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九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5年08月05日12:00

编者的话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和历史性之间的张力正是学科的魅力: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缺乏现场感与参与度,其生命力将逐渐减弱;若丧失历史感与史料意识,则容易随波逐流,难以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积淀深厚底蕴。”诚哉斯言,对当代文学研究中互异互补力量的辩证理解,标记着学人身处的位置。如何在现场感、文学性、历史化的互动中寻求文学研究回应现实生活的方式,抵御并试图化解结构性的困境,理应成为不同领域的文学研究者共同面对之难。

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九期)共推荐作品28部(套),包含史论、理论研究、作家研究、史料研究、传记批评、文学批评与学人访谈等。此外,本期还附有“借镜”作品13种。辞不枝蔓,冀方家辨查。

——栏目主持人:陈泽宇

本期书目:

周新民 主编《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编年史(1949—2019)》

李浴洋 主编“无限交谈”丛书

“述而批评丛书”第二辑

李章斌《“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

赵稀方《香港:报刊与文学》

冯 强《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刘 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视域》

赵 勇《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

袁先欣《地泉涌动:“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马春花《性别视界: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

孙晓娅《庠序有诗音:中国新诗教育研究(1919—1949)》

宋明炜《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1900—1959年》

沈杏培《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

闫作雷《历史—社会与文学呈现(1944—1984)》

易 彬《“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赵天成《重构“昨日之我”——“归来作家”小说“自传性”研究(1977-1984)》

王海晗《“五四”时期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周氏兄弟(1917-1923)》

张 芬《未果之梦迹:〈故事新编〉的创作及其语言世界》

孔庆东《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

慕津锋《合浦珠还——师陀长篇革命小说〈争斗〉档案的发现与考辨》

康 烨《先锋与古典之间:叶兆言小说创作论》

王 侃《时见疏星渡河汉》

孟繁华《当代小说三十家》

张学昕《小说的隐秘花园》

王春林《长篇的咏叹》

丛治辰《文学的窄门》

李 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

北 乔《南人书话》

《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编年史(1949—2019)》

周新民 总主编,武汉出版社,2024年12月

《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编年史(1949—2019)》共八卷,以当代中国小说理论观念、形式、传播媒介、语体等为研究对象,选取还原历史现场的史料作为支撑,对小说的本体、文体、功能、源流、类型等理论问题加以探讨,以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规范的建立、反思、转型、深化为历史主线,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史的转型期与成熟期做出了系统化整理。编年史所收录的理论史料,包括论著、评论、创作谈、译介、序跋、编者的话、编辑手记等。该著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编年史(1895—2020)》编撰暨古典资源重释重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无限交谈”丛书

李浴洋 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25年3月

“无限交谈”丛书包括《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黄子平)、《我的两个精神基地》(钱理群)、《文学现场的真实与想象》(陈子善)、《中国视野与人文学的想象力》(贺桂梅)四种,以访谈的方式呈现了四位作者各自的学术路径与研究格局。“无限交谈”,语出法国哲学家布朗肖,交谈的位置处于思想的中途,断片的言语中蕴含更具层次的可能性。作为文体的访谈,其交谈双方是采访者与受访者,而作为人文理想的载体,“无限交谈”的背后则是“我”与“我”的精神与趣味世界之间永远对话的努力。如此,访谈便足以成为一种思想方式与治史方法,众声喧哗里隐没着真忧患与真关怀。

“述而批评丛书”第二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

2018年,“述而批评丛书”面世,展现“海派”文学批评的新面貌。所谓“述而后作”,使批评的传统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八年后,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丛书第二辑,收录方岩《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朱羽《字里行间的时势》、胡桑《走向他人》、周立民《小评论》、邓金明《非批评》、丁茜菡《漫游与追迹》、刘欣玥《迎向热情消逝的年代》、顾文艳《偶然的诗学》、王辉城《现实的重力》、谢尚发《当代小说诗论》、贾鉴《先锋诗歌的转折》11部作品。丛书第二辑延续了先前的风格,入选作者多为更新一代上海文艺界青年批评家,所收评论亦非冗长空洞的高头讲章,多以根植于现场的随笔体批评为主,见风格,亦见性情。

《“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

李章斌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

百年以来,关于新诗听觉效果、情感表达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常有争论,“声音”被置于诗学核心且一直未能有效建立理论范式。《“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是李章斌十余年来关于诗歌“声音”研究的集中呈现。在该著中,作者试图摆脱过去对节奏的均质、单一本质的认知,提出新诗节奏的“集群”特性与层次建构理论;打破“格律”理念在新诗节奏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探索新诗的“非格律韵律”;分析新诗中灵活多变的“语言的节奏”,并讨论新诗书面形式如何为节奏建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重审了一般意义上的汉语诗律学的基本假设、理论范式,以实现中国诗律学研究的“当代转向”。

《香港:报刊与文学》

赵稀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3月

《报刊香港》(香港三联书店,2019)是赵稀方继《小说香港》后的又一力作。作为典型的期刊研究,作者梳理香港文艺报刊的脉络并研究文艺报刊如何表述香港,展现殖民性与中国性、旧文学与新文学、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本土文学与南来文学等香港文学的多重维度,从而对香港文艺史进行深入的剖析。《香港:报刊与文学》是《报刊香港》的内地增订版,在前作基础上增加1980年代之后的香港报刊文学研究,《盘古》《八方》《香港文学》《香港作家》等刊物得以纳入文献视野。《香港:报刊与文学》的开创性在于,作者不但第一次从原始报刊文献梳理香港文学,并且以香港为方法,隐含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新观察。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冯强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

冯强关注绘本故事中比喻、视角、原型、语言、结构、陌生化等诸问题,并将问题统摄到有关“生命技术”的探讨当中。由此不难发现,该著的研究对象是绘本故事及其写作,实际的话语边界远大于此。冯强认为,除文字讲述、图画暗示和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之外,绘本还有“第四个故事”,即故事对孩子的改写,孩子长大过程中对故事的改写共同构成了关于故事的故事。作者提出,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具有感受、感知与感通三个层次,要实现美与自由的共通体需要“爱的斗争”——人最大的主动是爱的主动,人最大的智慧是爱的斗争。显然,无论是对绘本写作的关注,还是对“爱的斗争”的理解,都是当下文学研究的回避与匮乏所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视域》

刘杨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12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视域》是刘杨继《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之后出版的新著,阐明史料与文学史研究的学理关系,总结已有研究中重点领域的历史经验。在作者看来,重视史料的目标不在于或不仅在于解决“历史”问题,而是要通过文史兼融、文学性与历史化的均衡中理解文学发展本身的问题。该著从史料中的话语出发,以周扬、丁玲、张恨水、巴金等个案谈到多维史料视域下当代文学的创作问题与历史形象,把握文学史观与文学史料关系。此外,还对版本研究的现代范式、当代文学史通俗之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文艺期刊研究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论述。

《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

赵勇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1月

“大众文化”“文学生产”“接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勇的理论研究是一种间性研究,他怀抱“当代性”作为思想的契机,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游荡,在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美学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创造学理路径。思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如何“接合”,如何在交往中克服单一的缺憾,就是思考当下环境中文学自身如何生存与演变。《接合》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特点,呈现文学生产新变的历史语境,剖析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审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反思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联,直面文学之变并在理论层面提出应对方案,兼具总体考察与个案分析。

《地泉涌动:“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袁先欣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1月

二十世纪中作为话语和实践空间的“民间”,不仅与1920年代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通过走向民间来联结广大的政治与文化运动有关,还兼有时空与逻辑上的辐射力,其上承晚清,下接共和国阶段的政治文化脉络,是颇重要的历史之关键。借助“民间”,袁先欣呈现1920年代中国思想舞台上所上演的多元而丰富的思想文化争鸣,以李大钊、周作人、顾颉刚、杨成志、《中国青年》、《歌谣周刊》等个案,考察“到民间去”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及各学科和领域,由此揭示“到民间去”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义。“地泉涌动”,即地底的中国在暗处形成潜流、积蓄力量,进而“翻身”与“深翻”。以泉譬喻,如同火种,又更具空间构造的象征。

《性别视界: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

马春花 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

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主潮,怎样通过性别修辞来完成自身的意识形态诉求?马春花新著《性别视界》聚焦1980年代中国的性别、文学与社会文化。作者提出“性别表意机制”的概念,关注性别在意识形态运行中所具有的统合一切差序的结构性功能,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探讨1980年代这一转折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介入、叙述历史记忆、民族发展、文化寻根、现代主义等重大社会议题,探析其在文学想象中如何借助性别修辞展开并获得言说的合法性。《性别视界》呈现中国文化生产在1980年代的内在思想逻辑,试图揭示前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对话结构,在“启蒙”与“革命”范式之外,提供了批评性地介入并超克二者的性别研究范式。

《庠序有诗音:中国新诗教育研究(1919—1949)》

孙晓娅 著,商务印书馆,2025年4月

《庠序有诗音》聚焦中国现代文学中新诗的发生与教育过程,从“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型理解新诗发展。孙晓娅认为,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并不是自上而下地推行与落实“美感教育”的过程,反而是新诗倡导者与诗人自下而上地回应、解决新诗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并在不断辩驳之中推动了新诗自身的审美观念与诗学理论系统的更新。《庠序有诗音》以北大、燕大、女高师、延安鲁艺、西南联大五所大学为核心研究案例,打破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边界,探讨中国新诗发生发展与教育之间互生促进的意义,同时关注新诗教育的受教者在大学场域内外的自我成长。该著文献丰厚博赡,打开了新诗教育与知识生产传播之间的研究张力。

《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1900—1959》

宋明炜 著,康凌 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4月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成为青年,又如何陷入“永恒青春的乌托邦”?《少年中国》一书里,宋明炜回顾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少年中国”话语建构历程,对“少年”“青年”“青春”的现代性语义进行辨析,兼谈当代社会主义成长小说。从“觉醒年代”时的“新青年”到左翼运动中的“革命加恋爱”,从“青春是美丽的”到“青春万岁”的复杂与含混,从抗战“十万青年十万军”到新中国“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从百年前的“狂人”到两万五千年后的“微人类”,“少年中国”的背后有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妥协,延宕在历史与超历史之间。或如作者所说,“每一个乌托邦,实则都掩藏了无数的激流暗涌。”

《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

沈杏培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

沈杏培的新著《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书名显然来源于艾布拉姆斯著名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以“针”取代了“灯”,让问题更为聚焦,更可“针砭”。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态度介入新世纪文学创作、批评和现场”。《镜与针》将问题与立场置于学术研究的核心,共分理论维度、典型形象、经典释读三辑,对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文学批评方法、写作资源与当代作家的写作关系等方面提供卓有创见的理解。作者曾表示,好的文学批评应兼具“正义”与“及物”,是批评者“不低于”批评对象的对话与“问诊”。在该著中,读者可以印证以上观点,看到勇于对经典性做出判断的文学激情,和知识分子敢于冒犯的批判理性。

《历史—社会与文学呈现(1944—1984)》

闫作雷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12月

《历史—社会与文学呈现(1944—1984)》是闫作雷的第一本书,收录十年间文学研究文章多篇,关注处于现实关系中制度与人的历史潜能。该著分为“人民文艺的创生与展开”和“转折时期的文学与社会”上下两编,聚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与新时期之初两个时段,考察作家的文学认知、现实理解及作品连带的历史—社会面。上编以人民文艺的创生与发展为中心,展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及作家以文学回应社会现实的方式,同时也深入观念论争,揭示结构性问题。下编从科技转型、农村改革等方面,考察历史转轨时期的社会变革、人心动向及作品中多面向的时代精神,辨析其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内在联系。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易彬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

“幻想底尽头”语出穆旦晚年诗句,以此为题,易彬《幻想底尽头》是谓穆旦“全传”,六百余页的篇幅里包含了“穆旦”和“查良铮”两个形象,以多维视野透视历史情境,赓续了日渐冷门的传记批评的传统。从西南联大烽火中的诗性觉醒,到晚年译笔如刀的查良铮重生,作者依托大量的原始书报刊文献,数百份书信、手稿与档案,在历史褶皱中还原人物真实血肉。易彬侧重于通过在辨析“穆旦”中完成“穆旦”,穆旦在传记笔下不是一个天然的无需讨论的文学家,而是疑窦重重,亟需重新体认的人。“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重和庄严”,穆旦复杂交织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得以娓娓道来。

《重构“昨日之我”——“归来作家”小说“自传性”研究(1977-1984)》

赵天成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4月

“归来作家”普遍生于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中期,在新中国建立后陆续登上文坛,因此也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代作家。赵天成的《重构“昨日之我”》关注的是这一批作家小说中的“自传性”,在作者看来,王蒙、张贤亮、从维熙、高晓声、张弦、鲁彦周等人作为历史亲历者的“归来作家”复出后,自觉地从个人经历中寻找素材,以历史记忆作为小说题材,形成了强烈的自传式创作模式。如王蒙所言,这代作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人生际遇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关联,他们的写作既是为自己留史,也是为时代留史,并已成为当代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时期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周氏兄弟(1917-1923)》

王海晗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3月

“五四”时期的鲁迅与周作人术业有专攻,各自享誉文坛,又并肩作战,彼此呼应,时人并称其为周氏兄弟。王海晗新著描述的鲁迅与周作人基于互相之间精神理念上的契合组织而成文学共同体结构,把握“周氏兄弟”这一话语范畴的整体化意涵,对其1917-1923年间以“立人”为中心的文学实践进行一种互文性的整体考察,探讨他们如何具体分工合作,并以此为基点分析兄弟之间潜在的精神对话关系。作者既关注鲁迅与周作人不同趋向的启蒙路径如何相互配合,从而引领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思想潮流,也围绕他们独特的文体表达分析二者的文学理念及实践怎样共同为现代文学的发生奠定历史基础。

《未果之梦迹:〈故事新编〉的创作及其语言世界》

张芬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未果之梦迹》源自张芬的博士论文,成文至今的十三年与《故事新编》的写作时长暗合。在十三年的漫长时空里《故事新编》是“如何写”成的?对此问题的求解只能立足可能的思考,从创作环境与创作内容互相推动或阻碍的过程中呈现人与文的“关系”。在“于中国有益”的庞杂翻译中,鲁迅“学下去,站起来”的不懈努力贯穿始终;融会诸种文体实践,鲁迅重建了一种悖论式语言景观;通过“以庄化尼”和“援俗入史”,鲁迅书写了他眼中活的中国史。《故事新编》是鲁迅以逐渐“忘了努力”的方式表征自由的作品。正如竹内好所说,它是作者“未果之梦迹”。

《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

孔庆东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6月

“真正为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学水平、文化水平,我觉得应该多出几个老舍来,这是实在话。”《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以孔庆东在北京大学“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全校通识课课堂记录为底本整理而成,文本保留了鲜活的课堂讲述形态。在孔庆东看来,“中文系不是写作文的,不是写诗、写小说、写戏剧的,中文系是解决许许多多天下大事的。”故而孔庆东的老舍十四讲,不同于许多文学史课。《舍不掉的予》仅以作家老舍为引,主要探讨和文学、人生相关的主要命题,并把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变迁放置其中,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延续了讲述者嬉笑怒骂尽是文章的言说风格。

《合浦珠还——师陀长篇革命小说〈争斗〉档案的发现与考辨》

慕津锋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25年2月

《争斗》是师陀1940年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创作的以“一二九”运动为题材的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作为运动的亲历者,师陀对“一二九”印象极为深刻。很快,作品在《大公报》等发表,但因战事,该小说未创作完成,余稿也未能继续刊发。其后近四十年,师陀未再提及《争斗》。自2017年起,慕津锋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争斗》佚稿四章及三部残稿,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慕津锋将该小说的刊发本和未发表稿考订缀合,《合浦珠还》即是对《争斗》失而复得过程的记述,兼具档案研究与版本研究。经师陀之子王庆一先生授权,该著还刊载《争斗》全文,是这部小说第一次以全貌出现。

《先锋与古典之间:叶兆言小说创作论》

康烨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1月

康烨对叶兆言的文与人有着长期的阅读体认,以“先锋”和“古典”凝练叶兆言的创作特质,并探索叶兆言在二者中徘徊往复的“张力”及其产生的隐秘混沌和难以捉摸之境,显现出不俗的文学眼光和学术眼光。叶兆言四十余年的创作传承古典的人文传统与写实笔法,又不断反叛既定范式,探索先锋叙事的可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品格。康烨认为,叶兆言的艺术意向始终在先锋与古典、传统与现代、想象与写实、精神与世俗两端的中间位置上陈力就列,并从此处生发风格万端的审美气象,散发出生动的气韵,郁结着隽永的诗心。此外,书末附录的《叶兆言文学年谱》时序严谨、考证精准,亦可观之。

《时见疏星渡河汉》

王侃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

“玉宇无尘,时见疏星渡河汉。春心如酒,暗随流水到天涯。”王侃引梁启超的集联作为书名,旨在形容“一个批评者与文学之间天涯河汉般壮丽的感应”。《时见疏星渡河汉》辑录作者近三五年的批评文章,在王安忆“散论”、张炜“今识”、莫言“片谈”、余华“别裁”、李洱“漫议”等作家论中,既可见学院派擅长的文本分析,又不见匠气,四处可见流动的随笔韵致。除了对小说家的解读,该著还有近半篇幅关于文学理论、批评文体、现象思潮,皆有洞见。一如王侃的自述,他以“批评”的名义发声,用自我检讨的方式进入文学、历史和记忆,以及与时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梳理之中。

《当代小说三十家》

孟繁华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

孟繁华的文字具有高辨识度,他以深刻而充满张力的文学格调,独特而富有洞见的文学评论,追踪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全貌。莫言、贾平凹、张炜、阿来、周大新、王小波、刘震云、曹征路、孙甘露、毕飞宇、麦家、宁肯、关仁山、范稳、林白、陈染、徐小斌、林那北、徐则臣、须一瓜、徐坤、葛水平、李洱、东西、魏微、鲁敏、张惠雯、石一枫、蔡东……《当代小说三十家》是孟繁华最新的文学评论集,谈论的作品既有作家的成名之作,也有新书近况,共收录作者近年来对三十位实力小说家作品解读文章共三十八篇,亦可视为孟繁华批评工作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隐秘花园》

张学昕 著,作家出版社,2025年3月

《小说的隐秘花园》是张学昕的最新评论文集,选取当代知名作家作品进行深入考察,总体性呈现当代文学的叙事面貌、美学风格和价值诉求,并重点收录了作者一系列的短篇小说论。该著用同时代人特有的审美眼光沉潜到文本深处,触摸文字背后潜藏的精神伦理、细部修辞的美学力量,拓展我们时代的审美认知的边界。如作者所说,“人的生活都是在物质世界的空间里建立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也都要依赖一个能支持其活动的有效、有益的物理空间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文空间。小说叙事的空间,最重要之处就是地域和地理,但需要写作者的精神对其进行有效的超越。”

《长篇的咏叹》

王春林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3月

王春林深耕文学现场近40载,发表评论文章逾600万字,长于从文本出发抵达人文关怀,尤其重视对长篇小说阅读感悟,贡献了庞大的具有建设性的批评经验。《长篇的咏叹》即王春林最新评论集,该著选取贾平凹《极花》、迟子建《群山之巅》、张炜《独药师》、格非《望春风》、东西《篡改的命》、吕新《下弦月》、徐则臣《王城如海》、弋舟《我们的踟蹰》、李凤群《大风》、艾伟《南方》、周大新《曲终人在》、孙惠芬《寻找张展》等作品剖析独到之处,展现出作者对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面貌的阶段性思考。

《文学的窄门》

丛治辰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1月

“窄门”,通向更神圣的所在,“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对于文学这扇“窄门”来说,文学批评可谓窄门中的窄门,又是拥有诸多谜团的众妙之门。用丛治辰的话来说,作家的责任在于制作谜面,批评家的义务在于揭开谜底。《文学的窄门》收录丛治辰近年批评文章十篇,涉及小说、散文、诗歌以及非虚构写作等,是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探究,也是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本身的探究。在丛治辰看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首先应该有能力解开文本自身的秘密,文学的“窄门”不仅指文学在世界中的位置,也指文学向世界打开的方式。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

李洱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如果说《超低空飞行》是李洱的“批评”笔墨,那这种批评文章是经验性的,是有情的。阅人、阅世、阅文,《超低空飞行》正经收录的是“文章”而非“论文”,后者李洱不写,也不足道也。与同时代人的写作交往,是从彼此的观照中从事长时段的对话,也是在具体的文学场域中对“写作”与“同时代人”保持反思。李洱笔涉汪曾祺、史铁生、张洁、莫言、格非、何向阳,还勾连《红楼梦》与《一千零一夜》,在共鉴与交流的文字中,建立了文本与文本的联系,也是人与人的联系,并最终指向了自我的写作与“同时代”的“人”的关系。《超低空飞行》是实践“作家批评”的典范之作。

《南人书话》

北乔 著,中译出版社,2025年3月

北乔写诗、小说、散文,曾负责中国网络文学的组织工作,还广泛地关注古今的文学作品。“斜杠”身份培养了写作者丰富的文学兴趣与感受力,这从《南人书话》中可见一斑。评论集中涉及的作品题材广泛,既包括中外小说、诗歌、散文的批评,也有长期深耕网络文学的工作成果,还包含对文学研究著作的评论,甚至有关于《徐霞客游记》的见解。作者视“书话”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有别于严肃的学理式评论,注重印象式地呈现文本的性情之美,风格上更觅自由气与善意的同情,和现代中国“书话”文体在相承中又见不同,可谓一部充满现场感的个人化文学阅读史。

除以上佳作,近期可供现当代文学研究“借镜”的书目还有《永恒的危机:祛魅时代的人文学》([美] 保罗·赖特尔、[美] 查德·韦尔蒙)、《AI时代的文学教育》(陈平原主编)、《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美] 大卫·利文斯通·史密斯)、《荷尔德林之狂》([意] 吉奥乔·阿甘本)、《寻找新的主体》(梁展)、《引语之隙》(林云柯)、《弗洛伊德机器人:数字时代的哲学批判》(刘禾)、《弃夫潜逃》([美]马钊)、《摇摆的叛逆》(南帆)、《真爱遗事》([英] 潘翎)、《革新男性气质》([法]伊凡·雅布隆卡)、《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游鉴明)、《歧路彷徨:明代小读书人的选择与困境》(张艺曦)等书,于此存目。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专栏自2022年起设立,对一段时间内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新著加以综括。我们愿网罗好书,但因篇幅所限,只选取具有典范意义的学者佳作、有益于学科建设的研究新著、体现编纂意图的文丛文集、代表学术前沿的理论作品、独具风格的文学批评以及切实有效的写作研究。此外,除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列锦”原则上不推荐旧作再版。2024年起“列锦”增设“借镜”部分,将泛人文学科对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所启迪的其他新著附后,以示他山石之效。希望通过这份工作,能为一段时期内的文学研究存目。欢迎有意加入“列锦”的出版方及作者寄送新著或传递相关资料,收件邮箱为:chenzeyuyihai@163.com。

“列锦”往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八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七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六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五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四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三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二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