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赵树理、曹禺等人谈《张羽煮海》
1953年2月号的《说说唱唱》,发表了王亚平以唱词形式写成的《张羽煮海》。
2023-12-11
-
王嘉龙:由《琐事闲录》说开去
我的书桌上有名为“琐事闲录”的一书一文,书是清人张畇(字林西)所著,文是知堂(周作人)读张著有感所写。
2023-12-11
-
海派文化的差序交汇
近代以来,海派文化纷繁复杂却“万殊一体”,其与时俱进又一以贯之的演进轨迹清晰可见。
2023-12-11
-
赵玫:德培的世界
编者按: 两个多月前的9月28日,《文学自由谈》刊作者、知名评论家程德培先生去世,我们深感痛惜。
2023-12-10
-
郑振铎1939年日记在沪展出:看爱书人劫中得书
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现代知名文学家、藏书家、出版家、文物收藏家。
2023-12-08
-
张香还:重读施蛰存先生给我的27封信
那一年,沈从文先生南来,住在苏州九如巷。
2023-12-08
-
柳亚子为颐和园赋诗30首
1949年4月25日,著名诗人柳亚子来到颐和园的益寿堂休养,在不到200天休养的日子里,竟挥毫赋诗260余首,其中,赞美颐和园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就有30余首。
2023-12-08
-
吴学昭:又是一年“一二·九”
每年进入冬月,寒气袭人,走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上,都会心不由己地想起“一二·九”前辈们几十年前在此周围行进的脚步,耳边响起“同学们,大家起来,肩负起天下的兴亡……”的歌声。
2023-12-08
-
陈平原:作为教育家的林纾
作为教育家的林纾很少被人提及 将近十年前,具体说是2014年10月11日,我在福州工程学院主办的“林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旨演说,题为《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爱恨情仇”》,日后改写成两篇论文,一是初刊《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的《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教育史上的林纾》,一是发表在《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的《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
2023-12-07
-
于右任的“铁箱”之谜
“民国元老”于右任早年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监察院院长等要职,以“天下为公”为座右铭,参与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名校,他公正廉明、一生清贫,不住豪宅、不坐豪车、布衣粗食,书法写得最多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出两袖清风的襟怀。
2023-12-07
-
京城文化馆寻迹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的文化馆因开办“夜校”而受到年轻人追捧,令这种传统公共文化设施重回人们的视野。
2023-12-07
-
田汉写戏点滴事
漫步在上海的一些街区,仿佛总能看到“国歌之父”田汉伏案写戏的身影,他与上海的情谊可谓深厚。
2023-12-07
-
看见秋瑾——读夏晓虹《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秋瑾的生命在32岁以鲜血浇铸定格,关于她的言说则更趋丰富,不仅在世人心口间流转,而且在报刊、回忆录、笔记、小说等海内外文献里丰盈,在戏剧舞台、电影等媒体上闪耀,时至今日绵延不绝。
2023-12-07
-
缅怀诗人屠岸: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
2017年12月16日下午5点,著名诗人、翻译家、编辑家屠岸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岁。
2023-12-07
-
郭娟:卞之琳的诗文与青春往事
一、诗谜 卞之琳的诗,是让人着迷的一个谜。
2023-12-06
-
程千帆的生活账本与学术年轮
从维护学者形象的纯粹度而言,程千帆《闲堂日记》的出版似显得不合时宜。
2023-12-06
-
永不言倦的出版人刘硕良
得知刘硕良前辈离世的消息,我不愿相信,或者说不愿接受,不能接受。
2023-12-06
-
深情而内敛的《再别康桥》
同样是以母校为题,徐志摩的情感为什么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奔放,却在诗歌《再别康桥》中收敛? 这有些耐人寻味。
2023-12-06
-
《生活日记》中的“茅盾在新疆”
1939年3月11日,著名作家茅盾等人乘汽车经过鄯善、吐鲁番,翻越天山,来到迪化,开启了他为时一年多的新疆生活。
2023-12-05
-
杨天石:对近代旧体诗文整理的一点思考
不同时代,其文学的内容和风格都会不同。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