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短篇 | 2025年4月
点击阅读作品
中篇小说,《青年文学》2025年第2期,责编张菁
中篇小说,《芙蓉》2025年第2期,责编杨晓澜
中篇小说,《万松浦》2025年第2期,责编张林
中篇小说,《西湖》2025年第3期,责编丁小宁
短篇小说,《人民文学》2025年第3期,责编梁豪
中篇小说,《青年文学》2025年第4期,责编耿鸿飞
聂梦推介作品:
杨志军《为什么总是阿妈朝山的背影》
小说呈现的是一段历时两个多月的朝山之旅。雪山消融和冰川退化是朝山团队出发的动因,大雨、小雪、高反、旋风、狼群、冰河,构成了朝山过程中的困难重重。朝山团队里包括以三位阿妈为代表的地道的牧民,在她们看来,“长长的路长长地走,长长的日子长长地过”,因为朝山献出一切,是再自然不过的生命和生活状态。牧民的后代是朝山团队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知识分子朝山分队”得以成名。这其中包括以德吉为代表的艺术家——朝山对她来说是“人类能够创造的最宏伟、最富魅力、最有情感色彩和表现力的行为艺术”,也包括以噶玛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因守卫母亲的虔诚,也因为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探索雪山消失的原因而开启朝山之旅。
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险境被克服、被化解,人的心态和视野也在不断宽阔和打开。故事的最后,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与对神圣、传统和自然的虔诚与敬畏融为一体。
徐刚推介作品:
西元《命运来信》
近年来,西元一直试图在军旅文学中引入某种微妙的哲学思辨意味,竭力捕捉并充分挖掘军队中的文职科研工作者角色的独特人文意涵,由此展开军人与知识分子双重身份所包含的独特问题视域。《命运来信》里的战略学教授在琢磨战略课题之余,总是一次次思索着何为正义?谁是敌人?甚至苦恼于更大的问题,什么是意义?对于面临存亡之“战略”的决策者来说,这种徒劳的思索和自我怀疑,恰恰犹如“站在门外的黑色影子”,除了让人陷入长久的虚无和相对主义的迷雾之外,并不能显著裨益于决定生死存亡的军事“战略”,反而不断放大了个体的精神危机,使其更深地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小说让我们明白在军队系统的钢铁机器中个体的局限性所在,也由此让人思索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这也是小说给人特别启示的地方。
宋嵩推介作品:
何田田《北欧玫瑰》
故事发生在富人成群的温州城里,发生在一场天价法餐盛宴上。各怀心事而又互不相识的六人相聚在餐桌旁。觥筹交错间,六个“体面人”上演了一出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精彩大戏。当第七位客人顾雪姗姗来迟,光彩照人的她吸引了在座男士目光的同时,也引发了女士们的嫉妒或自卑,并迅速将故事推向高潮:拍卖会上,贺力豪掷两万块,拍得一朵“永生玫瑰”;献给了顾雪,不料却被顾雪拒绝。面对漫天灿烂的烟火,出身豪门却始终低调的顾雪回忆起了自己那段与雪花有关的、自始至终没有挑明的暗恋,以及那些与之一起随时间淡去的、永远不会重见天日的高利贷隐情……
在不朽的著作《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曾经将他笔下的大多数故事命名为“风俗研究”;而在何田田的笔下,我们看到,“炫富”与“拜金”也正逐渐成为一种“风俗”。她站在五十二层的豪华餐厅和总统套房里俯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间喜剧”,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残酷和这一过程中的人性沦丧,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布赛克(《高利贷者》)、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和纽沁根(《纽沁根银行》),复活了被现代主义者选择性遗忘已久的、伟大的巴尔扎克传统。
马兵推介作品:
袁劲梅《鼻腚诗社》
小说以双线叙事编织了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寓言,从题目上就会让人想到《死亡诗社》。小说借“时间胶囊”的意象,将上世纪70年代中国马桶厂的师徒情义与当下美国大学逻辑学教授让学生破解“金盘录音”的研究项目形成对位,以木匠的执着、艺术家的抗议与外星文明的旁观并置成跨时空的对话,来叩问人类文明进程中传统与革新、德行与欲望的永恒命题。小说以“不能漏”的祖训为密码,揭开70年代“鼻腚诗社”的青春往事。钱师傅带领徒弟恪守木匠行规,将马桶制作视为关乎尊严的工艺,却在改革浪潮中溃败。四十年后,艺术系学生用塑料垃圾堆砌海滩装置,控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蚀;柯大格目睹中国“出租男友”现象,感叹传统家庭伦理的瓦解。
“漏”与“不漏”,也即事理逻辑的谨严与松散,揭示文明演进中难以弥合的裂缝。钱师傅对工艺的虔诚、吴正泰为尊严的自戕、艺术系对环保的坚守,皆是不同时空的“不能漏”宣言。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既是马桶底板上精雕细琢的匠人,也是将塑料瓶掷向大海的刽子手。这种悖论式的自省,让小说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或批判,转而追问:在习惯的河流中,哪些该如铁箍般坚守,哪些该任其随时代蒸发?袁劲梅以智性而悲悯的笔触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胶囊,不在天外金盘,而在如何让每次“破”与“立”都留有德行的余温。
陈涛推介作品:
金晖《先生》
一个乡镇初中教师,紧紧怀抱一瓶妻子精心酿制的梅子酒,来到省城见自己当年教过的学生,希望这个失联多年并且当上领导的学生能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结果自然不如意,甚至他都未能见到。作品用心用情,内蕴丰富,短短篇幅里交代了他的从教过往与现实状况,细描了他从小镇到省城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微妙心理的拿捏收放自如。
文章结尾构思巧妙,当他找公厕时碰巧走入省城的学校,更像是一种归宿的暗示,当他怀抱许久的青梅酒失手打破,捡起一颗青梅放入嘴中,人物形象就此定格并跃然而出,整部作品的节制与内敛瞬间释放,将读者引入深思。
郭冰茹推介作品:
陈再见《枯木林鸱》
林鸱是鸟类中的隐身大师,当它笔直地站在枝头,灰褐色斑驳的羽毛很容易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分辨不清。小说主人公阿国就像是一只隐身在枯木林中的林鸱。小说开始的时候,阿国刚刚刑满释放,回到了让他极为陌生的老地方,沦为时代的“局外人”。林鸱是小说中的核心意象,当然也是对阿国,包括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形象的隐喻。
大自然中林鸱的隐身是它为保护自己而进化出的生物特性,小说中的林鸱却是小人物们如夜禽般被迫隐匿在社会边缘的生存状态。看似无声无息地面对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但只要稍微动弹一下,就处处是掣肘。作家用冷峻也带有些许温情的笔调,书写城市化浪潮中被遗忘的“江湖儿女”们的生存状态。林鸱的故事既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也是快速变迁的时代里某种集体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