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在造纸厂的东侧,是青岛化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青岛科技大学,往南,就是前哨机械厂,木工机械厂。当时这些企业之间,没有柏油路,只是沙土小路,汽车经过,沙土淹天避日。记得在1980年,我为了销售我们公司的海水浴场更衣证,走遍青岛市的各个企业。看到一片片的庄稼地,一堆堆的垃圾山。晒着大粪干的片片闲置土地,遍布企业周围。据说,这里是阎家山村的土地,村民当时还是农村户口编制。由于没有汽车的连接,我每年都步行走遍各个偏僻的企业。

  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胜利桥已经多次维修,扩建,胜利桥的周边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现在打工的房地产公司承揽了开发坼迁改造洛阳路,郑州路的规划。我和许多同志们开始每天走访于洛阳路、郑州路,阎家山等原来厂区宿舍的家家户户。在居民密集分布的大街小巷,周遍地区的变化令我感到吃惊,青岛造纸厂旁边的臭水沟没有了,原来河床已经覆盖,臭味也没有了,到处是绿树成荫的街道。各个现代化的生活小区相邻,真是没有当年破烂不堪的旧面貌了,经过半年的调研动员,我们就要改造的厂区宿舍已经开始搬迁,未来即将是二十三万平方米的一座座十二层的小高层公寓房矗立在这个小区。我好象已经看到,原来的阎家山村再也看不到以前的摸样,现代化的气息,现代化的街道,现代化的小区已经在您的面前展开,我不由的想:祖国在前进,时代在前进,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焕发青春,在霞光中继续前进,为了建设青岛,建设四方贡献力量!

  难忘大港火车站

  我是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与火车打交道了,那是1960年我父亲在城阳上班的时候,当时是我国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山上的野菜和树叶都被吃光了,我就在暑假期间每天跟着父亲去城阳上班,晚上下班,当然需要跨过大港火车站的低矮围墙栏杆,爬上那人们俗称“马笼子”的职工接送车。“马笼子”车厢里没有座位,没有窗户,只有一些栓绳子用的把手,一扇大门约有2、3米宽。上车时一般开的都比较小,人们扶着门框和门边上的两个把手,爬上那一米来高的的车厢,还比较省事,如果门开大了一点,仅拉着门框的一个把手,这个高度除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很多人都望“门”兴叹,停车时间也就几分钟,我们拼命的往上爬,人很多,我当时个子矮,父亲拼命向车上推,好不容易上了车,人们拥挤在车厢内站着,有的日子人少可以找个纸壳类的一垫,坐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据说:当时接送职工上下班的车体是拉牲畜淘汰下来的的车厢。

  我的再次和大港火车站打交道那是在潍坊插队下乡的知青年代,那天,车站上张灯结彩,红旗招展,市北区政府辽宁路街道办事处就是在大港火车站把我们送到了农村插队。由于家庭困难,父亲母亲没有钱给我们到青岛探亲的往返车票,所以,每年翻越大港火车站的栅栏爬火车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当时,幸亏大港火车站没有加高围墙,不然,我们这些老知青想回家看妈妈也不容易,固然我们在车上还要经受查票,下车出站还要逃票,可是这是上火车的第一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几十年过去了,马笼子火车没有了,慢车也没有了,火车提速了,这时,我才了解到所有的火车均不在此站停靠了,铁道两旁矗立着高高的护板,几乎看不到通行列车的颜色。曾经的火车站现在成了青岛火车站内部订票的办公楼。

  我了解到,位于商河路2号的大港火车站竟然是青岛最早的火车站,我不由地对这座极为普通的建筑物肃然起敬起来!

  原来,1899年秋胶济铁路兴建之始,大港火车站便也同时开始兴建,规模不大的车站随后建成,在1901年更大规模的新青岛火车站建成之前,这座临近港区的火车站承担了最初的始发站使命。  

  那时,大港火车站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无可替代的。正在兴建的现代化深水港口使这个火车站成为市区中远为栈桥新火车站重要的铁路车站。依照以港口、铁路和商业区为重点的1898年青岛城市规划初稿,以“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为城市定位的管理当局试图沿胶州湾东岸、城市的西边缘修筑铁路,路港相连,以利在租借地内推行自由港制度。1910年,这一规划的扩张计划依然以港口和铁路为城市布局的依托,要求沿胶济铁路两侧自南向北带状展开,并以大港为中心,形成港口、仓储和货物集散枢纽区。

  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地图上,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普集路一块地段上明确标有“青岛车站预留地”字样,这表明,依据规划,胶济铁路的青岛中心车站始终在这一区域。在1935年1月青岛工务局完成的实行都市计划方案的初稿中,则明确:城市交通体系以大港为中心,大港车站为总火车站,并在胶州城东平原规划综合车站,而临近栈桥的青岛火车站则为单纯的铁路客运车站。

  大港火车站站房为砖石木结构,地上三层,包括阁楼,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978平方米,最初设站长室、行车室、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等。楼内有木制旋转楼梯,红漆地板,门窗为拱形。块石砌筑的两个主门被设计的很大,很有些像城门,成为建筑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两门之上,是一个很大的阶形山花,上开竖窗。这一颇有些喜剧性的设计使整个车站的表情即快乐,又轻松,活脱一个被自家酿的啤酒喂的过饱的纯朴农夫形象。在楼的北面屋檐下,设有德制铸花式双面候车钟表。

  大港火车站这座建设与1899年的历史建筑,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傲然屹立,它在向我们诉说着青岛的历史,诉说着昨天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青岛海水浴场的变迁

  在青岛民俗馆,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式的木制海水浴场更衣室,引起我许多回忆。我在1972年插队回到青岛分配到商业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当时青岛饮食服务公司在第一海水浴场有七处更衣室,(四方浴池1处,玉生池2处,建新池1处,新华楼1处,永新池1处,市饮食服务公司机关1处)在第六海水浴场(栈桥)有建新池1处更衣室,在四方海水浴场有四方浴池1处更衣室,在沧口海水浴场有沧口浴池1处更衣室。在每年的夏天由于洗热水澡的人少了,我们服务业的工人便开始和海水浴场更衣室打交道,也就是靠这样的木制更衣室去为全青岛市的居民做好洗海澡的服务工作。

  根据史料记载:  第一海水浴场 位于汇泉湾,又称汇泉海水浴场。1900年青岛市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将此处规划为海水浴场。1902年,首批专程来青岛旅游避暑的外地游客大多时间就此处游泳,在沙滩上搭建了30余座更衣室。1903年,德殖民当局建设海水浴场,并陆续在附近开设饭店、旅馆、舞厅、酒吧、咖啡室等。此后,第一海水浴场一直是暑季中外游客盛聚之处,驰名东亚。20年代,每年8月在此举办祭海会,陆续增设浮台、跳台、舢板等设备。30年代中期,浴场分男女两部大规模建起更衣室,并设饭店、冷饮室、咖啡厅等服务娱乐设施,入浴者日达上万余人次。日本第二次统治青岛末期,曾拆除浴场更衣室,修筑工事使海水浴场受到破坏。日本投降后,浴场更衣室一度增至300多间,十分杂乱、简陋,后遭台风袭击,破烂不堪。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修建翻新更衣室。50年代初,增设防鲨网,新建2座跳台,更衣室增至500多间。60年代又进行局部改造。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对汇泉海水浴场进行大规模改建,总建筑面积扩展到20 000平方米,新建造型各异、新颖别致、色彩斑斓的单体建筑63座,更衣室面积扩大1倍多,沙滩面积扩大到2.4公顷,增设了17米多高的了望塔,大型彩色壁画和雕塑小品,一时成为受市民和游客瞩目的景观。

  第一海水浴场沙平面广,无暗礁隐壑及旋涡,沙滩长约580米,至防鲨网水面380余米宽。高峰时,每天可接纳25 ̄30万人入浴,最高时日接待量曾达35万人次。

  第二海水浴场(又称太平角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第六海水浴场(又称栈桥海水浴场)。在崂山区有石老人和仰口海水浴场,这两个浴场无论是水质还是规模都优于市区的浴场。另外还有黄岛的金沙滩和银沙滩以及胶南的海水浴场,这些浴场由于远离市区,因此入浴者不多。

  第四海水浴场就是四方海水浴场,第五海水浴场是沧口海水浴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