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峰:“醉”在团场岁月间
周云峰,湖南援疆益阳工作队柔性人才,益阳日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报业》等媒体发稿近百篇,多次获得湖南新闻奖。
在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一团援疆的一年半时光,如同璀璨星辰一般镶嵌在我的记忆长河之中。
二二一团地处吐鲁番盆地深处,虽说这里高温与严寒交替,自然环境艰苦,但是我返湘后,常常怀念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团场小得恰到好处。这里仅有一条街,不用刻意去探寻,走上一趟,便能将每一处角落都印刻在心底。生活在其间,若要用一个动词来形容这种奇妙的体验,那便是“醉”。从屯垦戍边那段热血沸腾的激情岁月,到安宁祥和、舒缓惬意的日常节奏,再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团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瞬间,都如同醇厚的美酒,让人沉醉其中。
赤诚之魂 “醉”心屯垦戍边
回首往昔,屯垦戍边的七十载征程,无数人将赤诚之心深植于大美边疆,团场老劳模姜翠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的一生,就是诗意栖居在这片土地的生动写照。有人说,若不是当年“醉”心于此,姜翠香怎会决然把家安在戈壁荒滩,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偏远的团场。
一次机缘巧合,我走进了姜翠香的家。彼时,已至耄耋之年的她,每日仍坚持学习党的知识,桌上那一本本厚厚的学习本,记录着她一笔一划抄写党章的认真;立功勋章与荣誉证书摆满桌面,无声诉说着她往昔的荣耀。当我轻声问起那些难以忘怀的过往,老人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仿佛被点燃的烛光。她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飘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6年1月,姜翠香出生在山东省莱阳市河洛镇。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作为八路军和老党员,常常给她讲述革命的故事,那些热血沸腾的战斗场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1954年1月,怀揣着对边疆的憧憬与建设祖国的热忱,姜翠香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加新疆支边。出发时,她立下铮铮誓言:“到新疆去,入不上团,入不上党,我绝不回家见爹娘,一定要给家人争光!”
初入新疆,姜翠香被分配到哈密红星总厂一分场运输连。那时的运输连,没有车辆,她和战友们只能赶马车运石头、土块。捡石料的工作异常艰辛,没有手套的保护,手指常常被磨出血丝、血泡,那些伤口就像一朵朵绽放在指尖的红梅,可她从未诉苦埋怨。
那时候,边疆的生活条件艰苦,大家集体住在垒着大土炕的地窝子里。在戈壁滩上,他们挖芦苇根、拾牛粪生火做饭;粮食短缺时,骆驼刺、树皮都成了果腹之物,那些粗糙的食物,就像生活的磨砺石,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1955年,经组织介绍,姜翠香与比她大16岁的老兵杨德仁结为连理。结婚时,不过是领了一张娃娃画,将两条被子搬到一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三天婚假她一天未休,也毫无怨言,满心只有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与期待。
怀孕的姜翠香,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羊水破了,孩子即将出生,她才停下手中的活。孩子出生不到两个月,便被送进托儿所,产假她也不多请一天。我忍不住问:“您觉得那时候苦吗?” 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坚定地说:“大家都一样,我心里有团火,每天起早贪黑干十几个小时,一点都不觉得累。”
姜翠香老人告诉我,那时候大家都在荒野地里吃饭,忍受用铁锹当碗、红柳枝当筷子的生活考验。吃饭时大喇叭经常表扬她,越鼓励干劲越大。别人都说山东姑娘真能干,为山东姑娘争了气,姜翠香心里乐开了花。
记忆的画面切换到修建红星三渠的工地。1958年初,姜翠香所在的红星一分场三队整建制从哈密调至吐鲁番红星三分场(二二一团的前身),投身于修建红星三渠的浩大工程。干渠所经之处皆是戈壁滩,盐碱严重、土质坚硬,用十字镐一刨便火星四溅,大家拼尽全力,却进展缓慢。后来,他们想出了水泡法,引山上雪水浸泡土地,碱遇水融化,土质变软,难题才得以解决。
夜晚,马灯照亮了整个工地,昏黄的灯光在风中摇曳。大家争分夺秒,没日没夜地挖掘水渠。工地上,号子声、铁锹挖土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戈壁滩上空。“鲜红的旗子迎风飘扬,祖国的号声多么响亮。修成现代化的红星水渠六十四里长,戈壁滩上开荒造田要把那戈壁变农庄…… 不怕天山高,不怕戈壁大,今天修好水渠,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这首他们自编的修渠歌,在工地每日响彻云霄。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奋斗的歌声里,被建设边疆的热情“醉”倒。
1958年5月22日,红星总干渠第一期工程竣工,这一天对姜翠香来说十分难忘。有人写诗称赞她:“初到三场忙垦荒,英雄班组旗飘扬,深挖排渠排盐碱,百方大战夺勋章。锨飞沙土蔽日月,汗浸尘埃过百方。且看女兵胜男子,山东妹子姜翠香。”从此,她干活拼命的事迹在团场传扬开来。
那时,在红星三分场,各类劳动竞赛不断,大比武、插红旗等活动中,姜翠香从不示弱。几百米长定棉花苗比赛,要求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姜翠香干活善于找窍门,一株一株挖太慢,她就跪着往前爬,两手交替挖,连土带根挖出来,又快又好,成为大家学习的先进典型。
那些年,姜翠香为了工作,连照顾孩子都顾不上。中午喂奶时间,别人下班后先吃饭再回家喂奶,她则是小跑到食堂打饭,再赶到托儿所,边喂孩子边吃饭,只为节省时间能早点回去上班。积肥改良土地时,团里规定每人要积2000斤肥,为了多积肥、积好肥,她和工友们天不亮就起床,追着牛群捡牛粪,守在高粱地外,就盼着牛拉屎,恨不得直接从牛屁股里抠出来。
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姜翠香无暇顾及家庭。她生过5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夭折。姜翠香带娃标准是冻不着饿不着就行了,1958年,投身建渠工程,没有时间照顾生病的儿子,导致儿子失聪;1960年,姜翠香披星戴月舞镐锹、抡大锤,生活条件艰苦和过度劳累导致女儿早产,一只眼睛失明。
但人生有失必有得。姜翠香凭借突出的劳动表现,23岁被提拔为排长,25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成为连队副政治指导员,立过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学雷锋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割麦子能手、拾棉花能手、敬业奉献模范,还参加兵团第一次、第二次劳模表彰大会,到哈密宣传宣讲劳模大会精神。
如今,姜翠香每天清晨都推着轮椅,与一同进疆的山东老姐妹任花成一道,在二二一团街道停停走走,穿行于宽阔绿茵道,姜翠香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她感慨地说:“现在和以前,天壤之别。来新疆时我才18岁,这里到处都是戈壁滩,人们住的是地窝子。如今果园遍地、楼房林立,是几代军垦人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建设出来的富饶美丽家园。”
“我家三代人扎根在新疆,自己深深爱上这片热土地。”姜翠香高兴地说,她是团场70年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更是团场日新月异的见证者。作为一名老党员,姜翠香虽已到耄耋之年,仍初心不改,忙于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引导下一代接续在兵团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七十载砥砺前行,七十年沧桑巨变。团场交河西已从荒滩变成为美丽的城镇,这背后离不开像姜翠香这样的军垦人,他们铸剑为犁,用热血和汗水让戈壁变成了良田。
诗意之韵 “醉”心安时处顺
身处网络时代,人们常常在趋功逐利中迷失,在娱乐消遣里迷茫,生活看似热闹,实则内心疲惫。相比之下,“安时处顺,祸福避趋”、工作生活不内卷的从容状态,愈发令人向往。
二二一团属于小团场,生活在这儿的三两千人,彼此熟悉,形成了一个温暖的熟人社会,生活节奏悠然闲适。取快递是当下每个人的快乐。团里仅有一个快递投放点,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快递包裹若过期未取,无管是谁,便会退回邮寄地。我的一位援友因出差忘记取包裹,几天后回来,包裹早已“打道回府”。
“闲时有人与你立黄昏,忙时有人陪你战天明。”这个看似不大的二二一团文体小院,却温馨得如同家的港湾,每一寸土地都珍藏着真挚而炽热的同事情谊,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我援疆之旅中那些温馨记忆片段。
文体小院静静地坐落在团部机关大院南边地势较高的林带之中,与益阳援疆阵地仅一墙之隔。一条清澈的水渠和一条平坦的公路,顺着小院外的杏林蜿蜒而过。远处,连绵起伏的戈壁滩在阳光下泛着独特的光泽,勾勒出一幅雄浑而壮阔的背景画卷。小院的后院,一座发射塔高耸入云,塔顶两个电视信号接收器的大铁锅,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成了小院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
当我们走上二楼,办公区里静悄悄的。郭蕾、周慧敏、阿米娜·托合提三人正在专注地工作,中心副主任钟秀玲去浙江大学参加培训,崔红强有事外出,金兴鹏到师里参加基干民兵轮训备勤。与郭蕾、周慧敏、阿米娜·托合提简单寒暄后,我暂时被安顿在最里面的一间办公室,与金兴鹏同室办公。习惯了媒体大办公室的热闹喧嚣,此刻面对这空荡荡的房间,让我一时间有些不太适应。
国庆长假过后,孔令琛、孙诗淇两位队友的加入,让中心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团队成员达到了九人,可谓是“人丁兴旺”。“这可是我们文体中心有史以来人最多的时候!”钟秀玲主任难掩喜悦地说道。
钟秀玲老家在河南,小时候跟随父母来到新疆。在工作中,她始终任劳任怨,勇挑重担,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娘”。她的爱人汪刚在团城镇建设服务中心担任副主任,两人是石河子大学的同学,毕业后双双扎根二二一团,一待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们安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的善良与积极向上,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了团场里人人称赞的榜样。钟秀玲曾在益阳挂职一段时间,对湖南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对益阳援疆工作格外支持。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也总是对我关怀备至,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金兴鹏和崔红强是甘肃老乡。金兴鹏曾在部队当兵,以新疆某部三级军士长的身份退役后,选择自主择业,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安家费。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十二师事业单位招录考试,进入了团场工作,令许多战友和同事羡慕不已。兴鹏擅长组织各类活动,团里第一届趣味运动会便是他精心策划组织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大家喜爱。崔红强自石河子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二二一团,在连队一待就是十年,先后担任过连长、书记等职务。他本有机会去外单位工作,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团场,进入了文体中心。钟秀玲休二孩产假期间,崔红强临时代理主持中心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深得团主要领导认可。
在文体中心工作了四年的郭蕾,是中心的老员工。她文笔极佳,采写新闻勤奋又专业,是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和师融媒体中心年年表彰的 “老先进”。郭蕾待人接物淡然恬静、谦虚有礼,尽显优雅气质。她的爱人王珏在两百公里外的昌吉乡镇工作,两人长期两地分居,但她从未因此影响工作。我不喜欢吃香菜,每次中心聚餐时,细心的郭蕾在订餐点菜时总会特意提醒饭店,这份贴心的关怀,让我心里满是感动。同事周慧敏是一位来自云南红河的文静姑娘,2023年初考入团场。她以讲解员的身份参与了“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的布展与讲解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入了解湘女们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着湘女坚韧不拔的品格。不仅如此,她还在团场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河北小伙孔令琛和辽宁鞍山姑娘孙诗淇,都是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考试来到二二一团的。他们身上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直率性格,说话行事大大咧咧,给团队带来了许多欢乐。孔令琛对光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摄影、录像、操控无人机样样精通。前不久,他创作的一件视频作品在“我眼中的兵团”十二师首届网络视听原创短视频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展现了他出色的才华。他还是个“啤酒达人”,闲暇之时,我们常常聚到一起,一边品尝着芥末鱿鱼,一边畅饮精酿啤酒,大家谈天说地,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在微醺的氛围里,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孙诗淇是个极具悟性的女孩,她一次次练习讲解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经过一年的努力,她成功蜕变成了金牌讲解员。孙诗淇在城市里长大,泡的咖啡醇香浓郁,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她还喜欢插花,那些色彩斑斓的插花摆放在办公桌上,让整个办公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午后的闲暇时光里,我们会一边闲聊着家常琐事,一边在花间品茗、喝咖啡,享受着这份惬意的宁静,让时光在温馨的氛围中缓缓流淌。
阿米娜·托合提是一位聪明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家在吐鲁番托克逊县。她特别善于分享,大家最喜欢和她聊天。她总能把家乡的美食美景描述得绘声绘色,那些充满新疆风情的故事,仿佛带着魔力,让大家沉浸其中,久久回味。阿米娜·托合提对拍摄图片、视频工作充满热情,对外投稿也十分积极,如今,她已然挑起了团场外宣工作的大梁,成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每次采访归来,大家总会顺带几串不同品种的葡萄,或是买几个西瓜、一篓哈密瓜回到办公室。看阿米娜·托合提切瓜,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她手起刀落,西瓜被均匀地竖切成块,每一块都形状美观。我们围聚在会议室,一边品尝着清甜的水果,一边交流探讨业务,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着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房间。大家的温暖如同吐鲁番炽热的阳光,无处不在,时刻照耀着我。还记得2024年初我返湘前的那个晚上,文体中心的同事们举行集体送别仪式。郭蕾和诗淇精心准备了蛋糕,将这场送别仪式的氛围感拉满。
当夜幕降临,小院被一层柔和的月光轻轻覆盖,整个院子显得格外静谧而温馨。还记得金兴鹏获得个人先进时,在小院里举办的那场特别的“宴请”。我们采访顺道从艾丁湖镇买回一条羊腿,又向援疆食堂借来火箱、餐盘等工具,在院内自制嫩烤羊肉串。几碟清爽的青菜搭配着香气四溢的烧烤,在月光的映照下,我们席地而坐,品尝着美味的食物,喝着我出差带回来的精酿啤酒。大家一边喝酒撸串,一边倾诉着生活中的琐事,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那一串串美味的羊肉串,不仅承载着美食的诱惑,更传递着深厚的友谊。在那一刻,我深深领悟了弘一法师的那句佳句:“相逢的意义在于照亮彼此。不然的话,一个人喝茶也很浪漫,一个人吹风也很清醒。”
当然,团场各办事机构的上下班作息机制也执行得十分严格。夏季作息时段的每周一清晨,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全体人员都会整齐聚集在机关大楼前,准时参加升旗仪式,无一人早退或迟到,他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展现着严谨的纪律风貌。这里保留着部队“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团里安排给连队的任务,大家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种植农作物时,职工们也会遵照安排执行,不像内地农村的农民那般自主随性。当然,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想找人办事就有些困难,部分同事不会像内地那样“24小时在线”的,他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就像天平的两端,稳稳地保持着和谐。
在内地,很多面馆24小时营业,但团场的两家面馆却经常给自己放假,下午会闭店休息几小时,就像忙碌的人需要午休一样,给自己充充电。转角楼超市的服务也别具特色,干部职工没带手机或现金时,直接刷脸就能挂账,这便捷的服务就像一把贴心的钥匙,打开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大门。海燕理发店是机关同事肖武爱人开的,每天正常上下班,理发还得提前预约,这里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就像一首和谐的乐章。
曾经,我无比赞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的悠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来到二二一团后,我惊喜地发现,这里处处都能寻得诗情画意,内心的和谐安宁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大漠深处的小绿洲,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市井之味 “醉”心绿洲烟火
团场的街区不大,商业形态简单质朴,就像一幅俭朴的市井画卷。一个菜市场,超市、面馆、理发店各有三家,银行、饭店、药店、小卖部、烧烤店都仅有两家,也没有唱歌、洗脚、按摩等娱乐场所。
不过,居住在交河西社区的大多是有退休金的职工,消费能力不弱,两家饭店常常宾客满座。有一次上午,我去走访一位七十多岁的独居老职工,一进家门,浓烈的酒味扑面而来。他笑着告诉我,每月五千元退休金,足够他一天吃两顿饭、喝两餐酒。他最爱42度的牛栏山二锅头,一买就是几箱,每天喝三瓶,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就像神仙般惬意。
还记得初到团场的第一个晚上,我和另外两位柔性援疆人才,还有盛叶红、肖彦等援友一起在团场散步。路过小马烧烤店时,新疆羊肉串的香味扑鼻而来,瞬间勾住了我们的脚步,那香味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们拉到了烧烤摊前。我们在人行道旁找了张桌子坐下,点上二十串饱满壮硕的羊肉串。咬上一口,鲜嫩的肉汁在嘴里爆开,那滋味美妙得难以言表,就像一场舌尖上的烟花盛宴。再配上一瓶红乌苏啤酒,简直是人间至味。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开启了援疆夜市的“醉”意生活。
援疆期间,工作日禁止饮酒。为了缓解思乡之情,也为了支持当地夏季夜市经济,每逢双休或节假日,我总会约上两三个同事或援友,相聚在老杨烧烤店的露天摊位。肉串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夜市,刺激着我们的味蕾,那香味就像一只调皮的小精灵,在空气中跳跃。点上火锅鱼、烤串和特色小食,再喝一口冰冻的红乌苏或小老窖,清爽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仿佛整个夜晚都被点亮,就像黑暗中燃起的一团温暖的篝火。那一刻,我不再馋淄博烧烤和家乡的美食,完全沉醉在团场的烟火气息里。到了寒冬,室外活动无法开展,我们便聚在援友家中,追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与安乐,那温暖的场景,就像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
在新疆,毫无顾忌、敞开肚皮品尝各类瓜果,那可是独一份的惬意与“任性”。春老夏正好,二二一团瓜果飘香的日子如约而至,紫黑的桑葚、橙黄的杏子、圆圆的西瓜、金黄的甜瓜,依次成熟、挂满枝头,上演甜蜜“丰”景。
走进四连连片的瓜地,随意挑选一个大大的西瓜。当清脆的“咔嚓”声响起,西瓜瞬间一分为二,那红红的瓜瓤就像璀璨的红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吞咽口水。咬上一口,鲜脆爽口的美妙口感在齿间蔓延开来,甜蜜的汁水瞬间充满整个口腔,那滋味,仿佛是夏日里最清凉的风,一下子驱散了所有的燥热,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特别是在吃瓜中,一眼便能分辨是否新疆与内地人,内地的同事会吐瓜籽,新疆同事吃瓜从头吃到尾一气呵成,不会吐一粒瓜籽,团里组织吃瓜比赛,基本没有内地去的同事入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曾经,我只在书本里领略过这句诗描绘的田园意境,到二二一团后,我才真正在现实中找到了这样的画面。在吐鲁番、在二二一团,桑树却随处可见,就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只要有居民居住的地方,只要能看到房屋,便能看到桑树的身影。
二二一团的桑树结出的桑椹,颜色各异,成熟时既有黑紫色的,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散发着神秘的光泽;也有乳白色的,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纯洁而可爱。春末夏初,走在团场的小路上,常常能看到这样有趣的场景:顺着地上星星点点的红色脚印,那是桑椹掉落留下的痕迹,便能循着果香找到一株桑树。树下,总有人抱着树干,使出浑身解数拼命摇晃,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神情,就像在寻找一份珍贵的宝藏;或是随手捡起一根长杆,小心翼翼又略带兴奋地肆意拍打树梢,一颗颗饱满的桑椹便像雨点般纷纷落下,“噼里啪啦”地掉落在事先准备好的毯子上。孩子们在一旁兴奋地尖叫着,欢笑着,忙着捡起地上的桑椹往嘴里塞,吃得满嘴乌黑,却还乐此不疲。这便是团场五月的真实写照,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无尽的欢乐。
团场的人们大多自家种有桑树,所以几乎不会花钱去买桑椹吃。他们会在自家的桑树上挑选颜色鲜艳、果实饱满的桑椹享用。当听说我们援疆干部人才买桑椹吃时,同事们总会忍不住笑着调侃:“你们居然还花钱买桑椹,地上掉了那么多都没人吃呢!”后来,我们这些援友们在散步、办事的路上,只要看到桑树,就会忍不住摘几颗桑椹尝尝。大家吃得舌头、嘴巴都乌黑一片,还互相打趣,说这是偷吃乡亲桑椹留下的“铁证”。
时光飞快地流逝,我渐渐地喜欢上了二二一团。在这里,无论是老一辈的屯垦戍边,年轻一代的安时处顺,还是团场周边的绿洲烟火,总会让我身不由己沉醉其中,与这里的人、这里的景、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