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2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我看过一篇文章,是张宗岱老师写吉林路小学的体育在历年来取得骄人的成绩,1975,1977,1979年连续获得青岛市劳模,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1980年张宗岱老师获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的称号。

  1982年吉林路小学获全国小足球赛青岛赛区的冠军,国家体委,教委,团中央颁发了奖状,同年吉林路小学被省命名为体育传统学校。1985年吉林路小学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

  感谢我的母校为祖国培养出许多的人才,感谢我们的老师为培养学生而做出的许多牺牲。在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和母校的领导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我在辽宁路电子信息城有个姓张的朋友,四川人,他和妻子在电子信息城开了个小店经营电脑显示器,有两个女儿,由于孩子在四川上学,家中没有人照料,很想把孩子接到青岛上学,当然吉林路小学是首选,没有熟人,谁能帮助联系联系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为了朋友,也因为母校的原因,我找了当时吉林路小学的张校长和教导主任。当他们知道我是学校的学生时候,很热情的答应帮忙,突然的成功,连我都感到意外,这件事情,使我很感动。因为吉林路小学和辽宁路电子信息城太近,外地打工子女要来上学的太多,不需要任何报酬帮助外地的张先生解决了如此大的困难。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现在我们的学校变了,电教化校舍,舒适的,宽大明亮的窗户,玻璃后面漂亮的的天蓝色窗帘,还有墙面悬挂的一台台空调外机,使人想象得到它的洁净高雅、舒适,人性化。现代化管理已经进入了我的母校。我很赞成高老师的意见:“母校历史不算悠久,仅有半个多世纪,而青岛市的百年名校很多;我的母校不算大,更大面积,更多班级和师生的小学校不在少数。可是,在市北区吉林路上的这所学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着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新城区兴起,老城区的人员结构发生变化,在近20年内,附近泰山路一小、泰山路二小、宝山路小学等七所小学相继撤销,吉林路小学仍然默默地在大山的脚下站立着,以大山般坚韧的臂膀和大海样宽阔的胸怀,拥抱每一个背着书包走近她的孩子,这怎能不使人感佩她内在的巨大力量呢。”祝福我的母校在前进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话说芙蓉山小学

  芙蓉山小学的前身是“全圣观”,你知道吗?在1954年,台东区教育局增添了一个芙蓉山小学,由于当时经费紧张,直接把明代建造的“全圣观”改为学校,芙蓉山小学当时仅有教室四间,教师在庙宇的偏厦里办公。近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非但旧貌变新颜,并且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校风,锤炼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育教学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据城市档案记载:”全圣观”当时的住持叫曾明本,曾明本系清代中后期的封疆大吏曾国藩的嫡孙,清末曾任肃亲王善耆的幕僚,是拥护帝制反对共和的顽固分子,辛亥革命后曾明本曾任复辟组织宗社党秘书长一职,在采取了多次复辟行动失败后,曾明本也与许多前清的王公贵族一样,在1913年逃往德国人管辖下的青岛寻求庇护。他去过崂山,但是又不甘心那诵经念佛的日子,只想返回那帝王官宦的时代,所以,他没有留在崂山。经崂山太平宫的住持张道林介绍,购买了浮山朝阳庵在的芙蓉山的庙产,经过整修和增建,这个几近倾圮的庙宇又焕然一新。也许曾明本仍然想还俗复辟的原因,曾明本仍然把这个庙叫做“全圣观”,在这里,曾明本每天诵经读书,前眺沧海,后枕青山,倾听晨鼓暮钟,相伴海泊河的清幽之处开始了深居浅出的隐士生活,很少与人打交道。

  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说法值得研究:1914年夏秋,在日本围攻青岛期间,曾明本主动为日军带路,从山的后侧包抄德军设立于浮山山顶的前哨基地。使日军终于拿下了这一在青岛攻防战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冲,后来,日本人占领了青岛。

  许多评论认为:曾明本为什么帮助日本人?原因是希望能够获得日本人的好感与帮助,来完成他图谋复辟帝制的梦想。可是日本人只是为了即得利益,并不想得罪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因此,曾明本的这个复辟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而这种逆历史潮流的行为,也使得曾明本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复辟妄想的彻底破灭后,让从来就不甘寂寞的曾明本心灰意冷,终于开始了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有附近的山民回忆说,他们去山里砍柴时,常能看到曾明本在“全圣观”外神情凝重的远眺大海,无语,无言,但谁也无法猜测到他正在思索什么?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还有人称在山中见到过曾明本,此时他应已有近百岁的高龄,再后来曾明本便彻底的消失在历史岁月的重重迷雾之中了。谁也不知道他的究竟去了哪里。

  芙蓉山“全圣观”后来的住持是一个叫做曾陶旃的道长,但我们没有找到关于曾陶旃的其他记载,他是否也是曾国藩的后人?以及其与曾明本是什么的关系,我们同样没有答案。

  1954年,政府利用“全圣观”的殿舍,建立了芙蓉山小学,“全圣观”作为一个宗教场所的历史就此完结。“全圣观”主持曾道长的后人,后来成为了守庙人,执著的在这里生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才依依不舍地搬离。”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一些老人的回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座道观也受到了冲击,庙中的神像需要拆除,但是学校的老师员工出于对传统文化中孔子,老子等神明贤哲的敬畏,没人敢去搬动大殿内神坛上的泥塑,最后在1967年区教育局派工宣队进校,才安排带领前来的红卫兵采取行动才将殿内的神像清除。大殿也成为了小学的礼堂,厢房则成为老师们的办公场所。根据当时采访周遍老人后的报道:“那时候穷啊,老师们都把桌子和房柱绑在一起,如果不这样,一转眼的功夫就会被附近的人偷去作了劈柴”确实如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民的吃喝都是问题,那生存则是第一重要的。在“全圣观”北面有一块荒凉的山坡,这里从1940——1950年代初曾经是枪毙犯人的临时刑场。它和旁边德国人留下的海岸堡垒5号炮台,给许多居民留下了更为深刻记忆。时过境迁,位于学校内的芙蓉山山顶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铲平,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海岸堡垒也在几年前的房地产开发中拆毁了。

  现在的芙蓉山,已经是高楼林立,没有了过去的荒凉,也没有了大庙的痕迹,芙蓉山小学现在已经发展有教职工40人,学校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备了全套教育教学设施,安装了卫星接收器,配备了网络中心,教学设备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落实“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实事求是;学会学习—勤奋多思;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学会创造—开拓进取)为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全校师生积极奋进,创先争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声誉和家长的评价越来越高。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优秀等级;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北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市北区特色学校;精神文明单位;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被教体局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四年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项工作均获优秀等级。

  几十年的变迁,引发我们的许多感慨,看看芙蓉山小学周围的繁华景象,那过去的荒凉,那过去的大庙,那过去的记忆,却还留在青岛老一代人的脑海里!

  “青岛十一中”——红色的崇德中学

  综观青岛百年历史,青岛人民在反帝,反侵略,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始终站在前列,而每一次斗争都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发起,而阳信路的崇德中学却是我们地下党的根据地,地下斗争的发源地。

  早在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聂克林夫人创办了崇德中学的前身明德中学,在校门口建了马路。一九一九年,北京学生发动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当时青岛市区人口虽然很少,又在日本军事统治之下,但位于阳信路明德中学的学生们不顾安危,上街游行,要求日本交还青岛,游行到商业区,跪求商家拒售日货,市民看到学生如此赤诚爱国,纷纷拒购日货而遭到日本占领者的查封,学生们被迫流亡潍县借读,直到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才得以返回。通过这次斗争,擦亮了师生的眼睛,激发该校的爱国主义激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