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1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有的地区说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在童年时候,端午节前,我们兄弟们必须到门前的大庙山去拔艾蒿,在端午的前一天,插在各个门、窗上。自己家插好,还要给邻居家插。到第二天,看我们大院的家家户户都插满了艾蒿。妈妈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她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至今难忘:“

  在很久很久以前,赵各庄有个赵土根,给地主做长工,一家老小五口难以养活,他听说跑码头能多赚些钱,于是就跟着人去了码头。赵土根一去就是三年,没有音信。妻子赵氏在家里带着孩子抚养老人,挖野菜、做零工,勉强度日。然而,有一天,年迈的婆婆却病倒了。老人家一连几日茶饭不思,清醒的时候看着饭菜说不饿,而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却叨咕着要吃粽子。这一家子日常生活都十分艰难,哪有余钱买米裹粽子。媳妇赵氏除了偷偷抹泪,就是每天天刚蒙蒙亮去一座破庙里,给婆婆祈祷。端午节这天早上,赵氏从庙里回来,正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一条黑狗向她吠叫着扑了过来,赵氏连忙躲闪,不小心绊倒了,那狗见赵氏摔倒在路边草丛中,抖了抖毛摇摇尾巴。这时候,赵氏看到有许多米粒从狗身上掉下来,可不知为什么,那狗在地上的米粒上来回踏了三圈,然后摇摇尾巴远去了。赵氏待到那狗离开后,才站起来,走近一看,看见地上的米粒竟然是糯米。她的眼睛一亮,伸手就要去捡那米粒,又迟疑地停住了手,毕竟那米粒是从狗身上掉下来的,何况又被狗踩踏了那么多次。赵氏没有捡米粒就往回走,可是走了几步她又停下了,反反复复来去了好几回,最后她还是一粒一粒地把米粒捡起来,拿回了家里。回到家后,赵氏一个人悄悄地反复地冲洗那把米,糯米非常洁净了,然而赵氏还是觉得不干净。赵氏把淘洗好的糯米一口一口用嘴含了一遍,然后又继续清洗。时近中午,赵氏把亮晶晶的糯米用芦苇叶子包成了两个粽子,煮熟后剥好端到婆婆的床前,昏睡的婆婆闻到粽子的香味睁开了眼睛赵氏喂婆婆吃好粽子,不一会的时间,婆婆坐了起来,精神非常好。赵氏却有些害怕,怕婆婆是回光返照。就在这个时候,晴朗的天突然雷声大作,一个个炸雷围着茅草房炸个不停。赵氏的脸顿时变得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婆婆床前哭着说:“婆婆,对不起!儿媳再不能伺候您了,这雷公是来抓我的。”婆婆见状,急忙下床搀扶儿媳起来说:“快别瞎说,雷公怎么会抓你这么贤惠又孝道的人呢,快起来!”赵氏的三个孩子也吓得大哭起来。赵氏哭着把粽子的来历向婆婆说了,婆婆听后非常感动,跪在地上对着屋外哀求着说:“雷公爷爷,我的媳妇非常孝敬老人,您千万别抓她走啊!”雷声还是不停,而且一声比一声响,大地都颤抖了。这时婆婆哭着说:“雷公爷爷,您一定要劈,就劈掉我儿媳一只手吧!”说着,老人攥住儿媳的胳膊,把赵氏的一只手从窗口伸到了外面。一个响雷刚过,婆婆赶紧拉回赵氏的胳膊。赵氏只觉得手心刷地一凉,以为是手被雷劈掉了。就在婆婆拉回赵氏的同时,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也随之进了屋子,天空顿时又晴朗了起来婆婆发现赵氏的手掌没有劈掉,只是她的手攥成了拳头伸不开。婆婆哭着帮赵氏把手掰开,过了好一阵子,赵氏的拳头终于掰开了,只见她的手中有一只金灿灿的元宝。这时,赵氏的三个孩子惊叫起来:“娘、奶奶,我们有很多的粽子!婆婆与赵氏一看,地上果真有一大袋粽子。赵氏一家每人吃了只粽子,然后把剩下的粽子分给了左邻右舍的穷苦人家。说来也怪,赵氏的三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吃了粽子后,身体强壮了很多,有好几个正在生病的人吃了这粽子,竟然都神奇地痊愈了。乡亲们都认为,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治病,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包上几个粽子吃。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一个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多少年过去,妈妈虽然不在了。她的故事却仍然那样动人,可见人民对于孝顺和敬仰忠臣的心没有改变,粽子年年包,艾蒿年年插。这是我们青岛人的风俗,也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沿袭的风俗,至今,还在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鞭策人们不断前进。

  青岛节庆蒸磕花和枣饽饽的习俗

  参观民俗馆,看到展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木制磕花模具,心中感慨万千,不由的回忆起儿童时代的艰苦生活和许多乐趣。

  儿童时代,记得我家中有许多这样的木制磕花模具,平日里吃粗粮比较多,木制磕花模具老是在抽屉里睡觉,可是一到节庆日,木制磕花模具就派上了用场,尤其是春节将要临近的时候,记得母亲经常念叨:“腊月二十三,糖瓜街上甜。腊月二十四,家家扫房间。腊月二十五,大锅煮豆腐。腊月二十六,选购牛羊肉,腊月二十七,宰鸭又宰鸡,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卡花,腊月二十九,开坛尝新酒,三十大年夜,鞭炮响一宿。”腊月二十四母亲就把家中的卫生都收拾干净了,那时侯母亲的老屋虽然小,却也充满了温馨,买菜,做饭,置办年货,尤其到了腊月二十八,母亲就把洗刷干净的木制磕花模具拿出来,开始蒸各种各样的馒头,蒸枣饽饽、蒸年糕,包黏豆包,还用磕花模具制作有鱼形的,元宝形的,圆形月饼样的,提蓝形的,内中包上糖的,可是让我们搀的流口水,因为哪个年代细粮白面供应的很少,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更不用说是这么丰富多彩的白面食品了!

  像二月二的炒棋子,端午的粽子一样,在我们四方,七夕也有自己的美食——磕花饼,也有叫磕巧果、磕花的。木磕子多用梨木、枣木刻凿而成,象征吉祥的图案有小花篮、老虎、鱼、桃、葫芦、石榴、莲蓬等等。七月七磕花用的是小磕子,长30厘米左右、长条型。上面有一串七个不同图案的模子,每一个只有现在的一元硬币大。装上和了鸡蛋、白糖的面团,一下能磕出七个小巧玲珑的花饼。七夕那天,小孩子往往兴致勃勃,在面板上和母亲一通忙活,看到一个个小磕花像艺术品一样铺满了盖垫,高兴得像过年。

  青岛人七夕这天家家户户做“磕花”,用油、鸡蛋、糖和面,再用莲子、柳叶、桃、鱼、兔、元宝等造型的“磕子”(模具)扣出烙熟,用麦秆管间隔开,再用线穿在一起,下面坠个穗头,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或亲友之间相互馈赠。

  根据民间传说:青岛地区的枣饽饽,磕花馒头都是崂山名士胡峄阳点化他的儿媳妇在馒头的基础上创制的。胡峄阳,清代理学大师,崂山流亭洼村人,一生教书为生,才智过人,民间已将其神化。在青岛各地设立的胡三太爷庙就是供奉他的神灵,现在,他的庙堂只有在崂山尚存。而节庆吃磕花馒头的风俗却长期在四方的民间流传保存下来!

  年三十,我们四方还有一项重要的风俗就是必须要给祖先和亲人写牌位供奉,点上香火,把精心制作枣饽饽,磕花,水果等摆供,除夕夜里的饺子一定要包素的,因为家中供养的祖先或神灵是不沾荤腥的,所以多以白菜做馅。解放后随着时代进步,家人对饺子的用馅已经没有讲究,有用虾仁,肉,鱼肉,蛤蜊等鲜美的材料做馅,可在饺子里加硬币、年糕、红枣到午夜更岁时煮好,鞭炮一放,大家就开始吃了,我们兄弟姐妹比较多,每吃到一个硬币,可以到父亲那里领取人民币一角。如果吃到一个包着年糕和红枣的饺子,

  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祝福!

  从初一开始,我们就要吃磕花馒头,吃着妈妈从腊月二十七就制作好的酱肉,熏鱼等各种可口的酒菜了,这时,我们会发现:许多磕花馒头里面包的是玉米面,玉米面是甜的,妈妈加上了糖精,那时,社会上还没有发现糖精的害处,工薪阶层的穷人都在食用。

  春节过后,我们家的磕花模具又放在抽屉里了,一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妈妈又把磕花模具洗刷干净,用圆圆的月饼磕子制作了许多白面磕花,从我记事的时候到18岁插队下乡当知青,没有看到过爸爸妈妈买过一次月饼,吃得都是妈妈制作的磕花月饼,我们在月亮圆圆的升到天空的时候,就每人端一个盘子,口中喊着:“缘月来,缘月来,八月十五缘月来。”虽然妈妈制作的月饼还是白面在外,里面包玉米面,可是对于童年的我们,那就是世界上最甜美的月饼。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家里存的那些精美的磕花模具也不知道流失到什么地方了,也没有人再去给我们制作那天下“最香甜的美味——磕花”了,市场上买到的白面磕花虽然很白,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妈妈制作的磕花的香甜味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习俗也在默默衍变,有的甚至已经丢失。因此,挽救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老人的责任。

  看到青岛民俗馆摆放的磕花模具,我不由的想起了我的妈妈,想起当年的磕花,我想:“如果青岛民俗馆根据四方的许多民间小吃的记忆,开办民俗作坊,现场销售品尝,肯定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促进青岛民俗文化的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