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改革开放40年:岁月中的文学

来源:文艺报 |   2018年12月26日09:35

曹文轩:吸纳与给予

广博的外国文化一旦与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结合,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中国文坛充满了生命气息。应当说,没有单元文化背景的打破,就没有一部洋洋大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然而,因为各种各样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后来我们却又逐渐关闭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文学在一片可怕的孤独中徘徊。这种形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创造,使我们再一次丢失了在世界文坛的话语权……【详细】

 

叶梅:改革开放是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促进了多民族文学繁荣。《民族文学》创办于1981年,1991年习仲勋同志写信“民族文学的创刊,是社会主义文坛的一件盛事”。这个阵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作家,老中青齐聚,55个民族都有,其中26个人口较少民族也有了书面写作的作家。在中国作协党组的决策和支持下,《民族文学》由一本发展成六本。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详细】

 

孟繁华:从“走向世界”到讲述中国故事

无论是知识界的启蒙诉求,还是中国共产党希望能够通过文学艺术实现民族动员、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观念,文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几乎没有疏离过。即便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派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风靡一时,试图用形式的意识形态打破“一体化”的文学场域,建立多元的中国文学,但是,当这一期许实现之后,诸多先锋文学作家,还是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详细】

 

崔道怡:开辟鸿蒙 革新复兴

改革开放是历尽坎坷劫难之后,我国亿万英豪重新大显身手的写照。在这前两年,“文革”结束,中国今后向何处去成为了新课题。当此寻找新的出路之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忧思深远,语重心长。正因领悟了这个严正的警示,党和国家的脚步开始走向新的行程……【详细】

 

朱向前:黄金时代的文学记忆

应该说,此时此刻,我才真正认识到文学系的意义,她正是军队高层呼应改革开放历史潮流的战略举措。自己无意中走进了时代的潮头、同时也就走进了历史。1984年北京的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们整天陶醉在庆幸和惊喜之中,而天天都有新的惊喜接踵而至。当时课程设置和来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那真是个顶个的棒,一个更比一个牛。按说,文学系草创之初,只有系主任徐怀中带一个老师、一个参谋和两个干事,真可算得是“白手起家”……【详细】

 

黄传会:做改革开放忠实记录者

在乡村学校,我接触了大量的乡村教师,他们像战士一样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这块清贫的阵地上,《中国山村教师》是对所有乡村教师的礼赞之作。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我再一次奔赴贫困地区,创作了报告文学《忧患八千万》。 报告文学作家必须与时代同行,及时捕捉时代变革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故事。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详细】

 

叶延滨:中国诗歌“四十不惑”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这种向下的关注底层的诗歌发生一些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大量的作品在民间社团自己印刷的民间刊物上发表,形成“民间写作”潮流,这股潮流中的诗人,注重用生活中鲜活的口语作为诗歌语言,关注底层,表现卑贱者的情感,为弱势群体呐喊,“民间写作”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在诗歌的元素和资源上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详细】

 

付秀莹:文学与时代同行

10多年来,我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逐步构建起一个叫做“芳村”的文学世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从中国乡村发端。中国乡村的敏锐触角,最早感受到时代风云的暗潮涌动。中国乡村的巨变,应该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我试图以艺术的方式,描绘出中国乡村的此时此刻。我的长篇小说《陌上》写的便是当下时刻的中国乡村,吐露的是时代变化中乡土中国的隐秘心事。那些芳村里的普通男女,早已不是40年前木讷迟钝的传统农民,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和熏陶,他们见多识广、从容淡定,他们身在乡村,心怀世界。我期盼着,写出了芳村,便有可能写出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写出时代巨变中的乡土中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