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问心》(2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8日14: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沐莲

  说话间爹回来了,爹晚饭没舍得吃,把两个窝头给孩子们拿回来了。那人见爹连晚饭都舍不得吃,满脸同情,就把刚才说过的话对爹又说了一遍。他以为爹娘都不相信他,所以末了又说:

  “这镇上有人认得我,你们先打听打听也行,我不会诳你们的。”

  “谢谢你,这么远还特意跑来找我们。”爹赶忙说,“一看你就是一个好人,咋能不信呢?我是怕这么一大家子人去了给你添麻烦,再回头的话也没地方可去了……”

  “那倒不会,要不明天你先跟我去看看再决定?”

  “那好,那好。”爹娘都认为这样最好,就答应了。那人走后,娘说:

  “咱虽然不认识他,可是他说是张师傅关照咱,该不会有假。我说那回去红岗村,那儿的人怎么给孩子们那么些吃的?还一再打听咱们的事。看来这都是张师傅在背后帮忙,张师傅真是个好人啊!”

  第二天,爹随郑义仁去了古良村,回来后决定立即搬家。临走,娘说:

  “咱们怎么也得去谢谢德道士,亏得人家留咱住在这儿,又给咱帮了那么多忙。要不是道士,那场伤寒这一家人就过不来了。”

  为了赶路,那天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爹娘把房子打扫干净,带着仅有的一点儿行李,领着所有的孩子,去向德道士道别。爹娘和孩子们一起恭恭敬敬地给道士磕了头,禁不住感激涕零。

  道士听说爹娘要去种地,很高兴,连声说:

  “好!好!有地种就有希望。善有善报!善有善报!”接着他又嘱咐道,“日后若有需要,再来找我,贫道一定尽力。”

  道士轻轻扶起爹娘,口中念道:“苍天有眼,扶贫济困。我佛慈悲,广结善缘!”说完,拱手相送。爹娘都走出挺远了,道士还站在那里,也许是在为爹娘祈福吧。

  这一路,爹、娘和孩子们,感恩戴德地一再回头,告别这逃难路上的第一个落脚之地,告别生命攸关之时那一只只救援之手。还有,带上那一片片难以忘怀的阳光、那一缕缕再生的希望,祝福德道士福慧双修,早成正果!

  大安没有同去,只是去送行。娘说:

  “大安,你留在镇里吧,好好学点儿手艺,将来自己成家就不愁了。”娘虽然这么说,可还是不放心,一路上念叨了好几次:“大安,你可一定要平平安安的,自己照顾好自己。娘不在身边了,啥事都得多当心,别伤着,别饿着,别得罪人。大富要是好人的话,遇事就多和他商量。实在不行,就来村里找娘!”

  古良村在岭东一片漫山坡的低洼处,一条大江从村镇中间川流而过。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长满了低矮的榛科植物和柳树条,可以砍来做烧柴、编筐篓。离村子附近长着蒿草,有的可以做烧柴,有的可以编草鞋穿,荒地可以开起来耕种,爹娘看了都挺高兴。

  郑义仁老家也是山东,爷爷那辈就来了东北,是这个村里的老户,人缘不错,与村长的关系也比较近。他不仅事先给爹娘找好了住处,而且开荒种地的事也说好了。爹娘到那时,天已经黑了,郑义仁领着先去他家吃了饭,是大子豆粥,孩子们很高兴,饥肠辘辘的一家人又吃到一顿饱饭。善良的郑义仁看着孩子们吃得那么香,乐呵呵地说:

  “只要勤奋,在这儿比在镇里强,地里长出粮食就饿不着人啊。”

  郑义仁家人口较多,有老父亲、三个孩子,媳妇眼看又快生了。住处暂时就安排在邓家,邓家屋子大,邓家男人爽快地对爹说:

  “大兄弟,我这房子闲着冬天也冷,你要是不嫌弃,就住这儿好了。”邓家三口人住南炕,爹娘和孩子住北炕。讲好了,等邓家儿子结婚时爹娘再搬走。

  郑义仁给爹娘筹措了一点儿粮食、几件衣裳和一条旧被子。

  “这个,你们先用着,山沟比镇里凉,别冻着。这点儿粮食够吃几天,新粮这就下来了,到时候我再给你们弄点儿新粮来,别让孩子们饿着。大哥可以先砍柴,出去卖了添置点儿生活用品。大嫂会摊煎饼、做豆腐,在这儿闲不着。抽空,你们再开点儿荒地,东北角的坡地都能开,开出来明年春天就能种了。种子先从我那儿拿,别犯愁。”爹娘听了后感动极了,从此爹娘就把郑家当成了恩人和亲人。

  第二天早晨一起来,娘就对爹说:

  “郑家对咱这么好,咱可不能总靠人家帮啊。今天你就带着三安去砍柴吧,我和大妮到各家走走,有摊煎饼、做豆腐的,我就揽下来。你看行不?”

  “行啊,就得这样。柴火得今天砍下来晒着,怎么也得晒一天才能去卖。”

  “你去镇里卖柴时,可别忘了去看看大安!”

  爹一连砍了十几天柴草,挑着去镇里卖了。因为路远,急着当天赶回来,所以价钱不高,差不多给钱就卖。镇里的人都知道爹卖的柴便宜,都抢着买,哪天都剩不下。卖的钱先后买了点儿盐、火柴。因为粮食贵,娘就让爹买点儿豆饼回来吃。

  “能吃就行啊,二妮剜回这么多野菜,掺上点儿。剩下钱别忘了给郑家媳妇买一块花布,再给老爷子买一斤酒。这人情太大,咱一时半会儿也还不上,就算先尽的一点儿心意吧!”娘对爹说。

  晚上做饭时,娘把豆饼放在热锅台上烤了一会儿,又拿下来放在灶门口烤。直到烤软了,才把豆饼立在一块小木板上,娘跪在那儿,两腿夹着豆饼,用菜刀一片一片地往下切。

  “趁着热乎好切呀,一凉就硬,硬了就切不动了。”

  娘吃力地切豆饼,豆饼一片一片地掉下来,娘的汗珠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木板上。孩子们看了都很心疼,大妮就去找来一摞玉米叶子给娘垫在两个膝盖下面。

  “挺好,这就不硌了。”娘挺高兴。

  二妮闻着挺香,拿起一片豆饼掰了一点儿放进嘴里嚼着。

  “娘,这样就能吃,不用掺别的东西了。”

  “孩子,能吃是能吃,可是光吃这个咱吃不起呀。得把这个当粮食,掺上菜才能多吃几顿。”

  娘拿出几片豆饼,先放在水里泡,等豆饼都泡涨了,涨得很大、很软,这才连豆饼带水一起倒进锅里,放上菜、放一点儿盐,煮熟了,既当饭又当菜。孩子们吃得挺香,总比吃糠强。糠太糙,不好下咽。

  每天砍柴回来,爹都编草鞋。有的自家穿,有的送人情。还编了一些柳条筐、簸箕什么的,有时也拿去卖几个钱。

  娘先给邻居陈家用碾子伐玉米,有毛驴拉磨。娘用爹编的簸箕簸了,喊大妮:

  “拿笤帚来扫扫皮糠,人家不要了,咱捡回去还能吃。”

  “嗯!”大妮轻轻地扫成堆,再用手一点儿一点儿地抓到袋子里。

  干一天活儿,陈家就给娘两三斤粮食。娘给郑家、邓家干活儿,什么都不要,而且总是主动问问:

  “他婶子,有什么活儿没有?可吱声啊,我这儿闲着呢。”娘即使再忙,对郑家、邓家也说自己“闲着”,为的是怕人家不好开口。而且,娘总是把这两家的活儿放在前边做。“累点儿不算啥,咱不能知恩不报啊!现在只能用力气还人情了。”娘对大妮说。

  后来,娘又给别人摊煎饼、做豆腐,也有了豆腐渣吃。有时娘背着五安干活儿,或者把五安放在地上自己玩。这样二妮就能领着四安去地里捡点儿豆粒、高粱穗、谷穗、小玉米棒、白菜帮子什么的。捡秋、捡秋,反正遇到什么捡什么。

  “不孬,能吃就行。咱得在这儿度过冬天,明年才有地种呢。”娘说,“记着,可别拿人家的,也别往远处去,别往没人的地方去。”娘不放心,每次夸二妮时都不忘叮嘱她。

  二妮受到夸奖总是很高兴,第二天早早就领着四安走。四安有时不愿意去,二妮也不愿意带他,因为他总是落在后边,还得不断地回头去找他,耽误捡粮。那天早晨都要走了,四安还磨磨蹭蹭地不动地方。

  “快走啊,四安。”二妮喊他。

  “娘,我想跟你去,我能看五安。”四安站在娘身边,悄悄说。

  “和你二姐去捡点儿粮食吧,咋又不去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