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1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普洱有一位名震天下的副市长,她酒量过人,办事魄力过人。我们听说,当年她一个女同志在西盟当县长时,赤脚独闯北京中南海,要求中央政府解决西盟的贫困问题,不给钱不离开。警卫见她像个才从深山出来的猎人,或者农民,就阻拦她。她却破口大骂,声言自己是云南西盟县的女县长。上面一调查,果然应验了她的身份。

  于是,中央领导亲自迎接,并很快解决了她提出的要求。她向我们讲述了阿佤人改掉猎人头风俗的故事。

  ——1950年3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赴京参观代表团的西盟佤族头人拉勐时,毛主席问拉勐,“你是哪个民族的?”

  拉勐说:“佤族。”

  毛主席又问:“听说现在你们佤族还在砍人头祭旱谷,真的吗?”

  拉勐说:“真的,这是我们老祖公留下来的老规矩。”

  毛主席说:“可不可以不用砍人头,改用猴子头、鸡头来代替?”

  拉勐说:“不行,猴子的魂会吃我们的包谷,只能用老虎,但老虎很不容易砍”。

  毛主席握住拉勐的手说:“这事你回去与你们民族要好好商量,看如何改,人头是不能再砍了。”

  拉勐向毛主席点点头说:“好的,我回去和我们佤族群众商量商量。”

  拉勐回到西盟后,就到处宣传毛主席的指示,但是难啊,1957年5月,龙坎永不灵小寨还买了一个“女奴”砍头祭谷。

  1954年至1957年,西盟的永广寨、困马寨连续发生相互猎头事件,被猎人头多达10余人。

  而最后一个人头,是1958年5月,猎的还是解放军民族工作队的一个名叫陈兴顺的队员。

  西盟佤山彻底废除猎头习俗,是毛主席与佤族头人对话之后的八年多,经过多少激烈的争论和反反复复的艰苦工作,才得到落实。

  现任县长赵振华告诉我们:

  ——阿佤人最听毛主席的话,几十年来,直到今天,佤山再也没有出现过猎人头的现象。

  (三)选择砍木鼓树的地方

  普洱市是个旅游大市,旅游局长顾桃向李小平市长汇报工作时,李市长专门强调,让她不仅做个旅游行家里手,还要做个民俗专家,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和保护的热心人。

  我们看见,为了落实市长指示,顾桃局长经常下到景迈山寨、阿佤山寨,向当地群众学习,并且广泛与作家学者交朋友。

  一个星期日,按理说是法定的休息天,但顾桃放弃休息,请云南省和普洱市的民俗专家、作家、诗人等座谈,我们也被邀请参加。在会上。作家们各自发表了对哀牢山、对西盟佤山、对拉祜村寨等的研究成果。大家畅所欲言,又说又笑,兴高采烈,使我们获得了很多教益。

  顾桃向我们介绍了佤族木鼓。

  她说:

  ——佤族的木鼓有雌雄之分,因此,佤族自古就把稍大的木鼓称为母木鼓,把稍小的称为公木鼓。

  木鼓本身有着明显的标志,所以,木鼓树的选择是非常的严肃、严格、认真的,要经过隆重的宗教仪式来确定砍木鼓树的方向,顺着鸡卦指引的方向,选择一棵高大、笔直的红毛树作为木鼓树。

  按照佤族古老的习惯,砍木鼓树,拉木鼓之前要杀鸡看卦,根据鸡卦的指向去选择木鼓树。

  真是好人好报,老天帮忙,昨天还在下雨的西盟,今天突然晴了,佤族同胞之间相互议论起来,老天有眼,这次拉木鼓是天神同意了的,是我们的福气,是我们的运气,可以亲眼目睹拉木鼓了。

  在佤山,我们看见了这样的情形:

  ——太阳刚升起,寨里的佤族姑娘妇女们就把木碓舂得一声比一声响,为的是要舂出一箩箩白米,煮一锅香喷喷的鸡肉稀饭,抬到山上去慰劳拉木鼓的男人们。

  名叫岩兵、尼东的几个长老,手里抱着一个祭祀木鼓树的公鸡,提着砍刀走在前面,边走边将拦道的杂树小草砍倒,走出一条毛毛小路,拉木鼓的人群紧跟在他们的后面,因此,他们非常辛苦,一天到晚都是汗淋淋的。

  大概三个小时之后,他们便到达砍木鼓树的地方。按佤族的老规矩,木鼓树必须取当地一种名为红毛树的栗树。

  这是一棵直径约50公分粗的红毛树。岩兵、尼东几个老人拔出随身携带的长刀,将红毛树根部的杂草砍倒,并跪在红毛树前磕头祈祷。

  祈祷刚刚结束,站在红毛树约10米远的几个佤族猎手,便用老火枪对着要砍的红毛树稍射击,这是佤族请示天神的一种仪式,告诉天神阿佤人要拉木鼓,砍木鼓树来了,同时将附在树根和森林中的妖魔鬼怪赶走,防止鬼神作怪,危害砍树的阿佤人,让刀斧伤着或是大树倒下时伤害寨子人。

  弥漫在树上的火枪烟雾还没有散开,岩兵老人便第一个提起斧子沿着红毛树来回绕了一圈后,挥动斧头在红毛树上砍下三斧之后,便将斧子交给其他几个佤族汉子,轮流砍伐。

  佤族老人告诉我们,砍木鼓树只要第一斧砍下去后就不能停歇,要一鼓作气把它砍倒,所以,其他几个佤族汉子一边督战,一边不停地喊着“快、快上!”

  他们挑选主干树中标直、光滑而又少枝节的一段砍下做鼓料。鼓料长二米,在鼓料的两头各凿二个“牛鼻子眼”,眼孔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藤条和竹篾绳,拴牢实后,拉回寨子制作木鼓。

  正当男子们七脚八手地忙于拴木鼓树时,佤族妇女姑娘们便闹嚷嚷地从树林里走来,只见她们头上顶着簸箕,身上背着背箩,准时将佤族鸡肉稀饭及水酒送到山上,慰劳砍木鼓的男子们。

  佤族吃鸡肉稀饭从来都不用碗、不用筷,直接用手在簸箕上抓吃,也有的将鸡肉稀饭抓放到树叶或芭蕉叶上走到一边抓吃。鸡肉稀饭虽然很简单,他们却吃的很开心,整座山林里都飞满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可口的鸡肉稀饭吃饱了,香甜醉人的水酒喝够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佤族人便开始“请木鼓”。

  拉木鼓树十分艰辛,一般都是全寨出动,集体运送。林中没有路,就由几个年轻人用长刀披荆斩棘、开辟道路,遇到河流,便将木鼓树拉入河中,借助波浪的推动边划边拉,就是遇到再高的山,再陡的岩,他们无论怎样艰辛,都要把木鼓树拉回寨子。在过去,有时要十天半月的时间,才能将一筒木鼓树拉回到寨子。

  烈日下,巫者魔巴和几个佤族长老共同引路指挥。魔巴一手拿着一只公鸡,一手拿一红毛树枝,一边领唱,一边指挥。

  一长老左手抱一只红公鸡,右手不时地从挎包里抓起几把米撒向前进中的木鼓。木鼓随着很有节奏的木鼓歌声,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由于太阳太辣,又用力过重,男子们基本上都脱光了身上的衣服。

  妇女姑娘们主要承担抬水、舂米、做饭、送饭的任务,有时伐木地点较远,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将木鼓拉回寨子,姑娘、妇女们就得不断地往返于伐木地与寨子,送水、送饭、补充食物,因此,她们的任务也比较繁忙艰辛。

  拉木鼓有很多忌讳和要求,是佤族原始思维的表现,和对人类世界的认识。如在拉木鼓的途中,滕条拉断或是碰伤人的手脚,他们认为是木鼓神睡着了,或是木鼓神的魂离开了木鼓,就要请一老人,也有的部落需请一佤族女性长老,双脚骑在木鼓树上,点燃香火反复唱祈祷歌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