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破译藏地密码》(2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6: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新安

  德格县城东不远的欧曲山口,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

  德格印经院不仅仅是印刷厂,它还是藏文化文献档案馆、雕版印刷技术的活化石和藏文化学术交流中心,是康区藏族同胞心中的神祗。

  次仁扎西嗓音如乐八方飞,亦正亦史地讲述着德格印经院。

  康巴文化形成的载体和历史传承最重要的标志——德格印经院,建院时间虽不足300年,但其通过木制印版印刷的文字却是几千年来藏民族、特别是康巴藏民族集体智慧创造的成果,其中最早的木刻印版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德格印经院从而成为研究、了解藏民族、康巴人最重要的宝库,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无法估量。

  依照佛经传记,藏地寺院多选址在高山、半山腰或较平坦的地方,环境比较优美、地势险要之处也可依山而建。寺院外部建筑连绵起伏、层楼叠五、巍峨耸峙、栋宇庄严,绛红色为主色调,辅以黑色、白色等,内部佛像众多,雕塑壁画众多,色彩艳丽多姿,所用颜料是由矿物质碾制而成,与滚烫的稀胶混在一起。鲜艳如火的红色和让人心悸的绿色是常用之色。还有一些特别暗的蓝色和黄色十分鲜见。

  藏地寺院里的绘画题材多种多样,大都是历年能工巧匠的手工杰作,具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特点、超时空的神奇魅力。

  德格印经院整座古建筑占地面积为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68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大型四合院整体建筑,藏式传统风格,集德格寺庙、民间古建筑形式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德格风尚。

  进入北大门,东、西、北三面为一楼二层;南面为三层、四层参差;四合院内为长方形大小天井。主体建筑四周皆用绛红色天然粘土夯筑,墙基厚度为1.5米,然后渐次收分向上。夯土墙高10米~13米,墙头为0.5米的斑马墙。斑马墙呈黑色,使得整个建筑由红黑两主色相互衬托相互映衬;加上整个外墙四周的墙沿部分挂了一周半月形装饰钢法和风铃、黑色斑马墙上装有吉祥宝镀金铜饰,使得整个建筑古朴庄严、民族特色浓郁,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其他藏式建筑一样,印经院南面主体建筑呈藏式平顶,而北面大门之上则为“崩空、歇山”式建筑,屋顶之上安装有镀金铜制大法轮,法轮两侧为镀金铜制孔雀佑护。东西两侧为开放式采光通风耳楼,平顶之上四角分别安放有镏金铜质大法幢。之外,还悬挂了分别用白布和牦牛毛编制的绛红色、黑色和白色的幢幡。

  这些精美的饰物在印经院主体建筑完成后被悬挂、安置在合乎藏传佛教仪轨的地方,出神入化,为整个建筑营造出不可或缺的精神境界、象征境界和艺术境界。

  德格印经院共有大小不同的房屋30余间,其中设有经堂和护法神堂,有藏版房、印刷房和晒纸房;还有库房和用于整理工作的房间等。在所有的房间中,藏版房就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德格印经院建筑结构坚固耐用,自1729年开建至今近300年间,除了部分小修缮之外,没有进行过大范围的维修或改建,散发着历史文化辉煌的印经院仍傲然鼎立于古城德格。

  史载,德格吉祥多门聚慧院(德格印经院)是由德格家族四十四代、土司世袭十二代、法王世袭六代的曲杰·登巴泽仁于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藏历第12个绕回的土鸡年)所建。

  创建德格印经院的时期,正是德格土司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公元1710年,32岁的登巴泽仁被雍正王朝封为宣慰使司,御赐金印一枚、金银千两、锦缎百匹,成为全藏区最有影响的土司之一。登巴泽仁自幼聪颖好学,从小攻读、深研藏文化及大小五明学,特别擅长文学,精研藏医药学,并且具备非凡的胆略和领导管理才能,因而深受清王的赞扬,其人格及文化修养,在全藏区土司中堪称一流。

  恰恰正是人格魅力的作用、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的支遣,在藏地以外的世界上,人们正花费巨额投资在飞机坦克轮船大炮上,并且训练军人们杀戮和侵略的本领时,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却梦想着创建一个能把佛教教义传播得更远、更广泛的印经院,好让世界遍地莲花开,教育人们修行佛法简单的生活,从而获得快乐与幸福。

  ……

  一天,登巴泽仁像往常一样在日暮时分出来散步,梦幻般地听到距离官寨30米远、西南方向小山包后面传来阵阵小孩诵经念书的声音,朗朗动听,令人感动。无独有偶,仍然是在那个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更令人称奇的事情。管辖江达通普叶绒村差民拉翁刻制了一部《长寿经》,准备把经版奉献给土司。但是,当驮牛走到那个小山包时,突然受惊,把经版抛撒得满地都是。这两件事情前脚赶后脚地发生,似乎在预示着此处要发生一件与经书经版有关的大事。也就在这时,八帮大师图·曲杰久勒预见到登巴泽仁将会创建印经院,就此事向土司出谋,建议修建印经院。恰好,土司正想把暂存于龚垭寺的、公元1229年前后用三种文字翻译的《般若八千颂》、《藏文文法》、《全知经》、《长寿经》以及3000余块其他经版找一个好地方收藏起来。

  于是,登巴泽仁请八帮大师图·曲杰久勒共商此事,决定在官寨西南铲平那座小山包修建印经院,为后人留下一件非凡的宝物。

  经过勘察,德格印经院选址在呈“八瑞相”绕城得更庆鲁珠顶欧普龙的沟口。

  据《曲杰·登巴泽仁传记》记载,“德格鲁普顶以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八宝相绕城,欧曲和色曲两水汇集,右山犹如青龙上天,左山犹如大象负宝,前山似孔雀展翅,后山如大鹏展翅,预示着此地前程无量。”

  公元1729年即藏历第十二个绕回土鸡年2月28日,印经院正式破土动工。登巴泽仁、曲杰久勒以及全辖区内的高僧大德、重要人物参加了开光奠基仪式。

  根据藏传佛教和藏历算的有关程序,登巴泽仁任命赤称热登、仁青扎西、八觉降措三人为建筑总管;由赤称热登、伍金泽仁、鲁珠降称三人负责测量制图;由朗卡多吉、登真多吉、根呷多吉三人为破土挖基;由土司大儿子彭措登巴亲自安放印经院东、西、南、北四址的奠基石;由登巴泽仁亲自主持奠基大会。这一天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它是藏民族文化史上和藏传佛教传承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

  据有关资料记载,印经院正式动工时,参加建设的木、石、打墙、漆、画、雕等各类工匠多达500人以上。可以想见当时的施工现场有多么壮观、多么震撼。让人扼腕并深深遗憾的是,登巴泽仁于公元1738年即藏历第十二个绕回土马年、也就是创建印经院的第10年辞世。

  按照登巴泽仁生前策划和遗愿,赤称热登、仁青扎西、八觉降措三位建筑总管以及后任们继续努力,累计耗时近30年的时间,德格印经院方全面竣工。在建设过程中,子换父、弟代哥、妹替姐,工匠们长期艰辛劳作,把藏族文化的积累和理解、个人的心血和智慧倾注在工程中并加以发挥和升华,建造了这座名扬中外的藏文化宝库。

  德格印经院由印刷室、印版收藏室、晾晒纸张室、综合室、护法经堂、经书室、加工打磨室、装订室、经书保管室等组成。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印版收藏室,收藏了国内近70%的藏文文献印版。

  人们都说,德格上空的太阳是被印经院的日月形铜板和风铃的声音叫醒的,因为它们是黎明到来的先行使者。

  如布达拉宫一样,德格印经院整体建筑风格为宫堡式建筑,在藏地,垒石为室、垒石为堡的技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印经院的墙体也是运用了这种技术,基础厚,越往上越薄,到墙头处仅几十厘米。

  德格印经院四周墙上悬挂有铜质镏金的八宝相;墙沿一周悬挂有200多个日月形铜板和风铃。风来时,日月铜板和象征金刚萨多的风铃叮当作响,德格立刻就沉浸在佛光普照的瑞相之中。南大门门楼上平顶法轮两侧,安置有铜质镏金孔雀一对,栩栩如生,为本来瑞相的气氛中增添了一派吉祥。据说,根据寺庙的规模、贡献大小、影响等等因素,藏传佛教寺庙平顶上可以安置雪山狮子、孔雀、羚羊、花朵或花瓶护佑法轮。

  德格印经院建成后,受到清朝皇帝的嘉奖和恩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