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1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那时的第三公园同时也叫工人文化宫,也叫工人体育场,它有四个门以方便周边的居民进出,其中上海路南端门的两边都是很有规律的月牙型围墙,从这里能俯瞰到整个公园的全貌,往右看:这里有工人文化宫的办公楼,有工人剧场。在文革期间,工人文化宫举办过阶级教育展览会,里面展示着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数据,还展览了侵略者在青岛进行人体实验的标本,各个企业,学校都组织工人、学生前来参观。往下看:在公园的中央地段是圆形的体育场地,其中有篮球场、足球场,三面环绕着拾梯而上的石头看台,看台周边是高高的白杨树,夏日里它的浓荫庇护着在这里纳凉的人们。从这个门走下石梯小路,左边是工人文化宫,那里有电影院、阅览室,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的傍晚,这里都要举行象棋比赛,只见两人在桌面上下棋,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棋盘,一个手持大挂钩的人勾着大棋子向人们演示着他们的比赛。石梯的右边是一处处繁花似锦的小花园,在稀疏地小树林深处,有一处白色木格子的休息长廊,从长廊边的泥土里长出来的粗大褐色的绿藤躯干,弯弯曲曲的盘绕在白色的木格子上,夏日里它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凉风徐徐吹来,这里显得那么幽静典雅,我很喜欢那里的春天,鲜花盛开,散发着芳香,我经常喜欢捧一本书,坐在那木条椅子或者是石凳上,坐上几个小时让花香和我一起进入到那书中的情节,也许那是我一生最悠闲难忘的读书生活。

  我们运动的地点就是篮球场,一般我们是分两队打半蓝,就是利用场地的一半互相竞争,哪怕是人少也要分队,哪怕是烈日当头或者是寒风凛冽,我们也要活动,哪个阶段,我好象对篮球特别痴迷。当时我的个子比较矮,在一米七左右,而徐大宝,王利群都是一米八以上的个子,王利群和魏庆福还是三十九中学校队的队员,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们的球技进步的很快,身体也锻炼的矫健起来,这也许是在在插队多年身体依然强健的主要原因。

  在60年代,体育场内的空地经常被圈了起来,原来是外地杂技团前来演出,憨厚的狗熊,威武的老虎,狮子,在训兽员的调理下竟然能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甚至,小猴子还能骑自行车,还有炮打飞人等惊险节目,当我们打完篮球,总是要想办法不买票进去看看,那精彩节目,至今难以忘怀。

  周日晚上,公园里灯火通明,人山人海,这里时不时地放露天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都是那时最受欢迎的电影,另外还有一种小电影:皮影戏,“孙悟空大闹天宫”那节目也很精彩,可惜现在见不到了。

  文革期间,这里是举办大型集会的场所,许多批斗会,誓师大会,庆典会在这里召开,我们经常看到红卫兵押着“牛鬼蛇神和各个企业的当权派”在这里批斗,广场里燃烧着从被批斗者抄家抄到的衣物,老照片,唱片,书籍等物资。

  在文革后期,毛主席发出 “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第三公园成了挖防空洞的工地,到处都是沙土石子、石块,挖掘机爆哮着。第三公园的体育场被圈起来,被占用了,我也插队去了农村,用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新农村。

  到70年代末期,这里又成为销售各个企业的多余物资的交流会,我经常来这里掏宝。

  那时,家中的风箱被微型吹风机代替,这里的微型吹风机特别便宜,还有蜂窝炉子,刚刚兴起的煤油炉子,让你目不暇接,转悠下来,半天时间就过去了。

  离第三公园不远的即墨路,建成了青岛市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如果从第三公园再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顺着中山路直达栈桥,那也是在青岛足足一天的旅游活动!

  回眸昨天,转眼多少年过去了,我的许多童年伙伴都已经远去四方,徐大宝去了江苏宁阳,魏庆福,高吉武在青岛就业,王利群去了潍坊,我也插队下乡多年后才返回故乡。

  当我再走过第三公园,看到第三公园有焕发了青春。灯光篮球场,足球场,许多青少年都在这里游戏和体育锻炼。让我不由的对童年引出那一段珍贵的回忆!

  谈谈消失的青岛“礼拜集”

  我认识礼拜集,那还是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的事情,那时的礼拜集在现在的榉林花园,榉林新村,物华公司宿舍直到龙潭路,(标山路东头,太清路全部,上清支路全部)。那时,在太清路到延安路有从山上流水的一条大沟,沟边经常有人扔的死猫,死狗,还有死婴儿,很是荒凉,后来帆布厂,蓄电池厂,汽车钢板弹簧厂圈地建厂把大沟改成暗渠,建设起厂房。现在所有的厂都已经破产被拆迁,成了漂亮的居民区。

  每逢礼拜集,市内四区,加上李村,崂山,甚至即墨的百姓都来礼拜集设摊,从旧家具到小百货,从木料砖瓦到家用工具,还有衣料布匹,旧衣服、皮货。真是应用尽有。看那来赶集摆摊交易的人和逛集市淘物的人也越来越多,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逢到过年过节,礼拜集摆摊的人员增加,摊点能到达延安三路与台东八路交叉口附近。

  我在台东居住的表哥李勇是个生意人,他虽然是老师,但是很会做生意,他经常便宜购进一些小百货,器具让正在上学的我帮他去礼拜集摆摊看摊,一块帆布,一个小板凳,一堆小商品。每逢周日一早就赶到人流如织的山上叫卖着他采购的各种商品,中午,吃个玉米面窝窝头,喝口开水,下午基本就卖出去了他个采购的小商品。一天下来,也能赚取他付给的几角钱交给妈妈贴补家用。在他的带领下,我真正认识了礼拜集。

  礼拜集的旧衣服皮货市场大部分是各家各户家中闲置和老人去世留下的遗物,但是在礼拜集也成了好东西,在哪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只要价格便宜,无论什么商品,都会有人要。

  那时的礼拜集和现在农村的集市是一样的,什么商品在什么区卖。只有流动摊贩的食品、他们也是为了方便赶集的人四处吆喝着:“包子,包子”,“油条,油条!”格外诱惑人。

  那个年代,因为家中住房狭窄,仅仅16个平方,孩子们都长大了,没有床睡觉是不行的,父亲就托人买了一堆木料在屋里搭一个吊铺让孩子们睡觉,那吊铺距离屋顶仅仅一米高,上去就是铺,但是对我们弟兄们来说那简直是太幸福了,因为我们有自己的铺了。吊铺搭好了,还剩下一堆木料,家中没有地方放,我和父亲找了个地排车拉到礼拜集木材市场,仅仅一个上午就被人买走了,虽然价格卖的很便宜,但是也做到了物有所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拜集”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取消了,太清路,上清路被物华公司圈起来做废品仓库,后来盖了物华公司宿舍,山坡上现在有榉林花园和榉林新村将近二十个楼座在2000年改造完毕,矗立起一片美丽的大楼。帆布厂,蓄电池厂,汽车钢板弹簧厂占领的东山坡现在也已经由多家房地产公司开发改造,全部是现代化功能的物业居住小区,只有当时饮食服务公司圈到的黄沙湾(立交桥头)盖的那几座楼还象丑小鸭一样立在那里等待拆迁。

  现在,在太清路延安三路交界处,市北区政府矗立的牌子横跨太清路上空:“市北区U谷工业园”。在太清路上端,许多高科技公司已经建立,东软,瑞星,华硕、佳能,强立等公司纷纷在这个新区亮相,这里再也看不到昨天礼拜集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市北区的高科技一条街,榉林山的美丽花园小区!

  记忆中的南山市场

  台东镇的市场形成已经将近百年历史了,根据历史档案记载: “1926年7月28日,警察厅、财政科、工程所呈文商埠局,将市场三路劝商场东院处所设搭小棚摊场改建为96间平房市场,同年12月建成,投资1.06万元。并按规定租给摊贩,分批迁进。翌年7月12日,台东镇商业代表杨圣训等9人筹集股资5万元,兴建台东商业市场,定名胶澳台东区商业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呈报北洋Gov实业部,1928年2月4日核准发给注册执照,所设市场面向居民群众,以招商租赁、提倡市面为宗旨,设有蔬菜摊贩、鱼肉市场、洋杂货馆、估衣铺、饭馆、说书场,以供平民日常生活和工余娱乐之需要”。

  解放后,南山市场调整在人和路以东,桑梓路以北,台东一路以南,延安路以西。那里当时平方居多,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居民打开门,摆出块塑料布,放点百货用品就开始做买卖了,还有许多临时板房,卖起台东小吃。记得那时比较有名的有灌汤牛肉包子,牛肉锅贴,排骨米饭等各式名吃。

  我的少年时代就经常喜欢光顾南山市场,那时的南山到处是破旧的民房,道路两旁,有卖米面的,卖菜果的,卖烟草的,卖鱼肉的,卖花鸟的,卖废旧物品的,卖小吃的,形成一个自发的自由市场,逢到过年过节,那市场简直就象赶庙会,买年画的,买玩具的,卖鞭炮的,更有那卖食品和肉制品的,热闹非凡。南山市场的水产品是青岛市品种最多,价格最低的,经常吸引许多人擦肩磨背前来光顾购买,那时在台东三路,博兴路,四方路都有这种自由形成的市场,后来被政府纳入正规管理。南山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不同之处,面积特别大,除做买卖的外,还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摆连环画的。买卖的商品品种也比较丰富,从花鸟鱼市,瓷器玩具,应有尽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