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类文化消费缘何那么火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统计数据,大型演出市场今年上半年继续呈井喷之势,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73%,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35%,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对市场增长的贡献率最高。
2024-07-31
-
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为演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
2024-07-26
-
把跨国界的民族友谊之声带去现场
随着音响影像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数字资源的共享给音乐欣赏带来了极大便利,各式各样的视听App应接不暇,快节奏的感官享受也使得能够真正静心坐在音乐厅里全神贯注欣赏音乐会的观众越来越少。
2024-07-26
-
高吟永远光辉的青春之歌
话剧《向延安》剧照 小说《向延安》首版于2011年,已经过去13个年头。
2024-07-26
-
新文化生命体: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何以互构相生
古老戏曲掀起“青春革命”,从情感、形式、媒介上将青年文化、时代审美融入戏曲古典样态,这是“新文化生命体”适应新媒介环境,以青年力量激活传统文化能量进行自我更新的典型示例。
2024-07-17
-
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价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明文化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对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做出历史阐释,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深刻论断,形成了一个严密科学、富有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的历史性飞跃。
2024-07-15
-
物质技术进入戏剧舞台带来现实困境
戏曲是以人为中心的表演艺术。
2024-07-12
-
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广阔空间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融媒时代的疾驰而至揭开人类历史新篇章,文字数字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媒介新质,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介的深度介入,不仅强劲推动艺术的媒介化进程,同时也冲击固有的艺术批评观念与方法,促使艺术批评新转向。
2024-07-11
-
当AI入侵艺术创作的操作系统
AI作图(作者提供) “人工智能已入侵人类文明的操作系统。
2024-07-10
-
从视觉窄化到思维窄化
近两年来,竖屏剧(亦称为小程序剧)以独特的播放形式和紧凑的剧情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追捧,其海内外传播态势和超强吸金能力也成为影视行业关注的新兴热点,吸引了大量影视制作资源和资本投入。
2024-07-10
-
深情礼赞伟大长征精神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2024-07-09
-
一部活态的昆曲史
王安奎、刘祯主编的《昆曲口述史》(以下简称《口述史》)于2023年12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4-07-08
-
对“人”的照拂:郑洞天的电影世界
我重新翻读了一些以前的资料,包括郑洞天的访谈。
2024-07-05
-
打开中国航母舰载机叙事通道
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一无比“硬核”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航母故事特别是细节的了解应该不多。
2024-07-05
-
纪录片创新不能“避实就虚”
近年来,打着实验、创新、跨界等名号的虚构创作在纪录片领域流行起来。
2024-07-03
-
“修音”无法带来真实的演唱之美
不管是录制唱片,还是参加音乐节目,歌手们唱完都会有一个修音的环节,哪怕唱跑了调,也能通过修音消除各种瑕疵,让歌声听起来非常动听。
2024-07-03
-
AI艺术:科技与美学的接引开新
龙年春天,随着《千秋诗颂》《中国神话》《AI看典籍》《西游记》《白狐》等数部AI作品的密集播出和上线,AI艺术像朱自清先生《春》中的花草树木,展现清新明丽、别开生面的景致。
2024-07-01
-
戏剧创作如何增强纵深感
戏剧创作要直抵人心,而雷同化创作、图解式创作、跟风式创作、宣发式创作、快餐式创作等往往浮在生活的表面、人物的表面、社会的表面、历史的表面,缺乏哲学纵深感、历史纵深感、社会纵深感的呈现,即使演出场面较大、舞台炫酷,也可能人物内心空洞、思想内涵贫乏、精神境界空虚。
2024-06-28
-
艺术改变现实
电影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对此有两种典型的回答:一种将电影看作记录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镜子”,另一种将电影看成表达创作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明灯”。
2024-06-27
-
《歌手2024》的双线叙事:真诚与对话
阔别四年,《歌手2024》重出江湖,热搜不断、热议不止。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