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5年傅雷翻译出版奖揭晓:穿越算法之墙传递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5年11月23日11:52

11月22日,第十七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在北京揭晓。黄荭凭借译作《每个人》(让-保罗·杜波瓦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摘得文学类奖项,王甦凭借译作《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阿兰·埃伦贝格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社科类奖项,而新人奖则由赵天舒获得,获奖译作是《人与神圣》(罗杰·卡约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颁奖典礼现场

多年来,中文是法语图书版权输出的首要语种。自2009年创立以来,傅雷翻译出版奖坚持每年评选出当年的最佳法译中图书作品,以表彰译者的工作及法语译著对中国文坛和知识界的影响。傅雷翻译出版奖因纪念翻译家傅雷先生而命名,每年评选出文学类和社科类最佳译作各一部,自2013年起,傅雷奖设立了旨在鼓励新生代译者的“新人奖”。今年的奖项在北京民生美术馆颁出,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中国作家、学者李修文和汪民安作为本届傅雷奖特邀嘉宾出席。

白玉堂致辞

白玉堂在致辞中表示,即使在人工智能和新型翻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译者的工作依然不可或缺。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因为只有人工翻译才能重现语言的丰富、细腻和精准。翻译不仅仅是把词语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而是译者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故事。

董强致辞

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在致辞中表示,在封闭思想日渐盛行的当今世界,翻译的角色越发重要。以傅雷奖和几代翻译家的实践为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孤立存在,而要与世界建立联系,没有比译介更好的桥梁了。发言尾声,他特别向刚刚与世长辞的著名翻译家、首届傅雷奖得主马振骋先生致敬。

蕾拉·斯利玛尼发言

蕾拉·斯利玛尼有时会感觉自己生活在算法构筑的一座座小岛上,算法把大家推向思考问题的方式相像、说同种语言的人。而译者是“穿墙人”,是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他们使得我们面对差异与他者,在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我们更应前所未有地致敬和捍卫译者的工作。

本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获奖作品《每个人》从主人公保罗在蒙特利尔监狱服刑开始写起,监狱生活与他对过往经历的追忆交叉并进,直到最后才揭开其被捕入狱的原因。该书作者让-保罗·杜波瓦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知,这部作品曾于2019年获得龚古尔奖。翻译龚古尔奖作品对译者而言是否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责任?黄荭不这样认为,她感到,译者的任务始终是将原文本的内涵和风格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不管作家是否出名,作品是否得奖。一旦决定翻译某部作品,译者就要肩负起同样的责任:深入字里行间,赋予它活力,并一路陪伴它走向陌生的读者。

抑郁症在当下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之觞,然而在中国,关于抑郁症的译作基本集中在心理学领域,缺乏多学科视角。王甦认为阿兰•埃伦伯格《疲于做自己》一书尽管以抑郁症为主线,但却是以精神病学史和法国社会史为背景的疾病社会学著作,丰富了我们理解抑郁症的角度。阿兰•埃伦伯格论述了在个人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作为普遍规范的自主性和“做自己”的社会要求如何变作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源头。中国已经进入到个人化迅速加深的时期,这种以个人主义为背景的分析,为研究抑郁症潜在的社会发生机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人与神圣》最早出版于1939年,是日后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罗杰·卡约瓦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在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赵天舒谈到,《人与神圣》一方面发展了法国社会学学派包括涂尔干、莫斯、杜梅齐尔、葛兰言等学者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浓缩了社会学学会——一个由巴塔耶、莱里斯以及卡约瓦本人在二战前夕创立的学术与道德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正是这种将传统思想与现代议题相结合的愿景,拥有了隐秘的政治意识与深刻的当代意义。

本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收到的参评图书多达54部,其中社科类图书32部,文学类作品22部。今年的评委会主席由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王鲲担任,除了八位常任评委,上届傅雷奖的两位获奖者施雪莹、曹丹红和特邀嘉宾李修文、汪民安也参与了终评。

与会者合影


获奖作品名单

文学类

《每个人》

让-保罗·杜波瓦 著

黄荭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简介

黄荭,热爱法国文学已逾三十载,是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她译有五十多部文学和社科作品,诸如玛格丽特·杜拉斯、西蒙娜·德·波伏瓦、科莱特、弗朗索瓦兹·萨冈等人的作品。她也著有多部学术文集,例如《一种文学生活》、《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以及《我们仍在谈论杜拉斯》等。

评委颁奖词

评委会成员对译本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它成功再现了原作的灵魂,准确传达了这部融合了监狱生活与往昔回忆的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戏剧张力。

评委会同时高度赞扬黄荭女士长期以来为在中国推广法国文学所做的贡献。

从左到右:李修文,蕾拉·斯利玛尼,黄荭,傅雷奖常任评委吴佳霖

社科类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

阿兰·埃伦贝格 著

王甦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简介

王甦,社会学家、自由译者、巴黎十大社会学博士、法国国家人口院博士后和研究助理。2015年开始钻研社科书籍的翻译,她参与已出版的法译中著作有《雷蒙·阿隆回忆录(增订本)》、《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雷蒙·阿隆)、《一个偶像的黄昏》(米歇尔·翁福雷)等。她已出版的中译法作品有《电话之旅》(韩松)等。

评委颁奖词

这是一本以精神病学史和法国社会史为背景的疾病社会学著作。作者将精神病学的文化史和科学技术史结合起来,通过对一个概念的历史解读为当代人探讨与此相关的新困境提供了新切入点,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抑郁症,进而了解现代性危机下的主体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将社会学与精神病学结合的著作在中国还很罕见,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填补了空白。

译者翻译文字流畅,专业术语准确;出版装帧得体,出版社功不可没。

从左到右:傅雷奖常任评委端木美,汪民安,王甦,白玉堂

“新人奖”

《人与神圣》

罗杰·卡约瓦 著

赵天舒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简介

赵天舒,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译者。他译有巴塔耶的小说《天空之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著有法语学术专著《不可能之可能:乔治·巴塔耶思想中的“极限经验”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后现代思想,目前在研的课题涉及巴塔耶、布朗肖与福柯作品中的书写、权能与主体性问题。

评委颁奖词

《人与神圣》的作者罗杰·卡约瓦无论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作为社会学家的人格魅力都很让人敬佩。

他的作品在法国也早已进入了经典的行列。只是之前,在我们中国,对他的众多作品还没有过比较像样的翻译和出版。

翻译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一种挑战。学识上的挑战,语言水平上的挑战,耐心上的挑战,而作为九零后的赵天舒先生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挑战。

从左到右:傅雷奖常任评委博杰,傅雷奖常任评委余中先,赵天舒,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艾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