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3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第一天,从早干到晚,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过一句话,更别说能喝上一口水了。带着满肚子的委屈回到驻地,李自祥同志越想越难过,忍不住潸然泪下。

  第二天,他又来到岩依嫩家,又打了一天谷子,对他依然是一副冷脸。黄昏的时候,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脚回到住处,一声不吭地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之后,这位七尺男儿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曾经在乡镇任过职,和老百姓打过无数交道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此刻群众的冷漠会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第三天,他起了个大早,又来到那片还没有收割完毕的田里,岩依嫩终于过意不去,开始与他交谈,并叫他到家中吃了一顿饭。

  回来后,李自祥激动地向领导汇报说:“岩依嫩终于和我说话了!”话未说完,嗓子早已变得哽咽了。在李自祥不懈地努力下,岩依嫩想通了,与企业签订流转协议。

  吴朝武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线工作法”:

  ———干部在一线服务、农民在一线培训、法律在一线普及、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成效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成长、和谐在一线建成。

  随着“一线工作法”的纵深推行,以及为民服务“五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关怀直接落实到基层一线,让各族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就在身边。

  近日,一对中年夫妇捧着一面写有“出警迅速,救我生命,全心为民,警徽添彩”的锦旗来到娜允派出所,找到值班民警后紧握民警双手,连声答谢民警救命之恩。

  2011年10月11日凌晨1时许,患有严重心肌梗塞的马先生突然发病,心脏跳动骤然停止,情况十分危急,他的妻子拨打“110”求助。孟连县公安局娜允派出所接警后,迅速出警,将马先生送往医院救治,由于抢救及时,马先生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孟连县政法委书记郭崇伟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

  三年来,孟连县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在政法队伍里推行“一尊重、二熟悉、三服务、四制度、五勤动、六融入、七到户”的“七步工作法”,实现了干警在一线服务,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和谐在一线形成。

  在干群矛盾最尖锐、治安状况最复杂的勐阿村,建立了警民联系点,抽调8名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警进驻工作,不仅很快改变了当地治安面貌,而且留下了一支深受群众欢迎的“永久”牌工作队。

  目前,全县90%以上的干警都落实了民情责任区,每月至少一半时间在村寨工作。通过这样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工作,广大群众重新认识了政法干警,进而自觉支持政法工作,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和队伍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一批“7·19”事件参与人员成了治安积极分子。

  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期摸爬滚打、锤炼作风过程中,孟连干部重树筑牢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党群、干群、警民关系从离心离德变成鱼水交融、从剑拔弩张变为唇齿相依。原来干部进村门难进、脸难看,如今进村会被群众拉进家泡茶、吃饭、喝酒。逢年过节,各族群众会以他们的传统方式,给县、乡党委政府拜年,干部也会带着礼物到群众中间去,与各族群众一同过节、联欢。

  县委书记吴朝武说:

  ——“这三年来,在做群众工作中,我们要求干部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黄鹂嘴’,要有两条不辞辛苦的‘蚂蚁腿’,要有一副能装酸甜苦辣的‘泔水肚’,要有一颗能感知群众疾苦的‘豆腐心’。”

  在工作艺术上,县委要求干部善于把政策与实际相结合加以细化,并通过民主、合法的手段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善于从利益动因上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就是这样一张张“黄鹂嘴”,一条条“蚂蚁腿”,一副副“泔水肚”,一颗颗“豆腐心”,在孟连的村村寨寨中,田间地头里,在一线建功立业,化解了群众心中的坚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协同打开群众工作新局面

  刀锋县长说:

  ——政府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在保证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和社会包容方面要发挥核心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力度?

  为此,孟连县将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决策能力,作为党委、政府的新课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全面而充分认识县情之后,孟连县委抓住了打开群众工作新局面的几个着力点:在政府部门将职能从“管制”转向“服务”的基础上,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把制度设计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和发挥群团组织的功能,凝聚民族宗教界的智慧和力量,让民族宗教人士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把他们的影响力引导到建设和谐社会中来,社会管理在创新中得到加强。

  “再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心中无比的温暖!”——重视发挥少数民族老党员老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去年岁末,在孟连县芒信镇的一个爱尼村寨里,发生了一件在爱尼人传统习俗中所不允许的事:人们用普通棺木安葬了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老。

  看着阿戈老人的遗体放进普通的棺木中下葬,村民们都哭了,他们说:“我们相信老队长,以后我们爱尼人不再砍大树做棺木了。”

  阿戈是芒信镇班顺村回勒老寨小组的老党员,有37年党龄的他,曾经是这个爱尼人寨子的生产队长,也是这个爱尼村寨的“头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他带领群众引水、修路,让这个偏远的爱尼山寨喝上了卫生水,走上了方便路。他带头积极宣传执行党的政策,关心帮助村民的发展,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

  用百年老树为去逝的老人做棺材,是爱尼人上千年的习俗,他们认为,儿女只有这样做才算尽了孝道,也才能得到老人在天之灵的保佑,否则,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吉利。因此,每当寨子里一个老人过世,就意味着减少了一棵古树。

  这一棵古树只能做一口棺材,剩余部分都要全部丢弃或者焚烧掉。看着森林资源日益缩减,水土流失严重,村里的水源濒临干涸,阿戈老人急在心里。

  去年5月,阿戈老人参加了镇上的党员干部大会,学习了有关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知识。

  阿戈回家后,立即召集群众召开了群众大会,讨论要如何保护森林,如何让山再绿起来。阿戈说:“我们旁边的山都光掉了,再不想办法,子孙后代想看树都看不到了,我们小组以后老人死去,不要再砍树了。”

  要改变这一上千年的传统谈何容易,有的村民说:“如果老人死了,我们不砍大树做棺材,发生天灾人祸怎么办?”阿戈说:“我是党员,我不迷信,我死后就按汉族的习俗葬,不砍大树。”许多村民都持怀疑态度,都觉得他在说笑。

  年底,阿戈老人重病不起,他把家人全部召集在一起,对小儿子阿住说:“我是党员,要带头,我死掉不砍树了,上面的领导说得对,再砍,以后我们水都不够吃了”。

  2010年12月3日,阿戈病逝,儿女们遵从他的遗言,没有砍一棵树,而是用普通的木板制成了棺材为其进行了安葬。

  2011年8月中旬,当我们来到回勒老寨时,村民们正在种植水源林。小组长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种下了15亩水冬瓜树,今年还要再种15亩。一旁的村民阿片说:“老队长说的对,不砍大树不会给寨子带来厄运,把树砍光才会让我们没水喝没饭吃。”

  阿戈老党员的事迹传遍了全村,附近的佤族寨子芒弄小组也有一棵大树一口棺木的习俗,在学习了阿戈的事迹后,率先把“老人死后,不准砍树,从简办丧”定成了村规民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