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荒门》(5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刚

  谁都难以考证,“都于宛丘”、亦即“都于陈”的伏羲是多少代伏羲,当人类社会按照普遍的认定行将进入文明社会之际,伏羲氏仍然是独领风骚的。还在野蛮时代之初或野蛮时代行将结束之前,伏羲以八卦及龙图腾,凝聚并引领华夏初民,独领风骚于当时,行走在文明之路上,并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古城,第一个王都。

  这个远在4600年前的古城、王都,已经有了先进的排污管道,陶质管道上还饰有各种纹饰;而门卫房的出现又表明伏羲都城所具有的初步防御功能,及其土坯、高台建筑等,均可谓开中国古城、王都建筑之先河。

  面对那些出土的陶器,却又不能不心生遗憾:大地湾、半坡、马家窑彩陶的精美已不复再现。伏羲王都兴起之时,彩陶的衰落,或许标志着某种器物文化,在达到极致之后的不复辉煌,而新的从材质到加工工艺均为不同的器物比如玉器,其时已经或将要开始兴盛,还有青铜器。器物也有兴衰啊,那同样是文明进步的代价。

  淮阳城北有新蔡河,绕城东入沙水,《水经注》有载。伏羲定都之地,首先应是适宜人类生存之地,有水、有草,淮阳所处的黄淮大平原宜耕宜牧。查中原古气候得知,当距今约5000至7000年左右时,黄河流域率先进入仰韶文化期,当时中原地区降水丰富,湖泊连绵,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4℃,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既有天时气候之宜,又得平原水草之利,伏羲部落后来的繁衍生息,定都淮阳,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美满结合。

  淮阳与伏羲相关的文化遗址,另有《水经注》所载的“羲城”,“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里许,犹有羲城实中。”

  淮阳东北三十里许的新石器遗址有朱丘寺,位在黄路口乡王菜园东南,有高台约4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至5米,中央高,四方低。1990年发掘后得知,朱丘寺遗址高达3米、有两处夯土墙建筑,一处墙宽0.6米,高2米,南北宽6米。采集有平沙红陶鸭嘴鼎、壶、深腹罐、圆足盘、平底碗、陶纺轮、陶网坠、石斧、石刀、骨锥等器物,有红烧土房基多处。

  无论地望及古籍所载,朱丘寺与“羲城实中”完全符合,朱丘寺古遗址地势高隆,在这高一寸为山的平原上,已可谓高哉巍巍,从八卦方位看,又位于在淮阳城东北的“艮”山之位,风水宝地也。

  又据《淮阳县志》:“朱丘寺西北有伏羲庙。”

  淮阳县东北与西南有两处相距约30公里的伏羲故城,恰恰说明伏羲都陈之都不是孤证,史学家一般认为平粮台是伏羲的宛丘古都,而朱丘寺则是都城之外史书有记的另一城,也是伏羲之城。

  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阳城外一公里的蔡河北岸,始建于春秋,汉以前有祠,唐太宗贞观四年颁布诏令:在伏羲陵区“禁民刍牧”。五代“禁民樵采耕犁”,到元宋,宏伟气象已损毁剥蚀。现有建筑为明代重建。朱元璋访求天下祖宗陵寝,认为全国各地通祀三皇实为泛滥而亵渎,应中止,只祭以陵寝。《明太祖实录·兴武四年三月丁未条》记道:“上曰:三皇继天立极,以开万世教化之源……自今命天下郡县母得亵祀,止命有司祭以陵寝。”

  淮阳是伏羲的陵寝所在,朱元璋指令为全国唯一的伏羲祭祀地。

  明洪武二年、四年,朱元璋自制祝文亲临淮阳太昊伏羲陵致祭,并下令整修庙宇,冢圆而高,像天也;周砌以砖台,方而厚,像地也;冢前远数丈,筑高台券门,建碑亭于上。陵庙建筑共包括三殿、十六门、两楼一台一坛一亭、两廊两坊,另有一园一祠一堂八观,陵墓以外城、内城、紫禁城三城拱卫。并有古柏、古槐、古檀100多枝,新植松柏数千。

  朱元璋对太昊伏羲陵的感情由来已久。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穷愁潦倒做和尚云游陈州时,即住在太昊陵的旧庙内。元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江淮流域有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郭子兴部,郭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并以养女马氏下嫁,直到这时他才正式起名元璋,字国瑞。

  不久朱元璋于淮阳率部与元军激战,不敌,追兵在后,仓惶无路之计,逃进了太昊陵前曾经栖身的破庙,并祈祷说:“人祖爷伏羲保佑!保佑!今若逃过此劫能得天下,便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这时候,有一只蜘蛛不知从何而来,在庙门口竟悠悠然织起网来,有追兵巡查至庙门前时,见蜘蛛织网,便扭头而返,朱元璋大难不死是有后福。

  朱元璋落魄陈州,后来做了皇帝,感念伏羲并非虚构。破庙与蜘蛛织网的故事,则很可能是传说。但这个传说中的蜘蛛与网,却又多少带点偶然地连结了伏羲师蜘蛛而织网渔猎的功绩。

  一张网,又一张网。

  我们该怎样感激蜘蛛和网?在民智未开时,无疑,动物是原始人类的导师,伏羲的王业从一张网开始,而这样的网还成就了另一个皇帝;又正是这个朱皇帝因为感恩而重修太昊伏羲陵,冥冥之中,因含着果,果即是因。

  二月二,龙抬头。我拥挤在太昊陵前的人山人海,这一天是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祭拜伏羲的日子。

  这是传承数千年,充满了生殖崇拜意味的交尾“泥泥狗”。

  这是求子求福的子孙窖。

  这是蓍草园。

  这是陶埙。

  这是“担经挑”,又称“抬花篮”,是古老的颂扬伏羲圣迹的原始巫舞。舞者一组四女,三人表演,一人打板,三副经挑6种花篮,竹制花篮有宝瓶、龙等样式。舞者全身着黑衣,舞步有“剪子股”、“铁锁链”、“蛇蜕皮”等,热烈奔放,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祭祖之舞,也是求子求孙生殖崇拜的心迹之舞,正好应了《汉书》所言:“陈人好巫……好祭神鬼,鼓舞而祀。”

  即便没有答案,我在这焚香膜拜的人潮中仍然在心里再三追问:淮阳的这些古风起源于何时?又何以在民间的流传中得以保存至今?

  我看见的是陌生的虔敬,古老的新鲜,还有内疚,对于一个先王以及他的时代,我们已经疏离太久了!

  幸运的是,在《诗经》中,那些被称为“风”的篇什,分明可以让我们在吟唱中感到,那远古的“陈风”正在触摸、揉搓我们的心灵。

  《诗经·陈风》有《宛丘》三首:

  子之荡兮,

  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寿。

  多么奔放、热烈!先秦之前陈国的舞者,陈国大地上生活的姿态。无冬无夏手执鹭羽飘然起舞于宛丘之道的风啊,陈风。

  《东门之枌》是《诗经·陈风》中的另一首诗,写东门的榆树林中,柞树之下,是女人的跳舞之地,是天然的歌舞场,男的看上了一个叫子仲的姑娘,相携而去……男女之情欣然跳荡,是人性的返璞与归真,有古时“濮上桑间奔者不禁”的意味。

  东门之枌,

  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

  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