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破译藏地密码》(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6: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新安

  拿成都来说,“天竺邛杖、蜀布路线”就是东到盐乡自贡和重庆、西到藏族同胞居住地、北接长安、南通云南的古商道。同时,它又借助茶马古道,可以抵达印度、尼泊尔和缅甸,甚至可以抵达波斯。川滇茶马古道亦因势而兴,直到建国后,随着公路铁路的修建,才逐渐衰落并消失。据考证,川滇茶马古道比丝绸之路还要早,古代的成都是中原进入西南边夷的最大关塞,中原与西南各民族的交流,都以它为中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月氏,13年后,周游西域列国的张骞回到长安。

  他向汉武帝汇报了此行的所见所闻,在汇报中,张骞向皇帝说出自己的见识:“我猜测,大夏离我国一万二千多里,在西南边。天竺国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地的物品,应该离蜀地不远……如果从蜀地过去,既方便,又安全。”

  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犍为郡出发,去结交天竺。历史上,犍为郡是汉代时期的大郡,即今天的宜宾。张骞从汉代国都长安出发,朝西南走,到达成都后,沿着岷江经过今天的乐山到达宜宾,之后从宜宾逆金沙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攀枝花,最后沿着茶马古道到达昆明、到达缅甸、泰国。

  张骞的此次出行有收获也有遗憾。遗憾的是他没有走到天竺;收获的是,这次出行结交了西南地区的滇国等国家,使汉代与这些西南边夷国家联系了起来。

  张骞的出使报告写进了《史记》。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后,司马迁记写下了汉武帝的想法: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张骞是汉代的信使,他不是商人,但他却在汉代与西域之间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设问,大夏为什么会有蜀地的产物?大夏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大夏的蜀地物产是从今天的印度来的,那么印度的蜀物是从何而来的?

  于此,他得出一个判断:毫无疑问这些蜀物是从茶马古道进入缅甸和印度的。

  果然如张骞的判断,茶马古道以云南最为著名,但那只是古道的下游主干,这条古道的中游无疑就是四川,上游起点非长安莫属。事实上也是如此,茶马古道从长安到成都后,路分两条:一条经雅安、汉源过大渡河、西昌、会理,然后从攀枝花拉鲊渡金沙江上云贵高原,经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与云南通过缅甸茶马古道相连;另一条是从成都经乐山、宜宾跨金沙江进入贵州的赫章,再到云南宣威、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这两条路线为茶马古道的“天竺邛杖、蜀布”路线。

  蜀地的茶马古道并不仅仅只有通往缅甸和印度这两条路,其实另外还有一条路,就是我们这支社会实践团队重点考察的文化遗存——目前史学界最为关注的“川藏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从成都到雅安,翻过二郎山到达康定(打箭炉),然后到达理塘、巴塘、昌都、林芝、拉萨,最后到达江孜、亚东,通往尼泊尔、印度。川藏茶马古道山高路远,地形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如果把物产直接运抵尼泊尔和印度,困难太大。所以,这条路更多地充当着四川与西藏之间的物流路线。中原战事需要与西藏交换马匹,藏地同胞则需要用马匹换回生活必需的茶叶、盐巴、棉麻丝绸等物产,因此,茶马互市便有了发展的底气与可能。

  《史记·西南夷传》说: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筰马是指筰都的马;僰僮只指僰人奴婢;髦牛即牦牛。这段记载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早在汉代初年,四川人已经开始用当地物产去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特产作交换了。事实上,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司马相如已经为他开辟了道路。当时,朝廷派司马相如治理西南夷,他做得很成功,“邛、筰、冉、斯愉之君,皆请为内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被写进了后来的《华阳国志·蜀志》:“夷人冬则避寒入蜀”。

  有史以来,成都平原与藏区民间的物流、贸易、文化沟通一直存在,司马相如让它变得更为通畅。利用这条古道,把成都平原所产的茶叶、盐巴以及其他物产运往康定,再由康定的马帮驮运到藏地各区,换回军队所需的马匹;同时,藏商也会把当地的药材、土特产输入内地。

  张骞出使从犍为出发时,司马相如已过天命之年,这时的蜀地周边,汉藏物流、贸易、文化已经交流得如火如荼,正是得益于川藏茶马古道建立得最早、运输量最大、保持得最为悠长这一点。甚至在今天,我们还可以在雅安、天全、汉源一带的半山腰上直观地看到那些蜿蜒曲折的悠悠古道,古道石板上依稀可辨那些背夫们用丁字拐砸出的坑洞。所谓丁字拐,是象形的说法,其实就是T型木杖。行走时可用来当拐棍,歇脚喘气时可用来支撑脊背上的重负。

  次仁扎西亦史亦诗地讲述着,像是一个在隐身之处观望世情的人。

  川藏茶马古道是走出来的通商之道。

  背夫们一滴汗珠摔八瓣,背负着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茶包,一步一个脚印,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汉藏贸易、文化交流史。在那细如羊肠的石子路上,背夫们用丁字拐当节拍器,敲打出愣愣怔怔起起伏伏的韵律来。

  一队背夫身背着数百斤重的茶包出发了,晨曦中,他们的身形影影绰绰,脚步声沉着稳定。

  平路上行走时,前面领唱的人唱道:“茶马小路一条线哪……”

  后面伴唱的人便会呼应:“跑得马来射得箭喽……”

  众人呼应道:“喂……喽呀嘿。”

  要上桥了,前面领唱:“人走那桥上过呀……”

  后面伴唱的呼应:“水往那东海流呀……”

  众人呼应道:“咿呀嘿呀。”

  前面的路拐弯多,领唱:“弯弯拐拐的花灯路呀……”

  后面呼应:“慢摇细摆走几天喂……”

  众人呼应道:“咿呀嘿呀。”

  若路上有牛粪羊屎,前面领唱:“天上掉下来一朵花呀……”

  后面呼应:“地上堆起牛屎巴嘿……”

  众人呼应道:“呀啦嘿呀。”

  若路上突然跑出来个幼童,前面领唱的人便会唱道:“地上的奶娃儿海嗨呀乎嘿呦……”

  后面伴唱的人便会高声呼应:“喊他妈来抱呀嘿!”

  众人呼应道:“不抱要撞到呀!哼呀嗨呀……”

  一路上,背夫们见啥唱啥,苦中作乐,忘却了行走和重负的艰辛,忘却了求生存过程中的一切烦恼与悲哀,顶风冒雨,披星戴月,踏破孤岛的寂静和落寞,踏破晨曦和黄昏,愣是用一双双脚底板儿踩踏出历史文化的璀璨光华!

  那些隐身于历史灌木丛中的羊肠小道,如镌刻于历史丰碑上的画面,见证了汉藏贸易文化交流的全过程。今天,行走于古道之上,收集一些历史碎片,复述那些断壁残垣的故事,尝试着破译古道上遗留给后人的时隐时现的文化密码与信息,一定会引发人们内心那种欲说还休、复杂的情愫,这些古老的情愫,也就是我们很长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家园的情感。

  “真没想到,”诗人李维总是会在最感动的时候发出感慨,“如此羊肠小道,竟会隐藏着如此感人的古老传说!”

  诗人的正经名字叫李维,准大四学生,影视文学专业,跟我一个专业但不在一个班。平时喜欢写诗,曾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获奖多多。诗人的光荣称号恰如其人。

  吴老师接着说:“文化遗产就这样,沉默无语,却意味深长。”

  “嗨,老边,你背上我走几步试试,可以?”站在羊肠小道上,红红逗边勇说,“不多走,三百米,可以?”

  边勇愣在那里,显出很为难的样子。

  “背背试试嘛……”泥流石怂恿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