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年运河 奔流舞台 ——记话剧《北上》专家研讨会
来源:文艺报 | 杨茹涵  2025年09月26日08:31

作为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高校展演月”的特邀剧目,由李伯男执导,解涛、解子昂编剧的话剧《北上》于9月19日晚在京上演。该剧改编自作家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意大利人“小波罗”沿运河北上的旅程为主线,采用古今交织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三代人跨越百年的命运流转与人间冷暖。

自2024年9月首演以来,《北上》已陆续在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宁波等运河沿线城市演出。此次推出的“周年版”在剧本结构、人物逻辑和舞台视觉等方面都做了进一步打磨。剧中,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的百年追寻,与他们的后人“沿着运河找自己”的旅程形成一种镜像关系,家国情怀伴随“河运、国运、人运”的史诗叙事层层展开。

在9月20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此次“周年版”演出展开深入探讨。大家认为,该剧在多轮打磨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清晰的叙事结构,实现了对运河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为文学改编话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啃下改编“硬骨头”,让文学在舞台上“有机生长”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如何成功“立”于舞台之上,这既是该剧引人入胜的看点,也是改编创作中的一大难点。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廖奔认为,将长篇小说改编为话剧的一大难点,在于对复杂情节和众多人物进行有效压缩与筛选。“尤其是小说《北上》,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叙述重心并非家族恩怨,而是以大运河为核心展开,这与常见话剧叙事方式差异显著,改编难度极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认为,该剧编剧迎难而上,成功将原著中许多难以舞台化的内容转化为戏剧表达,甚至在多处实现主题的深化。剧本通过“十条准则”等表现方式,在开场即塑造出主人公谢平遥学贯中西、忧心时局的鲜明形象,不仅让角色立于舞台,更强化了小说中原本轻描淡写的内容。在二度创作上,主创团队通过时空切割、舞台布景与多媒体视觉的配合,辅以歌队的叙述性朗诵,剧本中未充分展开的情节得以有机串联,形成连贯而完整的舞台体验。尤其以大船的立体构架作为核心视觉形象,有效实现了时空转换,增强了叙事层次与表现力。“这些努力使得该剧最终的呈现令人眼前一亮,在话剧舞台的艺术表达上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

“将一部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并非简单的挪用或移植,而是需要戏剧艺术家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和劳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注意到,近年来,舞台上出现了大量由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北上》在情节叙事与舞台呈现方面处理得尤为出色,不仅在有限篇幅内将河流与人的命运巧妙交织,更通过历史与现实时空的交错与切割,实现了现代与历史的对话。”在他看来,剧中多处现代人物与历史人物穿插的场景处理自然贴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舞台呈现和台词设计上都颇具深度,技术实现难度很大。毛时安认为,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应当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各种艺术手段既要有新意,又要和谐统一,最终使改编作品成为有机而浑然天成的整体。“这部剧作具有庄重而大气的历史品相,整体风格宏大沉稳。观看时,仿佛目睹大运河自杭州一路向北奔流至通州,沿途的风俗人情、文化底蕴与人物命运变迁,皆融汇于这部充满运河文化内涵的话剧中。”演出中有一幕令他印象深刻:当预示“有一条船要下来了”时,观众无不翘首以盼。随着船体缓缓降下,人物群像于船上逐步展开,故事娓娓道来。这艘船的设计似船非船,写意而现代,巧妙唤起了当代观众的共鸣与亲切感,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辽宁省剧协副主席郑永为认为,该剧剧本为整个舞台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实现了从文学艺术到剧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这部小说结构新颖、底蕴丰厚,改编难度较大。而话剧版本精准提炼并保留了原作中几乎所有精彩、打动人心的内容,在保留故事性的同时,几乎没有冗余或枯燥之处。”在他看来,该剧的剧本进行了高质量的艺术再创造,例如天香这一角色,在原著中仅寥寥数笔,但在舞台上被塑造成一个形象鲜明、意义重要的人物。这种改编既贴合其原有命运轨迹,又极大地丰富了舞台表现。“该剧不仅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跨媒介转化,也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样本。”

以舞台调度与视觉意象缝合运河百年叙事

面对改编后的剧本,导演需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舞台思维,进行艺术的“再翻译”与空间的“再创造”。他不仅要精准把握文学内核,更需运用综合舞台语汇,将文字转化为既有叙事张力又具审美意蕴的立体现场。导演既是创作者,也是引领者,须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构建出跨越时空的叙事场域,引导观众沉浸于戏剧情境之中。

与会专家认为,该剧在二度创作中努力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对诗意与美的追求。并将对美的追求贯穿始终。二是在从小说到戏剧的整体舞台呈现中,积极探索富有意味的演出形态与形式,力求通过创意性的舞台语言,将文学的叙事魅力与戏剧的现场感染力有机融合,从而让观众在视听与情感的双重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艺术共鸣。

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认为,话剧《北上》成功地将文学原著的厚重、深邃、灵动与通透在戏剧舞台上进行了出色呈现。“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想法,并充分调动自身积累,将这部厚重的作品打造得极具观赏性。”在他看来,这部剧的舞台画面干净利落,构图感极强且富有美感,整体视觉营造十分讲究。舞美与灯光巧妙配合,不仅真实还原了运河风情,更赋予其诗意的格调,实现了人与景的完美交融。主创团队精心选取各地独特景致、人文风貌与地域音乐,为舞台场景注入鲜活与光彩,呈现出强烈的岁月质感,既鲜明体现了地域特色,又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章抗美谈到,话剧《北上》是一部在视觉呈现上极具探索与创造力的作品。该剧大胆地将三维与二维空间、立体与平面造型、具象与抽象元素交错并置,更通过时空并置手法,使古今叙事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展开。这种处理虽极具冒险性,却展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成功将多重差异元素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导演善于通过人物动作在动态中刻画角色,使谢平遥、小波罗、船长等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生动而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导演还擅长调度舞台上的群体演员,塑造出众多与剧情情感高度契合的个人形象与群像,进一步强化了舞台表现力。“这一切形式上的创新与整合之所以能够成立,归根结底得益于文学内核的支撑和人物塑造的成功,从而使作品在视觉与叙事层面均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

在“动态生长”中实现与观众的对话

一部戏剧作品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被搬上舞台那一刻起,修改与打磨便如影随形。这是一个动态的、生长的过程,也是作品从“完成”走向“完美”的必经之路。创作团队会根据观众反馈、舞台实际效果以及演员状态,对剧本节奏、舞美设计、表演细节等方面进行反复调整。这种基于多方互动与反思的持续完善,不仅让作品日臻成熟,也使其在与观众的一次次生动对话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报》原副总编辑赵忱已是第三次观看话剧《北上》,她深切感受到该剧自首演一年来持续打磨所实现的显著提升。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作品愈发趋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追求。“修改后的《北上》在舞台意象的营造上更加凝练而富有诗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即便是幕间无戏的片刻,也通过水韵流动与干冰渲染等艺术手法,将运河的意象转化为情感与思想的无声流淌,使整个演出节奏张弛有度,意境深远。”在她看来,该剧通过深入刻画每个人物的命运轨迹,构建出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中国”形象,生动传达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包容性。在历经多次修改后,该剧不仅戏剧结构更加完整,文化表达也更具穿透力,能够引导观众从个体命运延展至对文明脉络与未来发展的多层次思考。“作为一部深度展现大运河文化的话剧,《北上》在艺术呈现与文化承载方面均展现出新的高度。它不仅是舞台艺术的成果,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在观看“周年版”《北上》后,认为与初版相比,此次演出在叙事上更加简洁、流畅和清晰,充分吸纳了此前专家提出的建议并作出有效调整。她谈到,该剧实现了艺术上的“再出发”与“再生长”,不仅依托优质文学基础进行提炼与重建,更通过创造性舞台开发,跃升为一种优质的视觉呈现,体现出独到而深厚的艺术追求。在她看来,该剧以“几家人、一条河、一百年”为框架,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传递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遗韵。剧中融汇历史、现实与外来的三重视角:1901年几个家族向北眺望未来,现实视角回望历史,而意大利人“小波罗”及其最终成为中国老人的弟弟,则代表西方视角凝视中国。多种视角交融碰撞,共同构建出人类命运交织的意象体系,赋予作品难得的思想深度。“尤其在经过多次修改后,台上与台下形成了良性互动。主创团队拓展了话剧文本的表达空间,并以诗意、宏阔且流动的舞台语言,展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深厚的戏剧力量。”

浙江省导演学会常务副会长、一级导演倪东海谈到,该剧历经数轮精心打磨,实现了从文本到舞台的整体性飞跃。“修改后的情节推进更为合理,人物关系更具说服力,叙事结构与时空处理更趋精炼与清晰。导演的手法干净洗练,克服了先前可能存在的喧宾夺主问题,使舞台焦点高度集中,有效服务于核心主题的表达。”他敏锐地观察到,导演在演员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引导演员超越单纯依赖技术表演的层面,深刻理解并内化角色情感,实现了从“成熟”到“优秀”的质的飞跃。多次修改紧紧围绕“立人物”这一核心,通过精准的细节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正是演员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湛诠释,才使整部戏牢牢立在了舞台上。”

一级编剧林蔚然分享了散戏后的观众反馈:一位9岁的小观众看完演出后,竟然能准确描述出剧中双线叙事的结构。这让她意识到,经过修改后的作品在叙事方面变得更加清晰易懂。她认为,“周年版”不仅更加成熟、轻盈与自由,还在舞台呈现上实现了诗性与戏剧性的高度融合。此外,该剧的叙事节奏也更为紧凑,双线交织自然流畅,时空转换清晰而富有韵律感。“演员表演细腻精准,情感层次丰富,肢体语言与台词节奏相得益彰,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充分展现了主创团队在艺术探索上的成熟与突破。”

此次研讨会由中央戏剧学院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主办。话剧《北上》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5年度资助项目、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支持类项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舞台艺术揭榜挂帅资助项目等。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该剧作为开幕大戏上演。在日前发布的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年度榜单中,该剧获5项提名,并荣获评委会推荐剧目和最佳投资方。今年10月,该剧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加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

相关阅读:

一条河、几家人、百年史

在舞台之上重走一条精神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