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三)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网文企业积极转型、学界业界共探出路的背景下,以“起点国际”“掌阅科技”“推文科技”为代表的文学网站,积极扩展国外市场,在作品翻译出版、IP授权输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业绩,逐步实现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整体性转换,为中国文化输出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二)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网文企业积极转型、学界业界共探出路的背景下,以“起点国际”“掌阅科技”“推文科技”为代表的文学网站,积极扩展国外市场,在作品翻译出版、IP授权输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业绩,逐步实现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整体性转换,为中国文化输出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一)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网文企业积极转型、学界业界共探出路的背景下,以“起点国际”“掌阅科技”“推文科技”为代表的文学网站,积极扩展国外市场,在作品翻译出版、IP授权输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业绩,逐步实现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整体性转换,为中国文化输出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
互联网原生IP崛起 网络文学成数字文化产业活水之源
6月3日,第六届阅文原创IP盛典在上海举办。
-
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观察:一路飞奔,别忘了肩扛责任
在数字化、技术化与产业化的背景下,网络文艺着力塑造数字文化生活新形态,以“文化破圈”“产业融合”和“价值融入”等方式,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参与核心价值的建构,拓展了网络文艺的功能,成为引领文化时尚、促进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体现出文化融合的积极走向,处于“快跑”的阶段。
-
网络文艺“二次创作”面临挑战
编者按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艺是青年一代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才华的舞台,他们的趣味和思维也直接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发展格局与走向。
-
反乌托邦的科幻探索
《脑控》 郭 羽 溢 青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网络小说一向以丰富的故事线、创新性的题材吸引读者眼球,在叙事技巧上,作者们往往也有自己的诀窍,动辄百万字的小说体量,往往让读者备受连载“折磨”之余,欲罢不能。
-
网络文学的轻与重
网络文学是大众文艺之一员,自然是有其娱乐功能的,然而人们的“娱乐”观念往往是偏颇的。
-
悲情江湖与悲剧故事
摘要:沧月是“大陆新武侠”的代表作家,浓郁的悲剧色彩是沧月小说的重要特点。
-
智性的悟读与慧性的批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降,中国文学家庭内部闯入了一个被命名为网络文学的野孩子。
关键词: 周志雄2021-06-07
-
中国网络文学新趋势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如何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网络作家年龄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有哪些新特点?”5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重庆举行,百余位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中国网络文学发展。
关键词: 《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21-06-03
-
网络文学正迈入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
日前,中国作家协会发布《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关键词: 《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21-06-02
-
占据网文半壁江山,现实题材创作何以与时代“同频共振”
日前,《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发布,展现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劲势头。
-
“新方言”与“隐身衣”
一、“修辞”概念的漫散 “修辞”二字出现于《易经》“修辞立其诚”。
-
目光之下:网络传播中的话语修辞
修辞是人类心灵一种古老的沟通术,正如莱尔德所说:“修辞不仅蕴含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中,而且它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人不可避免地是修辞动物。
-
网络语言与民间文化
导语: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空间开辟出与现实空间平行的第二世界,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了极强的交互性与黏合性,甚至部分替代了现实生活的行为与活动。
-
现实题材网文改编:风景这边趋好
电视剧改编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有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和红色经典改编三个部分。
-
提升IP时代的原创文学传播力
从读“纸”时代到读“屏”时代,原创文学与图书出版共同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局。
-
网络职场小说创作的“扩容术”
近年来,网络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以青春、创业、奋斗为主题诉说时代主旋律,一大批聚焦时代、反映各行业发展的精品力作接连涌现。
-
工业题材网络小说: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叙事
近年来,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一大批工业题材小说。
关键词: 工业题材2021-05-26
更多
黄蓓佳:占有了这些作品,就占有了整个世界
“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就占有了这个世界。。”
更多

一张便笺,一段救灾往事
“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却为救人来。”于右任悼念如皋沈卓吾,撰此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