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经典作家专刊——巴金
来源:文艺报 | 周立民 赵静  2024年08月28日08:04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翻译家。1929年发表中篇小说《灭亡》,自此登上文坛。两年后,巴金发表代表作《家》(原题为《激流》),又于1938年写出《春》,1940年完成《秋》,它们构成“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在创作上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以场面串联故事的结构特点,既饱含时代变革的鲜明特征,又深刻反映作家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在此之后,巴金的笔调从奔放转为沉静,写作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作品是他风格转型期的代表作。

今年适逢巴金诞辰120周年和《憩园》发表80周年,本刊特邀学者周立民和赵静撰文,阐释巴金小说的文本价值和他的创作演变轨迹,以此缅怀巴金先生。

——编 者

巴金手札,内容是“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他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

巴金中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寒夜》手稿

青春是美丽的,但中年更美丽

——谈巴金的“中年写作”

□周立民

巴金的语言清净明丽,不等于他的创作可以一眼见底。一位杰出的作家的创作,总是有不同的、丰富的层面,巴金也不例外。即便是早期的代表作《家》,它的初版本和至少经过八次修改的最后定稿本,相互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然而,多少年来,不仅很多普通读者,即便是文学史的研究者也习惯于简单地认识一位作家,以致形成认识上的封闭循环:他们用“条条框框”简化了作家,再用这种简化的眼光“选择”作品和判断,舍此之外,便看不到其他的样子,于是,丰富的文学风景变成了简单平薄的文学史景观。阅读和理解他的创作,不能回避他创作中的分期问题,青春时期、中年时代、晚年写作,同一个人在各时期创作尽管有一以贯之的红线,也必然会呈现大不相同的面貌。了解中年时期巴金的创作,我们大概就不会再拿情感激越、缺乏蕴藉这样的话来评价他。

有文学史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夏志清早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就敏锐地指出,作为同一系列的小说,《秋》与《家》《春》在表现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秋》一书内,我们感到,作者对于邪恶的了解,已较前成熟多了,透切多了……”【详细】

《憩园》,巴金著,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10月初版本

《家》,巴金著,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本

奔腾的激流 有情的人生

——巴金家族小说中的“家”与“城”

□赵 静

在“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等几部作品中,都既有“家”也有“城”。“激流三部曲”写了成都北门首富的高公馆,《憩园》中反映的则是成都城里的杨公馆和姚公馆,《寒夜》写的是重庆的汪家。在巴金的笔下,家族生活和城市生活互相映照、相互影响,公馆、小屋等民居场所本就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街头、咖啡馆、公园这些城市景观共同组合成家族成员的生活场域。20世纪上半叶,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哈尔滨等各大城市中公馆林立,作为现代民居形式,公馆替代了《红楼梦》中的贾府,是许多大家族由乡村进入到城市后的首选居所。

在巴金的回忆中,他自幼年时便生活在一所大公馆中,那一所公馆便是他的天堂。但在巴金的成长过程中,却不是只有那一所公馆。在其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之后,巴金渐渐走出公馆,他走入校园求学,或以“佩竿”之名在《草堂》上发表小诗,或和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办刊物……【详细】

二〇二〇年,北京人艺上演话剧《家》,该剧由曹禺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李六乙担任导演,图为话剧剧照 李春光 摄

电影《故园春梦》海报,该片根据《憩园》改编而成,由夏衍编剧、朱石麟导演,1964年上映

附:经典作家专刊往期

经典作家专刊——钱谷融

经典作家专刊——丁玲

经典作家专刊——曹禺

经典作家专刊——艾芜

经典作家专刊——王瑶

经典作家专刊——郭沫若

经典作家专刊——曲波

经典作家专刊——周立波

经典作家专刊——唐弢

经典作家专刊——林斤澜

经典作家专刊——草明

经典作家专刊——钟敬文

经典作家专刊——金庸

经典作家专刊——梁斌

经典作家专刊——鲁迅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