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1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这幅作品把表现的主题人物与牛的形体巧妙的融为一体,牛走出赛场时牛身上的妇女跟随牛体走动,犹如两个真人在蹁跹起舞。因此,这条彩牛刚出场就引得观众掌声雷动,惊喜万分。无论是专家评委还是观众评委都无一例外的打出了最高分。

  担任专家评委主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著名画家刘建点评时神情激动的说:“彩牛大赛是一次非常特别的艺术盛宴”。

  五、阿佤传奇

  西盟县城,也许是全国最有民族特色的县城了。

  我们看见,无论是邮局,无论是学校,无论是宾馆,无论是医院,全县几乎所有建筑,都是按佤族传统老草木屋的形式建造的,仿佛让人一下子迈进了一个升级版的古山寨——一个神秘无穷的童话世界。

  当我们赞叹西盟建筑之美时,城乡建设与住房局局长胡剑荣告诉我们:

  其实,西盟新县城全是沈书记亲自规划、亲自监督而建成的。市委领导书记也告诉我们:“西盟新县城建设我下了大工夫,每一个图纸都是我亲自审定的,就是要搞一座全国唯一的县城。施工时,我就住在西盟,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

  来到西盟,我们就认定:

  世上再也没有如此神奇的民俗了,也再没有如此独特的风情了。

  (一)西盟: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西盟,在笔者的心灵中,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荒凉、贫穷、落后、猎人头、野蛮、愚昧……

  最先听到西盟,听到佤山,听到佧佤(旧称佤族为佧佤)这些陌生的词语,就是云南大学的老先生告诉笔者的。他解放前专门研究人文,常年都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各国讲学交流。每次进出,都经过佤山,每次回来,都带回有关佤山的很多见闻、故事。

  每当他讲到在佤山的寨边路旁,或树林子里的人头桩上,挂着刚猎回来的血淋淋的人头时,大家就怕得闭起眼睛。老先生讲的很恐怖,但无论大人、小娃都喜欢听他讲佤山的奇闻,讲佤山的故事。

  从此,阿佤山、阿佤人就在笔者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多种原因,西盟在人们的想象中,好像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很远很远的地方。

  就是到了五六十年代,要到西盟,全得靠两条腿,一步一步地丈量崎岖的深山小道,最快也得一个星期才可到达,并且途中经常会与老熊、豹子等凶恶的野兽相遇,或遭遇境外窜入的蒋残匪的袭击和抢劫,更可怕的还是惧怕阿佤人猎下你的头去祭祀旱谷。

  西盟,在笔者的印象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可真到了西盟,你就会产生另一种感觉和印象。西盟真神秘,西盟真古朴,西盟真美丽,你会为西盟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

  1.“司岗里”走出的民族

  在西盟佤山,所有的阿佤人都会自豪地告诉你,在太阳落下的地方,在彩云飘动的山岗上,有一个石洞,叫“司岗里”,那就是我们阿佤人诞生的地方。

  他们说这话时,不但自豪,而且显得有些神秘。

  为了向我们证实他们说出的话具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县长赵振华用竹筒抽着烟,念出了长长的一串佤族部落和各姓氏家族历史的族谱和家谱。

  ——“司岗”为佤语,意为“石洞”,有的地方也将葫芦、剽牛桩或牛角叫作司岗,“里”意为出来,连起来即“从石洞里走出的人”。

  佤族老人还向笔者讲述了“司岗里”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地下没有植物和动物,雀鸟、树木、花草都没有。是天神造出天和地后,用绳子把天和地紧紧地捆在一起,天和地相结合后就造出了人。

  但整个世界一片漆黑,天神又为人类造出了太阳和月亮,就把人放到岩洞里住下来。

  在岩洞里,看不到太阳、月亮,十分难受,但人又走不出岩洞。后来,是一群小米雀用嘴啄开了“司岗”,人类才从岩洞里走出来……

  在一些口传的“司岗里”传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人类最先是住在葫芦里,是老鼠咬破了葫芦,人类才从葫芦里钻出来,因为老鼠救出了人,所以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老鼠。因此,佤族就有了做老鼠鬼的习俗。

  女文化局长又黑又胖,佤族干部,看上去行动有点笨拙。然而,她却学识渊博,能力超人。是她主编了《佤族史》,是她组建了西盟歌舞团。

  她告诉我们:

  ——在那个名叫司岗里的地方,在那个造出人的石洞的山顶上,有一块三丈长、两丈多宽的平缓坡地,过去有石洞,有大树,森林比较茂密,现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原因,大树没有了,茂密的森林没有了,只剩些半腰高的野草和几棵被视为神树的栗树。

  这个地方名叫“巴格达”,也叫“布拉得”。

  按佤族的传说,是人类的诞生地,现在,这个寨子的四十多户人家全都是佤族,过去属中国的西盟县,1961年中缅勘界时划归缅甸,现为缅甸第二特区佤联邦的昆马县,距西盟老县城30多公里。

  这个名叫“司岗里”的地方,现在虽然属缅甸,但中国的佤族同胞仍把它当作是人类出生的石洞,是诞生人类的地方,是人死后灵魂归属的地方,佤族,甚至所有的民族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尽管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总没有改变他们对司岗里的信仰和忠诚,司岗里仍牢牢地刻在阿佤人的心中,这种虔诚和信仰,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就连普洱市陪同我们的宣传部小罗主任也无法解释,无法说得清楚,只有“司岗里”的主人——阿佤人,他们才是唯一讲得清楚的人。

  因为“司岗里”是存活在阿佤人心中的圣地。

  2.牛头桩耸立的地方

  在西盟人大、政协的同志带领之下,我们翻山越岭,来拜会耸立牛头桩的地方。我们心灵颤抖了。

  ——在云海铺盖的阿佤山上,在茫茫的佤山原始森林里,在牛头桩耸立的座座高峰上,那一幢幢全部都是用茅草铺盖的低矮、古朴的茅房,由于多年风雨的洗礼和烟火长年的熏烤,发黑的茅屋飘散出一股股时而淡淡的、时而浓浓的、充满各种神秘感的炊烟,在山风的相伴下,炊烟从茅屋里飘出,慢慢地溶入蓝天。——这个古老神秘的地方,就是佤山,就是西盟,就是阿佤人繁衍生息的地方。

  古老的佤族,是一个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他们崇拜太阳,视太阳为生命,他们崇拜木鼓,视木鼓为神具,他们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

  进入栽满牛头桩的佤山圣地,就如进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外王国。

  在这里,你的心灵将得到洗涤,你的身心将溶进一个纯洁无瑕的世界,因为这是阿佤人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在西盟佤山,佤族是最早居住在阿佤山中心地带的民族。

  他们祖祖辈辈自称“瓦”、“安瓦”、“布饶克”、“勒瓦”等。意为住在大山上的人和看守大门的人。

  过去当地汉族、拉祜族、傣族称“阿佤”、“佧佤”。1963年,根据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佤族”。

  赵振华县长告诉我们:

  ——佤族的居住是以姓系或部落为居住点,过去为了抵御野兽的侵略,防止疾病的传播,抵抗自然灾害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每个寨子都有八九十户或上百户人家,现在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小的寨子有十多户或二十多户的情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