正统的代表,假定不能并吞南朝,也要定鼎嵩洛。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其目的正在统一胡汉,确保北魏统治。”

  在今大同市东门城墙外矗立着孝文帝塑像,器宇轩昂,一派王者气概。他手指向南方,目光炯炯。

  孝文帝手指的方向,是洛阳,是嵩洛,是中原。

  从拓跋远祖世居北荒,宣帝推寅驻沮洳地,昭成帝什翼犍始营盛乐,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而今孝文帝光宅中土,定鼎洛阳,这条文明进化轨迹,使拓跋鲜卑从原始形态,到游猎,到游牧,到游牧农耕,到完全农耕形态,一步步地从原始状态向完全封建化演进,从而完成了从野蛮走向文明巅峰的全过程。

  “在民族差别之后,还有人类的文明,而把人民引导到文明的最高水平就是政治。即没有胡也没有汉,只有文明。如果现在文明的最高水平是汉人的一套,让它为我所用,才是人民的幸福。”这就是前秦苻坚留下的世界主义,也是拓跋宏孜孜以求并为之实现的理想主义。

  匡亚明先生说:“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外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少数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拓跋宏。”

  思想家拓跋宏,古今中外第三人。

  我想起了武周山脚下的那条古道。

  从嘎仙洞到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从呼伦湖到盛乐到平城到洛阳,是拓跋人走出了这条路,它见证了拓跋人的历史。

  拓跋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但它没有死,它的历史活着,它的文化活着。君不见敦煌的莫高窟、恒山的悬空寺、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永靖的炳灵寺,还有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它们就是拓跋鲜卑,就是这个民族的精华,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我想,所谓大历史,大文学,大文化视野,我们何不多研究一些像拓跋鲜卑这样的民族?它太具有历史性格,太具有历史典型性。我们何不多写写像冯太后,像拓跋珪,像拓跋焘,像孝文帝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太有传奇性,太有个性,太具时代意义。

  如果你是个改革者,请多看看拓跋史,请多看看孝文帝。

  如果你是搞文学搞历史的,请多去嘎仙洞,多去呼伦贝尔大草原,多去云冈和龙门,还有武周山脚下的那条古道。

  葱岭四章

  一、红其拉甫口岸

  帕米尔,我来了!

  新疆、西域、和田、喀什、帕米尔,藏在心底的字眼,心仪已久的地方。我的心,飞起来了。

  终于,我站在了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的峰顶,海拔5200米的红其拉甫山口。

  我扑出了车门。外面奇冷。正对着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巍峨高耸,挺立在红其拉甫山口之上。中巴两国的白色界碑,上面鲜红的“中国·7”字样矗立在两国的山口之间,十分醒目。我奔过去,拥抱它们。这就是祖国,这就是中国。

  红其拉甫,一个充满神奇的名字。当年张骞、法显、甘英、宋云、玄奘,曾从这里翻越葱岭,马可·波罗、斯坦因也从这里进入新疆。从这往西,通过瓦罕走廊,可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从这往东,可达喀什噶尔、于阗、敦煌、西安及洛阳。它是丝绸之路通往东西方的分界岭。

  然而,此地奇寒绝险。当年途经回国的玄奘,不吝笔墨,曾作如此描述:“两雪山之间,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咸露,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至空荒,绝无人至。”

  望着陪同我们的边防前哨班战士黑红似铁的脸,我似乎明白了。

  “你从哪儿来?”我问。这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士兵。

  “青海。”

  “几年了?”

  “一年多了。”

  战士已穿上了棉衣,迷彩服。眼里闪着帕米尔的光。

  “每天有车过境。对面是巴方的苏斯特口岸。有运送物资矿产的,也有旅游团队。”

  这里是314国道的终点。从乌鲁木齐到此1900公里,从此返到塔什库尔干130公里。南北绿洲古丝绸之路在喀什会合后,过葱岭,这里是必经之道。这里是中巴友谊之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沉寂了几百年的丝绸古道,将开启新的里程。

  看着这险峻的红其拉甫达坂,看着这界碑和国门,看着这条绵长曲折的丝绸古道,我忘却了寒冷。

  古往今来,在战士的脸上写着:这就是帕米尔,这就是葱岭。

  下山了。在高绝的冰山下,在峡谷乱石间,一条流水潺潺而下,傍着古道,顺着山势。天上飘起了碎银似的雪花。

  “这是塔河。”司机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