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书单—— 2022年第三季度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年09月30日07:44

秋色连波,芳草有情。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作家网为读者遴选近期出版的理论评论著作22种。

洪子诚《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一书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批评和研究实践出发,讨论当代文学如何“内化”世界文学,并将其转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有效构成。曹汛《林徽音先生年谱》内容详实、设计多有巧思,是近年来的谱学领域佳作,具有典范意义,也在传统批评方法日渐式微的当下,从侧面提示我们“知人论世”的必要性。吴俊《文学的个人史》从《朝花夕拾》再回首,分篇解读鲁迅思想艺术和修辞方式,是深入个人史和心灵史的文学鉴赏,并通过“文学传述”的方式重新梳理鲁迅一生的彷徨呐喊、抗争隐忍。杨庆祥《在人大课堂读小说》是“联合文学课堂”五年的讨论总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同学及青年批评家们对徐则臣、黄孝阳、乔叶、蔡东等16位作家真诚评论,是一部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的文学青春记录。

除上述著作外,本期书单中其余新著也静待读者读阅。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张均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随着学界对现代文学报刊研究愈发充分,对当代文学报刊的研究也陆续起步,从故纸堆中挖掘乏人问津的“边缘”史料,再按照论者的独有眼光整理出来,往往能对重新恒定文学史的边际、意义、价值发挥作用。近年来,学者张均致力于文学制度研究,背负海量阅读,也获得重大学术“收益”,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即可视为颇具影响力的前作《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的姊妹篇。新著聚焦《文艺生活》、《小说》月刊、《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说说唱唱》、《新观察》等详细论述,并对报刊体制与当代文学的发生及展开做出论断。

 

《林徽音先生年谱》

曹汛 著,文津出版社2022年7月

曹汛(1935-2021)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大家梁思成,毕生致力于建筑史、园林史研究,是学术界公认的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和文史学家。曹汛与林先生未曾谋面,但对林先生才华深感敬佩。他积二十年之力,广泛搜集整理大量一手材料,去伪存真,终成系年,再现了建筑学家林徽音的生平历程和其对中国建筑所作出的贡献。此外,该书装帧精美别致,封面以压凹工艺展示林徽音先生三种手绘纹样,内文多有镂空、插页设计,建筑的“可阅读性”在书中尽显。

 

《另一种声音》

季进 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比起高深的晦涩理论,专业的学术对话或许更能呈现平易近人的治学理路。自近二十年前起,学者季进开始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对话,策划“海外汉学系列讲座”,借助对话的形式让海外学者现身说法、自省自察,使得文化交流走向更深层次。尽管访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以“访谈”的形式见证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浩荡洪流,引介信息,躬自反省,以至积累文献,依然是海外中国文学传播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海内外学术对话的重要方式。

 

《汉语红移》(任洪渊全集•理论卷)

任洪渊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

《任洪渊全集》出版于任洪渊先生(1937-2020)逝世两周年之际,包括《汉语红移》(理论卷)和《第三个眼神》(诗歌卷)两卷。其中,《汉语红移》集结了先生的诗学、美学、哲学、文化学思想和理论主张。“红移”本是用来描述波长和频率的光学术语,任洪渊先生将其移用到文化诗学领域,旨在从语言角度发掘《红楼梦》对汉语裂变时期的重大意义及其辐射效应,极具慧眼。全书以任洪渊先生与李正荣教授的对话《当代汉语书写:在克隆外,在0与1的编码外》为序言,读者可由此开始阅读,进入“汉语红移”的思想天地。

 

《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

黄鸣奋 著,宁波出版社2022年7月

人工智能进入文艺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网络文艺研究专家黄鸣奋在新著中试图解答这一问题。《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一书认为,不论是“网络文学”“数字(媒体)艺术”还是“网络文艺”,都是信息革命的产物,可置于传播学视野下加以考察。作者黄鸣奋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将网络文艺放在文化视野中长远定位,建立传播要素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并专章论述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对接、渗透及比较,我国网络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想象,以及人工智能与文学创造想象的关系等话题。

 

《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

斯日 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7月

斯日是传记文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文人传记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也致力于编辑工作。《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既是一本鲁迅研究新著,也为传记研究领域再添新彩。该书编选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2020年公开发表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鲁迅传记研究论文四十余篇,研究对象涉及鲁迅他传、自传、年谱、回忆录、日记、书信等,收录王瑶、陈漱渝、孙郁、温儒敏、张梦阳、廖久明等著名学者文章,以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鲁迅传记研究的发展全貌,为现代作家传记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批评的准备及其他》

张定浩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

“与其称之为文学批评,不如视之为一种批评的准备。”如今,已经完成“准备”的张定浩将旧作再版,换新三分之一左右文章,仍采纳“批评的准备”题名,还是意在向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一书致敬。又或者说,“准备”是很难完成的,就像巴特一生总说自己的创作处于“准备”阶段。在张定浩看来,“批评”这个词,始终都是针对优异的作品而言,批评本就是对优异的辨识、召唤、理解乃至欲求。作者的《爱欲与哀矜》也同期再版,亦可一观。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洪子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洪子诚先生近年来讨论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的文章视野宏大、考辨详细、新见迭出,令人敬佩,之前出版的《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中已收录部分。《当代文学中世界文学》一书对题名问题详细展开,十六篇文章讨论当代文学在建构自身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外国文学资源,以及如何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完成自身的想象和定义。洪子诚先生的史论研究不拘泥于史料整理,重在打通史料和理论,通过对俄苏及西欧的重要作家、理论家及文艺作品进行整体观察和个案论述,在一种共时性的世界文学意识中深化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问题。

 

《经典与经验》

白烨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白烨新著《经典与经验》包括“发展历程回望”“文学经验梳理”“经典现象撷英”“相关史料钩沉”四部分,所涉文章或谈论当代文学创作成就与发展过程,或谈论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都与“经典”“经验”两个关键词密切相关,故以此为全书总题。在经典与经验的背后,还牵涉当代文学的体制建设、文学组织、创作引导等内容,以及当代文学在不同时期同社会生活的互动方式。从白烨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一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资深学者对当代文学特性与特色的把握与体悟、认知与观感。

 

《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9-2020)》

王春林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

文坛大象,能吞能吐。王春林读作品快,写评论文章倚马可待,是文学界公认的事实。新著共计十二章,每章收录多篇对不同作品的短评,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按语起承转合,把相近的内容有机连缀。读罢全书再翻回目录,纵览“以小说的方式聚焦城市和女性”“诗体小说、非虚构文学及其他”“黄河故道、草原风情与市井烟火”等题目,很难不感叹王春林的确已将文学现场尽收眼底。此外,《王春林2020年长篇小说论稿》《王春林2020年长篇小说论稿》《抉择的高度——张平小说研究》几本著作也已在上半年出版,供有识者对照阅读。

 

《新诗学案》

敬文东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新诗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复杂纠缠的现代经验,敬文东持此诗观,并认为一首好诗需要对语言和形式的细心经营。从逻辑的角度看,新诗如何对现实祛魅,并再次切中现实?《新诗学案》中,他对吉狄马加、西川、欧阳江河、宋炜、西渡、柏桦、冯晏等优秀诗人的个案分析,探索了新诗写作与诗人心性的关系、新诗自身的表达之难、新诗的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关系等问题,并对不同语境下新诗阅读/研究的方案细致甄别、深度诠释。相信读者读毕《新诗学案》可以理解:为什么新诗是晦涩的,这种晦涩的合法性又在何处。

 

《本名张爱玲》

张小虹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本名张爱玲》是一部勇于从无疑处生疑的作品,作者张小虹以“张爱玲本名张瑛”这个公认讲法开始质疑,并作为她张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张小虹进而对姓名学脉络以及背后的“汉字命名”系统与“父系宗法”系统反思,试图以别样方式呈现张爱玲所在的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与大混乱。书中对《异乡记》《华丽缘》《小团圆》《少帅》等作品的单节论析,颇具新见。作者在反思姓名的基础上反思张爱玲研究:当代张学研究有没有可能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疑意的“根本”或“基础”之上呢?当然,张小虹真正志向恐怕更大,她试图通过张爱玲研究来挑战的,其实是复杂文化的策略性滑动及其殊异性本身。

 

《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

邱雪松 著,中华书局2022年8月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学术话语的转型重建,文学外部研究日渐佳境,诸多学人从文学外部研究入手解读现代文学,刘纳、杨扬、叶彤等人都有以“出版”求证“文学”的研究佳作。邱雪松自读博阶段就致力探索出版在近代人文兴起中的位置与作用,其博士论文《开明书店、“开明人”与“开明风”》已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出版的关系做出梳理,更重出版自身的复杂面貌。新著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调整思维重心,探察“启蒙”与“生意”的彼此附丽,并对二十世纪无刻不在的“政治”底色加以正视,最终定稿《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

 

《黄金和诗意》

李国华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黄金和诗意》是青年学者李国华新出版一本小书,是他对茅盾长篇小说研究的心得集合。“咳,黄金和诗意,在他身上,就发生了古怪的联络!”“黄金和诗意”语出《子夜》,在李国华看来,小说中的范博文是理解作品文学性的“助手”所在,一系列的“助手”完成了茅盾小说叙事结构的构建,助手勾连和润滑各个部分以形成“整体性”。那么,伧俗的布尔乔亚是否可以懂得诗意,复数的诗意又是否会随生产方式的变迁来塑造自我的虚构性,现代长篇小说在何种意义上兴起并提供典范意义?关于“黄金和诗意”的更多内容,还请展卷寻觅。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 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9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儒敏先生已执教“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四十余年,不仅对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如数家珍,也对现代文学学科和文学史建构贡献良多。新近出版的《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一书,就是他对现代文学时期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的鉴赏解析。全书共选包括鲁迅、胡适、郭沫若、冰心、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在内的现代著名作家26位,涉及代表性作品40多篇(部),在课堂讲授的风格基础上又对文字做了诸多修改补充。作为一本文学研究普及著作,该书也可供一般文学爱好者和基础教育从业者阅读。

 

《文学的个人史》

吴俊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2021年起,学者吴俊对《朝花夕拾》的系列解读连载于《写作》杂志。他认为,《朝花夕拾》呈现出鲁迅独特的个人史写作风格,是鲁迅人生苦痛之际向着青少年时代的回望和暂别,又是跨越羁绊、砥砺前行的再度出发和远眺。系列文章写作完成后,这本以《朝花夕拾》为切入点的鲁迅研究新著也顺利出版。除上述内容外,书中还用近半篇幅描述鲁迅生平简谱和文学传述,其中“文学传述”部分更为精彩,突出了鲁迅个人史的重点要点,也对鲁迅与时人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加以容纳,兼及评述后人相关论断。此外,全书后记《鲁迅文学个人史上的失踪者》一文也多有启发。

 

《审美与省思》

贺仲明 著,花城出版社2022年9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人群、不同代际的阅读中,文学经典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焕发出新鲜生命力,从而持续在历史中流传。学者贺仲明面向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审美与省思”,对鲁迅、废名、萧红、艾青、徐志摩、周立波等重要作家作品重温鉴赏,也对相关的文学史命题,如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文学中的伦理与人性、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等问题批驳辩证。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部作品都会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无法逃脱历史选择的宿命。我们也只能承受乃至喜爱这一命运。”

 

《印痕与记忆:新时期小说论稿》

沈杏培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

《印痕与记忆:新时期小说论稿》一书脱胎于青年学者沈杏培的博士论文,这部曾获“全国百篇优博”殊荣的作品打磨多年后终于付梓。沈杏培聚焦“叙事演进”和“历史记忆”,考察历史记忆小说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叙事范式和方法,以及影响这些叙事在不同阶段生成、变异、兴盛、衰微与递嬗的原因和力量,并深入历史记忆小说的内部,挖掘作家叙述历史记忆的动因、困惑,以及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叙述历史记忆时的重心和策略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所蕴含的时代原因和个体因素分别为何。

 

受出版周期制约及疫情影响,部分新著实际上市时间较出版时间稍晚。自本期起,我们也将重点关注此类作品并推介,以免遗珠之憾。

 

《贞下起元》

刘大先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5月

《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是近两年来刘大先继《从后文学到新人文》《八旗心象:旗人文学、情感与社会(1840—1949)》之后出版的第三部著作,其中既收录相关史论、争鸣文章,也收录有作家作品专论,共计25篇。这组文章颇能显示作者在“边缘化”与“多样化”的文学空间内如何自查自省,又如何在重释“当代”的基础上重思“文学”,梳理晚近四十年来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谱系,厘析观念与思想的时代特质。通过刘大先的批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把批评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知识激情结合起来,是成为一个专业批评者的前提。

 

《在人大课堂读小说》

杨庆祥 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5月

2014-2019年,杨庆祥发起的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文学课堂”是一道文学风景线,已连续五年举办36期。大家坐着火车汽车前来,围坐在沙发和地板上,每次都有一位作家成为研讨对象。来自各高校的学生、作家、评论家参与其中,一种知识的友谊跨越地域和空间,“风乎舞雩咏而归”。杨庆祥说,“联合文学课堂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学,也在实践着文学。任何的尝试和创造,哪怕微弱如一次文学的写作和阅读,都值得尊敬和记忆。”如果说有一种错过叫相见恨晚,或可通过《在人大课堂读小说》弥补一二。

 

《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

廖太燕 著,凤凰出版社2022年6月

凤凰出版社出版以近代日记为主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已近十年,今年又特推出“日记研究丛书”五种,其中学者廖太燕《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是对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整体研究。廖著以鲁迅、胡适、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季羡林等人日记为一手资料,在弥补正史叙事缝隙、与宏大历史叙述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同时也关注日记和现代文学、学术研究的拓延及日记版本变迁和文学意义重组等话题,并提出“中国日记学”的构建设想。通过廖太燕的讲述,我们可更明确感受到日记的学术史和文学史价值,也可按图索骥阅读具体日记文本。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

李凤亮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6月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张旭东、刘禾、刘康、徐贲等。他们的思想既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又深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影响,是西方与中国批评理论之间的“交叉地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封闭单一的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作者力图以专题的形式揭示当代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及焦点问题,推动海内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比较,从而推进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 

 

相关链接:

2022年第二季度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

2022年第一季度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