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舞台之上重走一条精神之河
来源:文艺报 | 李伯男  2025年09月26日08:33

从小说到舞台,《北上》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历险与远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身的文学厚度与文化价值,要求我们必须从中提炼出真正的戏剧性,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构建出属于舞台的审美表达。更艰难的是,如何将小说中复杂交错的多线叙事和时空结构,转化为剧场中可视、可感、可共情的演出形式。这是一次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探索,每一步都是跌跌撞撞,却也走得痛痛快快。

这部剧沿着运河一路北上,经杭州、扬州、淮安、聊城,最终抵达通州。尤其到了聊城,几代人的命运、多条线索、多种精神色彩在这个空间里交汇融合。舞台之上,不同时空的情节并置、叠加、碰撞,观众仿佛同时观看三台戏在彼此呼应,最终所有线索收束于一张跨越百年的“大合影”。落幕之时,每个角色仍活在自己的生命逻辑与细节之中,他们不仅映照历史与现实,也带领观众一同凝视运河、思考民族命运,完成一场哲学的、诗性的观照。

《北上》原著具备强烈的史诗品格,作者以深厚的情感与文化认同,书写了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深远意义。它不只是一种地理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方向。这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不同于长江、黄河等自然江河,它由国家力量铸就,也随国运兴衰而起伏,贯穿南北、沟通漕运,更承载了民族融合与文化衔接的使命。它静静地流淌,却见证了两岸儿女所有的生死爱恨、迷茫与渴望。

在改编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一条具象的船——意大利人“小波罗”和他的“晚清旅行团”,借他们的眼睛与遭遇,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运河之旅。话剧《北上》不仅要讲故事,更要传递出大河奔流、生命不止的恢宏气质。北上,不仅是地理的行进,更是精神的溯洄。

作为创作者,我生于运河最北端的北京,又曾在杭州长期生活,对这条河流充满敬畏与亲切。它连通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舞台剧的魅力在于,每一场演出都是新的。这也正是舞台创作既令人焦虑、又无比幸福的原因。愿观众走进剧场,与我们一同在“北上”中见证这条河、这些人、这段历史,以及彼此之间那份无法割舍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