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唐创作谈:写作是理解世界与自身的过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唐  2017年01月05日13:30

【作者简介】

李唐,1992年生,高中开始写诗,大学开始小说创作。诗歌、小说见《人民文学》《十月》《上海文学》《小说界》《芙蓉》《天南》《山花》等刊物,有作品被《小说选刊》《长江文艺》等选刊转载。

【创作谈】

写作是理解世界与自身的过程

文| 李唐

写这篇创作谈时我正被一个中篇所困扰。写作期间有好几次都差点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是很常见的,几乎每篇小说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想要放弃的过程。有时我想,自己是不是不太适合写东西?写作带给我的痛苦是远大于愉悦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去写,重复这种“自虐行为”?

或许,写作,对我来说是在探索一种可能性。我把每篇小说,每首诗,都当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世界,我在其间行走,就像是一个苦行僧。但某种隐隐约约的类似海市蜃楼的东西吸引着我,使我不断地走下去。我想要“找到什么”,尽管背后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太明了。

我所迷恋的电影导演大卫•林奇也秉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在他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电影中那些光怪陆离、恐怖迷人的场景,很多都是一种潜意识的体现,如果让他一五一十地解释清楚,恐怕他也只能耸耸肩,无能为力。“我的写作就像是通往一个地下洞穴,”村上春树也曾说,“我只是把我看到的写了下来。”我相信这并非故弄玄虚,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世界,写作者无法提供关于世界的答案,而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将他们理解世界与自身的过程写下来而已。你的理解越深入,艺术性也就越深刻,但永远不要期待会获得一个“答案”。

因此,我很害怕有人问我,“你写这个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要问我,很多事我也无从解释。“答案”是迷人的,但太沉迷于“答案”却是对艺术的损害。“答案”意味着某种事物的完结,而我所理解的艺术则应该是事物变化的过程。

正是这种变化的过程吸引着我,也折磨着我,因为有时当我努力去理解时,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我对我想要理解的事物仍一无所知。这样的时刻是令人沮丧的。与此同时,厌倦与惰性轮番而来,打击着我对写作的信心。有时我真的想,“干嘛非得写啊?有趣的事情那么多,干嘛浪费在这上面?”于是我将手头的小说弃之一旁,任它自生自灭。可往往没过几天,我心里又会开始惦记它,玩也玩不好。最后还是要完成它才能长舒一口气,并在心里想:“完成一篇自己的作品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嘛。”

无论如何,创造性的快感确实是任何东西也无法取代的。

【作品链接】

《诺亚》原刊于《芙蓉》2016年第4期

《幻之花》原刊于《芙蓉》2016年第4期

《动物之心》原刊于《芙蓉》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