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4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小时候,我在国军的部队当营长。有一天皮筋突然对我说,参加我,给你当团长。我有些奇怪。皮筋也是国军的人。皮筋说。我不和国军玩了。军师旅团营,团长比营长大。可我不想去皮筋的部队,我不喜欢皮筋。在国军的部队里。皮筋当副司令。他喜欢枪毙人。每次玩打仗。他都要把手曲成手枪状顶住我的脑门,枪毙我一回,有时两回。皮筋想了想又说,你还可以招兵,你找来的人归你管,让他们当你的连长,当营长也可以。这就和在国军的部队不同了啊。在国军的部队,谁当什么只有国军说了才算。我就去了皮筋的部队。到皮筋部队的第一天,我还没来得及招兵买马,吃晚饭的时候就听到皮筋喊,吃了饭去大场打仗。因为刚刚当上团长,我忙把碗里的饭扒进嘴里,追着皮筋到了大场。一到大场,我们就看到了国军和国军的部队。皮筋对国军喊,我们和你们打仗。

  ……

  国军看着远处,装作没听见,但神色黯然下来,也不再带我们去给小黄马喂草。我们在国军眼里看到了远去的马车,马车去得远了,扬起的灰尘让我们分不出哪一辆是黄骠马驾辕。

  ……”

  小说的确很耐读,但我们无法把数万字的小说全部引完,仅仅摘录几段,算是冰山一角吧。

  市委领导朱德光秘书长主动向这位曲靖作家祝贺,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也表示了祝贺。我们与吕克昌既是作家,又是二十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的同班同学。这可真是佛家所说的“缘”了。二十年分别,天各一方,一朝相见于曲靖,却喜闻老同学的作品荣获大奖,我们的这份喜悦,远比曲靖的领导和同行们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吕克昌既是个天赋极佳的创作高手,又是个后天十分勤奋的老老实实的耕耘者。几十年来,他在文化积淀极厚实的爨地上默默奋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杯普洱茶,泡尽了他的青春、他的理想、他的事业、他的追求。当年学经济的大学毕业生,几十年之后,个人经济并没有发达起来,也没有从事所学的专业,与文学前辈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一样,也“弃理从文”,使脑袋因文学而发达起来,头发渐渐谢落而去。刚六十的人,头顶已经光秃。脸腮既黑又瘦,但两眼却神采飞扬,显出他独有的智慧与博学来。

  在我们为吕克昌祝贺小说获奖之时,他却连连摆手,认为这算不得什么。他话头一转,又说起了爨文化来。

  他说:

  ——一个人,也就是几十年的寿命。一个朝代,长则一二百年,短则三五十年,而当时的爨氏,统治大西南长达五百余年,它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应该好好研究,好好保护,好好继承呢!人们只知道爨碑了不得。前些年,有些人倒卖龙颜碑拓片,一张就是五万元,相关人员都被判了徒刑。可见古爨字是何其值钱!但爨文化还有建筑,还有诗词,还有美术,尤其是还有音乐——我现在对爨乡古乐十分着迷,会泽有,陆良有,咱曲靖城里也有。

  在曲靖,我们也专门聆听了几个县的古乐,有人把它与新疆维吾尔十二姆卡木和蒙古长调相提并论,认为这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本书作者因是搞非遗研究的,不同意这个观点。

  我们的理由是:

  首先,这些古乐是“爨乡古乐”,而当年辉煌的爨氏文化,其性质是汉文字为基础的汉文化,而非任何其它少数民族文化——爨碑既是明证。因此,其本质上就与十二姆卡木和蒙古长调完全不同。

  全世界的文字,几乎都是拼音文字,英语、俄话、维语、蒙语……也许只有汉语,与世界其它文字具有本质区别;汉语是象形文字,是可以表意的。

  欧洲人最初的祖宗是一个族源,由于地域的阻隔,而分成了若干个地区。万年千载之后,就成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欧洲一般知识分子,都会五六种语言。马克思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学会一门外语。原因就在于,这些语言在很多方面是共通共用的。

  法语也罢、英语也罢,都是表音的,其记录下的,都是各地的“方言”而已。这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大大的中国,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现象?

  其实中国的方言,比欧洲国与国之间方言的区别更大。广东人到东北去说粤语,是没人能听懂的。上海人到北京,操沪语音,也是没人可以接受的。

  然而,怪就怪在,东北人去广州办事,用不着带翻译;北京人去上海出差,也不会有法国人到比利时出差那出国的感觉。

  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不是大一统的国家理念,而是文字——同一的文字。

  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必说话,只要认识字,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有五百年历史的爨氏政权,创造和遗留下的文化,不管其云南口味多重,但它的本质,是属于纯纯正正的汉文化。其中书法如此,美术如此,音乐也如此。

  我们的观点,得到了朱秘书长等曲靖领导人和吕克昌等曲靖文人们的支持。

  下面,我们舍去建筑、美术、诗等方面,记述聆听几个爨乡古乐的心得。

  曲靖市区的爨乡古乐

  曲靖爨乡古乐由“洞经音乐”和“爨人乐舞”组成。

  洞经堂大多数只接收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并且有一定音乐知识及技巧的人参加。

  在这次文化采风中,据一些老人说:

  自从清朝末年曲靖洞经到昆明“同庆丰”演奏后,滇南、滇西的一些爱好者陆续来曲靖抄谱学习,并向其它县流传,如罗平县,曾经有曲靖的蒋姓先生前往罗平传授洞经音乐。

  根据已故老艺人窦逊三生前传承,由张天佑先生记谱整理出即将失传的经调《始自苍胡》、《大洞》等40首,曲牌《山坡羊》《南进宫》等30首,祭孔音乐《孔子曲》《孔庙丁祭歌曲》二首,打击乐锣鼓经《扎头》《黄鼠狼》等22首。

  特别是其中的经调《大洞》是洞经先辈们以《广陵散》的曲调填上“文吕大洞仙经”的经文而成。《广陵散》是千古名曲,它表现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因为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遭杀害,这首曲子是他临死前从容弹奏的曲调,也是描述铸剑工匠被韩王杀害,儿子聂政为父报仇雪恨的曲调,时而低沉抑郁、悲愤凄凉,时而慷慨激昂、戈矛纵横,感人肺腑、惊天地而泣鬼神。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能几回闻。

  在继承和保护好曲靖洞经音乐的基础上,他们挖掘出的爨乡古乐,重点反映自东晋成康五年(公元339年)到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爨氏大姓统治南中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

  其中《祭山调》反映了当时爨人于每年二月初八举行的祭山活动的盛况及内容,迄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它完整的保留首工尺谱,内容中有唱,有拜,有颂,又有笙、箫、管、弦、锣、鼓、钹、木鱼、罄等的伴奏,由然把人们带到了历史的那年那月,使人们深深感到蕴藏在民间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万里归阙》这是一首反映爨文化的政治文化内容,主要是根据爨宝子碑中的“抽簪、待驾、朝野一歌……”爨龙颜碑中“万里归阙,两次入京侍驾……”的历史记载改编而来,它反映了自公元395年到公元450年左右,爨氏统治地区与中央北魏王朝达成了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的事实。

  爨乡古乐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初传、渐盛、鼎盛、衰微与重振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因经济、社会与宗教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983年,经窦逊三、邓子和、赵宏逵、杨家漠、李鼎等多位老艺人的倡议,报请曲靖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了“曲靖古典音乐研究会”,根据批准文件精神,对曲靖洞经音乐进行发掘、搜集、整理、研究、排练、演出,为研究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在参看演出中,我们与发掘者、编排者、演出者们合影、座谈,从而了解到:

  ——爨乡古乐会现有会员36人,男27人、女9人,年龄在60至70岁的人居多,古乐会曾经为全国31家晚报记者编辑演出过,并向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的客人们介绍了爨乡古乐的起源和现状。

  “闻新声而忘倦,听古乐而消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