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神话”到“神化”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江苏张镭  2017年05月24日09:40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大凡项羽生前所到之处和魂驻之地,多有项羽神灵显威于庙宇、兴风作浪于江河,甚至宰扰地方府衙、暴怒威逐军旅的神话故事,不仅广传民间,连正史典籍也多有载记。因此,民间为项羽建庙祭祀,官府为项羽设堂拜祈,甚至上报朝廷。

最典型的,为狄仁杰的《檄告西楚霸王》。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周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作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为整顿世风,针对当时吴、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除了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4祠外,项羽庙亦被列入扫除之中。然而,众庙皆拆,民独惧项羽灵威而不敢轻举妄动,谓“项羽入内者必死”,弄得向来不信鬼怪、无畏神灵的狄仁杰也心寒胆怯了起来。为鼓舞民心,“镇压灵气”,他在毁庙前特写檄文在庙前宣读,说是为了“告西楚霸王项君将校等”神灵,实质是害怕项羽归罪于他。因此于檄文中明确地对项羽说:“仁杰受命方隅,循革攸寄,今遣焚燎祠宇,削平台室,使蕙帏销尽,羽帐随烟,君宜速迁,勿为人患。檄到如律令。”意思是说,仁杰是履行公务,受命干这事的,要怪罪你就怪罪朝廷好了!

狄仁杰所恐惧的,不过是百姓们所传言的项羽的灵威罢了。而刘敬叔笔下的吴兴太守萧惠明则活活地死在项羽的箭弓之下。

这个故事是南朝宋官员、文学家刘敬叔记录下来的。原文是:“宋萧惠明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庙。相承云:‘羽多居郡厅事,前后太守不敢上厅。’惠明谓纲纪曰:‘孔季恭曾为此郡,未闻有灾。’遂命盛设筵榻。未几,惠明忽见一人,长丈余,张弓挟矢向之,既而不见。因发背,旬日殒。”

刘敬叔所撰的《异苑》,皆神异之事,稍杂释道二家之言,是为南朝志怪笔记小说之翘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曰:“其词旨简澹,无小说家猥琐之习”,“有俾于考证者亦不少。”

上文的意思是说,南朝刘宋时,萧惠明任吴兴郡太守。在郡的边界处有座卞山,卞山下有座项羽庙,相传说,那项羽总住在郡府的厅堂里,所以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上大厅。萧惠明向综理府事的纲纪说:“孔季恭也曾经管理过这个郡,没听说他遇到什么灾。”随即,他命人在厅里摆上坐席和床榻,非常讲究地装饰起来。未等完成,他忽然看见一个人,一丈多高,拉弓搭箭地射向自己,旋即却不见了。于是,萧惠明的背部就长出个痈疽,十天后就死了。

关于六朝时期项羽庙、项羽神灵威势之事,江南民间传说众多,多种文人笔记和方志都有记述,连历代史传明载不缺。

南宋学者费衮,字补之,无锡人,所著《梁溪漫志》、《旧典遗文》是研究唐宋文史重要资料。他在《梁溪漫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和州乌江县英惠庙即项羽庙,灵响昭著。南宋绍兴辛巳,敌犯淮南过庙下,驻军入致祷,掷珓数十,皆不吉,怒甚,取火欲焚其庙。俄有大虺见于神座,耸身张口,目光射人,敌骇怖而出。遂闻大声发于庙后,若数百人同时叱咤者,举军震恐,即移屯东去,竟不敢宿其地。云郡上其事于朝,诏封为灵佑王,邦人益严事奉之。”

南宋绍兴辛巳,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文中之“敌”,系指南侵之金兵。

上文所记,有声有色,好似神话。然国史亦有记载,令人不能不信。

清代学者、文学家褚人获,虽终身不仕,然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有《坚瓠集》,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则是《隋唐演义》。

在褚人获《坚瓠集》卷三,一题《项羽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庙,在和州乌江道中,岁时士人过客祀焉。一士游其庙,瞻像吁嗟,惜其不得秦鹿,命殒青锋,因题诗于庙云:‘楚水淋淋汉水波,楚山河属汉山河,范增有意空弹玦,项羽无谋为倒戈。子弟八千垓下散,佳人一曲帐中歌。今来欲问前朝事,莫也将军记得么?’诗成,大风西来,扬沙飘瓦,江涌汹涛,凛有喑哑叱咤之余威。士人曰:‘项将军英爽其未泯欤?何闻诗而遽怒也。’复吟一绝以慰之曰:‘巍巍庙宇峙江滨,大将端为血食神。尊德不须怀旧恨,汉家今已属他人。’由是,风恬浪息,天晶日皦如故。”

以上所记,亦如神话一般。然而,面对史料所记,信还是不信,真的令人为难。

再来看袁枚所著《子不语》卷八,标题即 为“项王显灵”。全文如下:“无锡张宏九者,贩布芜湖,路过乌江,天起暴风,舟冲石上破矣,水灌舟中,舟人泣呼项王求救。忽有银光如一匹布,斜塞船底,水竟停涌,而人得登岸。次早视之,舱底已穿,有大白鱼以身横塞其穿处,故水竟不得入。舟人举船摇橹,则洋洋然去矣。自此,项王香火倍盛于往时。此乾隆四十年事”。

袁枚,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清代的一个诗人、评论家。他与赵冀、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对他的熟悉感,还在于他曾在今天的宿迁市沭阳县做过县官。

对他所记录的这则故事,我以为就更有可信度了。因为,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这一年,作者就居住在江宁随园,与乌江隔江相望。事虽说神奇,但肯定有所本源,不可能是作者道听途说得来的。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八月(农历)初八,唐京都长安四郊不雨,久旱成灾,日炎似火。人们联想到当年项羽火烧秦宫,以为是项羽神灵再度“发怒”,遂纷纷求恕于项羽之神。

在清代董诰等篡修的《全唐文》第346卷,中华书局影印本《全唐文》第四册上,有一篇唐代官员贺兰进明致《西楚伯王庙颂并序》一文,文字虽不是很多,但缺字甚多,因此不照录于此。

但大意是这样的:贺兰进明作为朝官亲自到项羽庙祭祀,并撰文祈求项羽之神,意思是你没有做上皇帝,君临天下,那是上天没有恩顾你,你不能因此愤怒,火旱天下,致百姓遭殃。期望项羽之神,灵通上天,“皇皇彼天,孚佑下国”,而“山川出云,天降时雨”。若如此,下界官民,将春秋祭祀,世代相传,永不懈怠。“春秋匪懈,享祀不忒。适变无穷,永代作则”。

面对天灾大祸,朝廷除了对天长叹,恐怕也只好有求于项羽了。

可见,对项羽神的崇拜与信服,不仅仅只来自于民间,朝廷也早已认可了。

“生则伯主,殁为贵神”。实际上,自南朝而隋唐,历时数百年,自江南而秦川,广地几千里,从民间到官府,项羽由一般“神话”而完全地“神化”了。

项羽、虞姬之死,人们感佩于他们的盖世英豪、绝代贞烈,以及他们崇高的人格,而广受百姓的敬仰与爱戴。故由民间、官府或垒冢建亭,或筑庙立祠,分布黄河、淮河和大江南北,二千多年香火不绝。宋代词人刘潜有词云:“功盖世,成闲纪,建遗灵”。清代学者、诗人钱泳慨叹:“不渡江东忍自亡,天心人事本难量。英雄已足称千古,香火还留祭一方。”

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作为项羽魂驻之地而最早为项羽垒冢建亭。公元前202年,当项羽自刎遗体遭五分之后,所留残骸和血衣等物,即为居民就地掩埋,是为“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改称“项亭”、“项王亭”。约于南北朝时期建庙,名曰“霸王庙”、“项羽庙”、“楚庙”等。武(则天)周垂拱四年(688年),可能遭毁,又于上元三年(762年)复建(扩建),名为“西楚霸王灵祠”(书法家李阳冰篆题祠额),一直延用至今。

除乌江霸王祠外,宿迁的项王故里以及江南寄居地、起义发生地、北上征战地,如江苏、山东、河南、浙江、陕西、安徽等地均建有墓祠,并有大量文赋序记和诗词。

作为人的项羽,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他的品格,他的情怀,深受人们的敬仰与爱戴。而作为灵的项羽,他依然能够继续得到世人的尊敬与崇拜,可能不仅仅只是因他显灵的缘故。实际上,人们对他的这种尊敬、这种崇拜,这种爱戴,已深入骨髓,深入心灵。所以,不论项羽生前死后,都能够受到人们的崇拜与怀念。——建庙立祠,便是最好的明证。而历史上的那些神话,只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了。但不管信还是不信,人们已经悄然地把项羽视为神,视为“战神”、“和神”与“爱神”了!

一个英雄,能配享这样的殊荣,真可以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