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1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父亲、母亲早已经离去,我们对这些习俗已经感到淡泊了,但是,许多回忆总是那样牢固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青岛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青岛是个移民城市,各地的人常年居住在居民拥挤的里院,因此,清明节的习俗比较丰富多彩,记得童年时代院子里的邻居大娘,大爷们总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互相商量清明节的过法,当然我们青岛所有的学校必须这一天到烈士陵园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岛基本属于“和平”解放的城市,每年都到湛山烈士陵园祭奠,听取老革命讲述烈士的故事,因此,那些烈士英雄的事迹都很熟悉。

  青岛人在清明节要吃单饼卷葱,就是把面擀成薄饼,烙饼或者蒸饼都可以,把刚刚发芽的嫩葱卷在饼内吃。也可以用小葱炒鸡蛋,然后用饼卷着吃。据老人说:清明节要吃单饼卷葱,那样会聪明。

  还有一个讲究,清明节要吃煮鸡蛋,理由是清明开始,天气转暖,清明节这天每人要吃两个煮鸡蛋,必须早上太阳升起来前吃完。我们家比较现代,每年清明节都用小葱炒鸡蛋,妈妈蒸些单饼,熬一锅稀饭,孩子们吃吧。我们大院的邻居们也是如此。

  多少年以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们青岛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记得我的奶奶死后埋在马兰顶公墓(早已经平了)在六十年代的清明节我跟着父亲多次去扫墓。后来,我的父亲,母亲都已经去世,埋在百陵园,我们兄弟姐妹总是在清明节前去扫墓,带上酒食果品、纸钱,鲜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踏青,传说这一天踏青游玩,一年不生脚病,所以这一天,院子内的大人孩子都去爬山,贮水山上,樱花路上,到处都是熟人,很热闹。

  我们家在贮水山下,大院里有好多会扎风筝的人,在清明节这天,我们院子的孩子都带着大人给扎好的风筝去贮水山放风筝,记得我弟弟自己做了个八卦,在吉林路小学的操场上放的很高,很高,院子里的孩子们特别羡慕。当然,有的孩子放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还有的孩子放的是老鹰,在清明节这天,让自己的愿望和风筝一起放飞到自由的空间。

  记得我们的小学教材有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能很简洁,明快的把二十四节气记在心里。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童年的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吉林路25大院就是家家插艾蒿,吃棕子,吃煮鸡蛋的日子,哪个年代我们的物资供应匮乏,我们大院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能让孩子们吃上棕子,吃煮鸡蛋那是很难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青岛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看我们市北区就有许多风俗:女人以各色丝布绣缝香袋荷包赠情郎,或是人们到商店掏钱购买香袋荷包赠亲朋好友。

  香袋荷包里,都装有防病拒毒虫的药草,清香四溢,香袋荷包上常绣有避除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的“五毒”图案。形状有虎形、鸡形、如意形、寿桃形、蝙蝠形等,意扣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人们都有佩戴五索(线)的节日风俗。一般习惯是在农历五月初一的早晨,一家之主都早早起床,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红线和五彩线,分给家人佩戴。一般是5岁以下的小孩佩戴红线,系在两手腕和两脚脖上,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5岁以上、15岁以下的男女孩子,则佩戴五彩线,五彩线系在两手中指上。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的也将五彩线系在中指上。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佩戴红线和五彩线,寓意都是驱邪避瘟。细细的、充满吉祥色彩的红线和五彩线,在小孩和少男少女的举手投足间,不断渲染着端午节的民俗魅力和流光溢彩。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这一天,岛城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到市内山岭上采摘艾蒿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我的童年时代经常看妈妈包粽子,有糯米的,黄米的,我很喜欢吃黄米粽子。黏度大,还格外香甜,妈妈经常讲:“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哼(扔)”,平常日,我们孩子们很难吃到鸡蛋,但是,这一天,我们每个孩子可以分到两个鸡蛋。记得在1963年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同学仵延国经常邀请我去他家学习功课做作业,他的姥姥把我也当成他的外孙一样疼爱,每到端午节,都要给我一份粽子和鸡蛋,我和仵延国六年的中学,他的姥姥从来也没有忘记每年给我一份粽子和鸡蛋,直到我插队到农村。当我回到青岛就业的时候我去看她老人家,恰恰逢上过端午节,老人又拿出给我留的粽子和鸡蛋,说:“孩子,我年年都给你留着粽子和鸡蛋,可是不知道你下乡了!”说着,眼泪流下来了,此情此景,至今难忘,多么好的姥姥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