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4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青岛民间还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在正月里不允许任何人剃头,而理发师也是在腊月忙完后,开始耍正月,二月初一才收拾门面开业,二月初二开始接纳客人,有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理发高升金银留。

  青岛民间谚语:“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当时在海云街,小村庄一带的民间建筑工人在二月二以后也开始出门揽活了,现在的山东农村,基本也是流传着在二月二以后进城打工的习俗。因为谁都怕在屋里呆得好好的,房梁上掉下了东西,就算是掉下个蝎拉虎子(壁虎),也够您吓掉魂儿的。所以,想盖房修屋的都要在二月二以后动工。

  青岛民间的卫生谚语也很有趣:“二月二,扫锅底,有省柴来又省米!”这是讲在古时候都用柴禾烧炕,作饭,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的树叶、柴火和烟煤,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回也不是个坏事,至于费米不费,那估摸着是为了说着顺口,您家人口多,把个锅底扫薄了,也是该吃多少一点也不能少!

  青岛还有谚语说:“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这是指老百姓的土炕,在严寒的冬季暖和着老百姓,也暖和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包括臭虫,跳蚤等吃人血的害虫,在二月二以后,他们也开始活动了,如果让他们叮咬一口,那可是令人伤心难过,因为皮肤会起疙瘩,奇痒难忍啊!尤其是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所以,二月二这天,扫炕席,清扫卫生是必须的,可以保持到年底睡觉舒坦,不进虫子!

  实际上青岛的二月二吃的习俗也是最重要的,由于青岛属于山东,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许多吃的习俗都是由祖先传承而来,这天的饮食名称: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就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理发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多少年过去了,至今四方民间还保留着炒糖豆,炒面棋子的习惯。

  我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都要炒好多糖豆,她提前一天就把大豆和花生用水泡好,然后凉干,再炒熟后加上糖衣,特别好吃,可惜没有人能学会她的制作方法。她早年就住在太平镇一带,据说那里的老人都会做这种好吃的糖豆。

  在穷人来说:吃饺子是最省钱节约的了,所以,在二月二,我母亲早上让我们吃糖豆,吃面棋子,而在晚上,总要包饺子给我们全家吃,她说:饺子是龙耳朵,吃后可以让我们耳聪目明,生活幸福。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父亲、母亲早已经离去,我们对这些习俗已经感到淡泊了,但是,许多回忆总是那样牢固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青岛市过年吃饺子的风俗

  出生在青岛,长在市北,感触最深的是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风俗了,因为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必须压迫吃的年夜饭,当然,这顿年夜饭也是因为时代不同也有不同的变化。

  综观中华饮食文化,饺子是我国北方人民过年必须吃的美食,饺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种说法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也许根据这样许多的传说,过年过节饺子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过年过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家中来客人也包饺子显得尊重客人。周日以及节庆吃饺子更是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据记载:远在三国时期的饺子就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时,饺子却被称为馄饨,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奇怪的是:68年我插队潍坊农村,潍坊农村那里的乡亲们也称包饺子为包扁食。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但是,在我们青岛的市北区,我们的老人大部分称水饺为:“鼓渣,”经考证,在我省的胶州,高密,诸城,即墨一带的老人现在还是称饺子为“鼓渣”。看来,青岛是个移民城市,象我们小鲍岛的各个居民大院,大部分是来自胶州,高密,诸城,即墨一带的农民,他们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全部改变。

  百姓过年过节要“招财进宝”,饺子形如元宝,饺子有馅,象征着时候丰富多财,这也是人们利用饺子寄托自己新的一年财运旺盛!

  我们市北的百姓包饺子,在婚庆的风俗中,女方家必须用饺子招待男方,把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让吃到花生的寓意要花着生孩子,生了男孩再生女孩,吃到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充满吉祥的意思。

  在大年夜,我们家经常把硬币包进饺子里,谁吃到硬币,来年会财源滚滚,现场可以拿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的硬币换爸爸的一角钱红包。为了赚取爸爸的一角钱红包,我们孩子们都放开了肚子,吃的饱饱的。我们在大年夜都能获得一元左右的红包收入。现在才懂,硬币很不卫生,上面布满了各种细菌,铝还是疏松剂,吃后容易引起老年性痴呆,但是那时候人们都不懂,而父母换硬币是让孩子们多吃一些饺子!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为麦子减产,白面过年供应,全月每人只供应2——3斤面粉,

  妈妈就在面粉里掺了玉米面,地瓜面包饺子,饺子包好后先蒸后煮,饺子皮老厚,不然就成了甜沫了,但是,我们吃得也是香甜无比,因为每人只能分到一碗,7个粗粮饺子。

  往事不堪回首,1968年12月,我们插队农村,村委招待我们的第一顿饭就是饺子,他们那里叫“扁食”,称取暖用的炉子为“憋拉器”,用炉子煮的“扁食”皮厚馅少,但是这样的饺子也只是在腊月三十大年夜吃第二次,以后就是地瓜干和地瓜面当家了!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粮食早已经取消了计划供应,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吃饭已经不是问题了,现在的春节大年夜,鱼,肉,虾等海产品和炒青菜当家,水饺虽然必须包,但是吃的很少了,包的馅也有了许多变化,有牛、羊肉的,有巴鱼的,有蛤蜊的,有虾仁的,还有韭菜鸡蛋的,比过去单一猪肉的好吃多了。水饺煮好后,盛在盘中蘸上醋和蒜泥吃。

  多少年来,小小的饺子给我们青岛的新年带来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年节的欢乐。

 

上一页 1 2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