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2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买卖成交了,原来这位漂亮姑娘是岛城一个私营大酒店的经理,曾经在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的高才生,她品尝了这真正的潍县萝卜,见识了这年轻后生的雕刻技术,就想了解一下这后生的底细,这两天她派人专门去调查了一下,知道这小伙的文化,家庭和为人后,不由地在心地生起爱慕之心,后来,这农村小伙杨宾真得成了他的丈夫,他在潍县的几亩地成了酒店的蔬菜基地。杨宾和他的父母都住进了青岛。这是“贮水山”的正月山会的一段佳话。

  据记载,原云溪庵位于台东道口路,始建于元代,属道教庙宇。过去,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说法,因而萝卜就成了正月初九庙会上的主要商品,庙会也就被人们称为“萝卜会”。如今的萝卜会得到了各大宾馆、饭店,企业的响应。各种商品都赶来凑热闹,带动了市北区经济的发展,另外,由民间艺术工作者参加的剪纸、编织等现场表演比赛,同样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由于我童年就是在贮水山长大,因此对贮水山格外钟爱,每年庙会必去光顾品尝萝卜,当听说发生了这样一段佳话,便找到青岛市美食家协会的付会长,本次萝卜雕刻大赛的评委董老教授,让他帮助沟通一下对此佳话进行采访,没几天,董老教授笑着回复:“神仙做媒,谢绝采访!”请您帮助宣传宣传,如果青年人还没有结婚,一定要记住来“贮水山”山会品尝萝卜。

  我爱“贮水山”,我爱“贮水山”的正月山会,虽然已经退休,但是还愿意游贮水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樱花路,荷花湾,一百零八级石阶,都是我童年熟悉的地方。现在,美丽的“贮水山”天天在变样,在前进,在发展,一个以高科技电子信息城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商业区已经形成,明天的“贮水山”会更加繁荣,美丽!

  我的大学

  我们这一代,命运注定和正规大学无缘,虽然在海大附中读完中学,却又赶上文化大革命,整个耽搁了3年,再去插队农村几年,那任何正规大学都无法进入了。

  虽然没能如愿走进大学校门,其后我选择了业余大学,业大就成了我学生时代最后一个阶段。那些日子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希冀和欣慰,因为那是懂得了失去之后的珍惜与追求,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台东业大在郭口路2号,当时叫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我当时住在西镇,距离我家得乘9站路,幸亏我的工作单位刚调到台东,我在下班的时候直接到学校就可以了,上学的那些日子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希冀和欣慰,因为那是懂得了失去之后的珍惜与追求,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那时我们一周五个晚上和星期日半天上课,是纯粹的业余学习,而且当时还没实行双休日,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星期日也不休息。我当时在企业中负责商场,3个门市部,60多节柜台,整天是进货,盘点,接待合作者,纷纷杂杂,一天下来,已经脑满神疲,下班后一点也不敢耽搁就匆匆赶往学校,在台东三路的小饭馆吃碗拉面什么的,如遇饭馆中人多,等不及,干脆就个火烧边走边吃,放学时自然已是满天星斗,有时候没有车了,只得在单位(旅馆)找个床铺住一宿,明天继续上班、上课,回想那些日子,真是实实在在的寒窗苦读。

  读业大的日子,我重新置身于学习的氛围,感受最深的是危机与压力。既然读业大,就要应付考试,拿文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等文化基础课,还有很多专业课程:液压传动、机械制图、电工基础、土木建筑、焊工工艺、车工切削等,我们许多同学通过读业大,学习了专业知识,在企业当上了厂长。

  读业大的日子,我初次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我们班同学有好多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也有刚高中毕业的,小的20来岁,大的30多岁,参差不齐。我自然算年龄大的,虽然其间相差不过十来岁,但感觉却大不相同,最突出的差异就是记忆力。大量的记忆问题让我大吃苦头,后来我拼却全力,在补考前一天晚上还在复习,最后总算及格通过了,拿到了文凭。终于长舒一口气。

  读夜大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多年,我们当年学习的台东业大也发生了许多体制方面的变化,1999年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青岛职工大学,2000年青岛职工大学升格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青岛教育学院并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学院人员编制1080人,其中专职教师800人。学院内设院系及业务机构23个,主要有:国际合作学院、海尔家电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管理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外语系、生物化工系、文史系、数理系、教育心理系、基础课教学部、实训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青岛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中心办公室、青岛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办公室;学院现开设各类专业59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329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5968人、成人本科生1665人、成人大专生5446人)。

  每当我走到台东郭口路,当年学习工作的情景就会展现在眼前,也许,那也是人生的一次机遇,缘分和财富吧!

  我的母校——吉林路小学

  很早就想写一下我的母校,可是老是没有时间去学校看看,现在我的母校怎样了,恰巧,我的知青战友高汜宽老师也是吉林路小学毕业的校友,借编辑“记忆中市北第二集”需要文章的机会,让高汜宽老师对母校做了新的采访并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在此,应该感谢我的老校友高汜宽和现在学校的校长耿汇蓬女士,老校长徐清先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详细的资料。

  吉林路小学的前身是“四保国民小学”,是由日本大庙的一部分改造成的学校,在1949年6月2日更名为吉林路小学,历经沧桑。虽然学校面积仅仅3556平米,校舍48间。但是她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在这里入学,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我们的邻居,童年游戏的伙伴都是在这里入学,在这里毕业的学生。甚至连我的侄子侄女,外甥也是在这里入学,在这里毕业的学生。看到高汜宽老师做的采访,不由的回忆起那学生时代的许多故事和最近发生的几件小事。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一年纪老师姓李,是一个很严肃的中年妇女,她讲课的时候不允许学生说话,她的粉笔头扔的很准,谁要说话,她的粉笔头会毫不客气的打在你头上,所以我们上课都不敢说话,最可怕的是她的教鞭,如果你作业没有完成或着犯错误,一定会挨到他的教鞭,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她是最可怕的“老虎”,可惜她仅仅教了几年学就病了。

  二年纪的女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好,她是当时国棉厂支援教育的工人,因为在五十年代,教师的力量严重不足,从工业抽调来许多年轻的教师,她姓邱,很会讲课,我们同学都喜欢她,她从来不打骂和体罚学生。记得1958年开始大炼钢铁,我们学校要在对面空地建设一座高炉,不知道那位老师联系到13中学有一部分修建锅炉剩下的砖头,没有车运输,校长让邱老师带领我们学生去搬砖,从13中学到吉林路表面不算远,但是我们哪个时候仅仅9岁,就搬着两块砖头,老师搬四块,女生搬一块,累的我们休息了好多次才搬回操场,路上,邱老师看我个子小,又替我搬了一块,就是我搬那一块,我也是用肚子帮助胳膊搬回来的,那一座高炉的砖头,我们学生搬了好多天。在哪个大跃进年代,是不允许多讲话的。高炉修建起来了,炼出许多不合格的钢铁,后来,高炉停了,被推倒了,我们开始了平整操场,那些我们搬的砖垒成的高炉残体被埋在我们挖的土和面拉来的垃圾的下面,一直到小学四年纪,我们的操场才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修好。

  三年纪我们的老师印象最深刻,他也姓李,每天端着半尺长的大烟袋上课,袅袅烟圈在教室上空飘荡,很象那封建时代教私塾的先生。

  我印象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的曹剑秋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严肃、认真、从来不打骂学生,和我们叫朋友,教学方面他每周布置一篇作文,第二天讲评,好的文章全班宣读,老师评点,应该是我们班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这也许是我们班有我们4个能考上2中、2个同学考上9中的原因之一吧!

  记得我们学校有一个音乐老师姓汪,是个基督徒,他的嗓子很好,钢琴也弹的很好,教学很认真。听说他一生没有结婚,他把一生全部献给了教学事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