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钱谷融与伍叔傥
来源:文学报 | 吴霖  2020年08月14日08:14

伍叔傥

钱谷融

上篇·1998年

钱谷融先生教了一辈子的书,他的成就,是可以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的。早已年过古稀的钱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在国内,他是屈指可数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正在带着的尚未毕业的博士生仍有十人之多!

我曾问过钱先生小时候最大的理想,他答是当一名小学教师。他的父亲,曾是江南一个教私塾的先生。钱先生中学毕业后,他上了在无锡的师范学校。上大学的时候,赶上了抗日战争,钱先生到了大后方,考上了中央大学,进的却仍是师范学院。原以为与教鞭粉笔如此有缘的钱先生,会说自己这一生的选择是因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类的话,但他的解释多少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家境困难。读师范不要钱,所以师范成了当时诸多贫寒子弟求学的首选。但是,我总觉得,这也是一种“因缘”。

我问钱先生,这辈子最高兴的是什么?

钱先生答:教出的学生都不错!

许子东、王晓明、李劼……等等,甚至每一位得意门生的研究个性和特点,他都了若指掌,这时候,不由你不羡慕钱谷融先生如数家珍时似乎微醺的神态。本来嘛,“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

钱先生出版了的一本五十万字的论文自选集《艺术·人·真诚》,这本书几乎涵概了他一生所有最重要的文章。厚厚的,重重的,真像是一块砖。书的序,钱先生请了他的学生写。

钱先生不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人,说起此事,他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平时总爱说自己是一个“懒散”的人。他甚至对我说,即便是已有的文章,也绝大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他的《〈雷雨〉人物谈》是如此,轰动一时的《论“文学是人学”》,也是如此。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钱谷融先生认为他的人生观是崇尚真实自然,随遇而安,对人真诚,坦白自己。他多次提及他的生活态度受他的业师伍叔傥先生的影响极大。伍先生是当时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的国文系主任,善治汉魏六朝文学,功力颇深。钱先生回忆说:伍先生希羡魏晋风度,平日言谈举止洒脱,有魏晋人物相,但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

钱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念书时,有一次三青团在北碚办夏令营,风华正茂的钱谷融先生玩性大起,遂报名参加,其实,他并不是三青团员。那次的营主任是张治中。到了夏令营,三青团的人让钱先生当小组长,他坚决不干。三青团的人责问他: “既如此,那你来做甚?”钱先生的回答理直气壮:“我是来陶冶心情的!”

当他把这情节告诉伍先生后,伍先生给他写了一封信,诙谐地说他:既想做田园诗人,又怕听青蛙叫。

故事既妙,伍先生的书翰更是妙不可言。当可入新《世说新语》也。

下篇·2019年

说钱先生“惜墨”,自然是委婉和漂亮的说法。其实在1998年1月7日我的笔记本上明确记着的,是钱先生的自我评价:“一生无能”“懒散”。但当时觉得钱先生自谦太过,有碍形象,所以,笔下矫饰了。说实话,我是在那时才第一次听说有伍叔傥这么个人的。八十岁的钱老先生毫不掩饰地推崇:“他是我一生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不知伍叔傥先生是何人,显示了我的无知。伍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班同学中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许德珩、俞平伯等等。校长蔡元培,老师有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刘师培、黄侃等等。

当时的北大,以三个刊物为根据,分成了三派。许德珩回忆录说:“《国民》杂志社与《新潮》杂志社和《国故》月刊社成为当时北京大学鼎足而三的社团。这三个社团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政治思想倾向。《新潮》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但绝口不谈政治;与之对立的《国故》则专门反对白话文,鼓吹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而《国民》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公开谈论政治,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许德珩属《国民》、傅斯年属《新潮》、伍叔傥属《国故》。伍叔傥在《忆孟真》中说自己加入“国故社”的原因:“与其说是‘守故’,不如说是‘依刘(师培)’。”

傅斯年死后,悼文甚夥,伍叔傥的《忆孟真》以情真意切,不惜矮化自己表达了对老同学的敬意,这,是须有豁达的襟怀的。在悼傅所有文章中,我是推此为第一等的。伍叔傥文中说:“我来台湾的动机,又是为了他。我本来决定,要是做大学教授,总要是在孟真所办的大学里教书。孟真之死,我不独教书毫无兴趣,连对台湾也毫无兴趣了。”后来不久,伍叔傥果然离台去日本讲八代文学去了。又几年,转往香港教书,从此与台湾岛缘尽。

钱谷融与伍叔傥的交集,始于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钱在师范学院国文系就读,伍是系主任。钱谷融常常感念伍先生多次请他一起下馆子:“他嫌一个人吃饭太无趣,常常要我陪他一起吃。”不管是什么原因,学生被师长经常请饭,总是会令学生难忘的,至今犹是。其实,钱谷融至少也请伍叔傥吃过一次饭,钱的回忆中未记,却记在了顾颉刚1943年1月25日的日记中了:“到松鹤楼,赴国文系毕业生宴。”客人有伍叔傥、顾颉刚等十位,应是老师。集体请客者也是十位,当是国文系毕业生,中有“钱国荣”者,即钱谷融先生也。

当时的中央大学有两个国文系,一在文学院,汪辟疆长,一在师范学院,伍叔傥长。一校两系,形成了事实上的伯仲关系。某次,教育部让专家推荐书目,伍叔傥推荐的单子上有《晋书》,汪辟疆在一次会议上公开嘲讽:“听说此书为一温州人所提,足见其陋。”言语之下,对伍叔傥、对《晋书》皆不屑,更是捎带上了温州。此事为伍叔傥当年亲口转告给钱谷融。钱写进了《我的大学时代》一文。

伍先生是瑞安仙降人,属温州。但温州的文风,向有历史。远的,且不说来历分明传承有序的永嘉学派,近的,当代学人都不敢轻觑的孙诒让不正是温州的瑞安人吗?!胡颂平在悼伍叔傥的文章中说,伍先生的少年时代,孙诒让去世不到十年,当时的“瑞安城中,到处可以听到讽诵之声,有的深夜不停”。

朱东润有本《朱东润自传》,写于其八十岁。此书2009年初版,书前有个简单的自序,谓写作时间是1976年2月15日至当年12月6日。内中写到了伍叔傥,只是很遗憾,几乎是作为一个反面的形象出现。语多棘刺,但仔细看看,至少在书中还找不出什么端由来。

所有在钱谷融们看来是伍叔傥优点的,在朱东润笔下一概变成了欺世盗名。只是,这冤有头的“头”,一片茫然不知在何处。对于后人而言,或许随着伍、朱二先生的去世,再也无法找寻着了。在朱东润落笔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伍叔傥已下世十年矣。伍先生既不能看到朱东润的大作,相信钱先生应该是看过的。

伍叔傥在生前似乎没有出版过著作,即便是他用力很猛的旧体诗。胡适曾对秘书胡颂平说:“伍叔傥的诗,是用力气做成的。”《暮远楼自选诗》是在他死后才得以印出的。这部诗集有两个版本,但流布都不广。不光是读过些书的人,即便是喜好旧体诗的,大概也没多少人看过吧。崇拜伍叔傥“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的钱谷融,是看过《暮远楼自选诗》的,但对恩师最在意的诗作没有点评。

暮远楼的出处,据钱先生说,是因为春秋时代的伍子胥曾说过:“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瑞安伍氏,奉伍子胥为始祖,伍叔傥亦以此自况平生所治之学。

暮远楼是实际存在的,那是复员南京后伍叔傥所盖的一座小楼。胡颂平说,暮远楼在玄武湖附近,“暮远楼”三字的横幅,是胡适写的。抗战时期的同事徐訏曾著文说:“胜利后,我(从美国)回到上海,知道伍先生娶了一个美丽的太太,在玄武湖畔买了房子。”徐訏在南京拜访伍叔傥,从文章看,只此一次。巧的是,徐訏文中没写的,被伍叔傥的一个学生写进了自印的回忆录:“我们到玄武门昆仑路去拜谒中文系主任伍叔傥先生。……适逢有客在座,经伍先生介绍,知道是著名小说作家徐訏。”回忆中写了两人的穿着:“伍先生长袍马褂,徐先生西装革履,风范各异。”

伍叔傥从北大毕业后,除了偶尔客串一下官场角色,绝大部分的光阴是留给杏坛的。简略述之,先后任教浙江省立十中、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大和香港崇基学院等,另有几所不赘。以普通的俗话说“桃李满天下”,是完全当得的。但伍叔傥的名字在大陆宕失已久,并不见有什么老学生写的追忆文章出现,除了钱谷融。

钱先生常常把他这位先生挂在嘴上,不知者,以为是老人的碎碎叨叨;知其者,则感怀其须臾不忘怀的心心念念。古有《三字经》以“扬名声,显父母”激励学子,钱先生是做到了“扬名声,显尊师”的。钱谷融至少写过三篇回忆伍叔傥的文章,一是《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一是《我的大学时代》,再一就是《伍叔傥集序》,内容虽小有重叠,但情感是一以贯之的弥厚。仅此一点,就足堪榜样。难得、很难得、非常难得!

据伍在崇基“同事一系、同在一室休息,几乎天天见面。历时四年之久”的同事邵人镜说:“叔傥《暮远楼稿》,约有四千首。几乎全为五古……”若此言不虚,则《暮远楼自选诗》刊布者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徐訏也在悼文中写过:“伍先生的遗稿中有几千首诗(多数是五言诗),这是我所知道的。”

对于作诗,伍叔傥多有隽语,如:“作五古要拙不要巧,要成家则必须走小路,由小路再豁然开朗。”“锤字坚,脂肪去得净,”乃以五言成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语)”。吴虞在1924年七月初一日记中载:“伍叔傥云:‘中国美文,唯读《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伽蓝记》《颜氏家训》足够一生欣赏。’”

伍叔傥有无题诗一首:“越缦才华最胜流,还同湘绮各千秋。他年若作文章手,后起应推暮远楼。”所以,伍叔傥对自己的写作,是自矜并有期许的。徐訏说:“伍先生非常看重他的诗稿。”他还说:“伍先生虽是一直在大学教书,但他是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文学家,自必通过一种文学形式来创作,他所爱用的形式是诗,特别是五言诗。”所以,伍叔傥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要论伍叔傥与钱谷融,两人的共同点皆是一生以教书为业。不同的是,伍叔傥热爱八代文学,教了一辈子的“衰学”(以苏东坡曾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伍叔傥自谓所治为“衰学”)。钱谷融不喜欢现代文学,但教了一辈子的现代文学。伍叔傥先生诞于1898年,卒于1966年,勉强算寿至古稀。钱谷融先生诞于1919年,卒于2017年,得享白寿。钱先生和他所景仰的伍先生,如果说两人之间尚有距离,当不是岁月,是伍叔傥所作那数千首旧体诗。

 

相关文章:

李洱 | 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追忆钱谷融先生

高恒文 | 伍叔傥谈新文学

杨扬 | 钱谷融先生与“人学”理论

陆晓光 | 伍叔傥先生谈《文心雕龙》之迹

胡晓明 | 钱谷融为何喜读《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