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2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贮水山海拔180.6米,占地23公顷。明朝为防倭寇入侵,曾在山上建烽火台,故又名烽台岭,德占时期以德国将领毛奇的名字命名“毛尔托克山”。后因在山上修贮水池而得名贮水山。

  一战日德战争中,德军在贮水山配置了88毫米加农炮3门、85毫米加农炮3门,105毫米大炮两门。还有6门12厘米、22门9厘米和22门3.7厘米的火炮部署在该地区的12个露天阵地上。这些火炮大部分是1870—1871年同法国作战的战利品,这种防御阵地只能抵御当时中国人的进攻,而对日英联军的强大攻势却是杯水车薪。

  日军攻占德军前进阵地后,迅速转入对青岛要塞的进攻。右翼队由第二十九旅团第六十七联队及部分炮兵、工兵组成,向海岸堡、贮水山炮台进攻;1914年11月6日,日军攻占了德军中央堡垒,德军小湛山至海泊河防线崩溃。7日,日军又向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发起进攻。在炮火掩护下,日军先后占领太平山、青岛山和贮水山,德军全线崩溃。德总督迈尔瓦迪克见大势已去,命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投降。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我们童年游戏的碉堡就是德占时期修建的碉堡了,站在山顶,好象看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个殖民帝国在为了争夺青岛的利益而战斗。

  日本占领青岛,把贮水山改成了“若鹤山”,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并于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以后青岛人就称其为日本大庙,而将山名也叫成“大庙山”了。

  日本人除了在山顶建立神社之外,还将山体做了统一规划。在山上遍植樱花树,修上宽大的神道和石阶,又在面对辽宁路的正门建造石牌坊。

  从我家门前的吉林支路上山,一条整齐的小路,牌坊,石雕,两旁樱花树,一条小路直通大庙,右侧是荷花湾,秋日,荷花红,荷叶绿,旁边红枫林如火,雪松林肃穆,好一张图画,多少年以来,我经常在饭后和小同伴沿着这条樱花路去寻找这幅美丽的景色。

  在泰山路和吉林路拐角的有一个东门和一几座庙舍,(现在是针织三厂的车间)厂子里栽满了白果树,我和弟弟经常翻墙进入采摘那许多的白果。

  现在的吉林路小学老校舍也是在40年代抗战胜利后由庙堂改造而成,我们经常奇怪的看着那些铁栏杆上奇怪的符号,追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也摇摇头,因为她也不知道学校的历史,那时也没有人去寻找过去的故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日本神社作为“忠烈祠”,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但久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的青岛人,群起捣毁了日本神社。在今贮水山路的斋戒堂办了一所国华中学。

  解放后,大庙的对面是海军俱乐部,军人的军号声,出操,打靶吸引我们每天都要到山上游戏。记得在五十年代我们在吉林路上小学的时候,那红色的大庙还没有拆掉,里面摆满了佛像,在1958年大炼钢铁后,里面的铜像,铁器都被清理出来,在吉林路小学操场矗立着许多炼铁高炉,被融化炼成了铁锭。我们那时只有8岁,学校组织我们每天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搬砖支援大跃进炼钢铁。搬两块砖走3里路,一路上要休息好多次。

  我们每天还要在学校对面的山坡平地,通过劳动,给学校平出一块操场,后来,操场做了儿童乐园,在樱花路的旁边给了我们母校吉林路小学一块操场至今使用。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些石柱子,石头雕像都被红卫兵砸倒,不知道运到那里去了。红色的大庙成了市北中学的校舍,海军俱乐部把房子让给了少年宫。

  当时到处都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街道主任又动员我们这些学生去山上挖防空洞,有一天,当防空洞挖到十几米深的时候,我的铁锹突然碰到铁器了,我慢慢挖下去,竟然挖出2把锈迹斑斑的日本马刀,街道主任听说,急忙赶来把马刀要了去,并不允许我们学生挖了,安排“先锋战士”去探寻地下的秘密。

  大庙山1956年定名为贮水山公园。1983年改称青岛市儿童公园。园内安装了多种儿童游艺设施,山坡上布置了十二属相石雕像,苍松翠柏环绕中还有楼榭亭阁,山上曾经修筑了亚洲最高的电视铁塔,发射无线电视信号,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推广,停止使用拆除了。

  许多青岛人不知道贮水山路,它虽在市中心,但在山麓上,是一条支线马路。贮水山路海拔较高,它的走向也极不规则,东端从登州路近黄台路开始,曲折而西,有一条支路通往贮水池,主路曲折而下至黄台路,解放后又修一条支路曲折通到原电视塔。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贮水山路是一个什么形状的马路了,我从1963年起,只是每天爬山走贮水山路去学校上学,我的学校在海洋大学。

  由辽宁路走到贮水山路是一条沙土道,现在已经铺上柏油,两旁雪松长得雄壮肃穆,旁边山坡栽有大片樱花树。贮水山路旁曾有柔道馆,滑冰场已经改成大酒店。原来的牌坊已经拆除,新建的花岗岩门楼高大矗立在甬道两侧,白级石梯前有一个圆形的喷水池。

  今年我们的老屋吉林路25号大院已经拆迁,我们很难再回到贮水山的这个美丽的地方居住了,只有闲暇时候再回贮水山,看看100蹬石级,看看荷花湾,看看樱花路,回忆那过去的岁月和故事。

  难忘的晓望采茶行

  很喜欢宋代词人黄庭坚的西江月——茶,只见那词写到好处: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连续几年来,每到5月,在春暖花开时节,总按捺不住要去乡村走走,连续三年的崂山采风:跟着论坛的“山藤大叔”去崂山晓望村采茶,确实难忘,有我们论坛的“村党委书记”开车,有格里,若风,绿荷一行我们论坛的精英相伴,那是多么快乐的旅行,汽车快速地穿越滨海大道,穿越隧道,沿途的绿意让我目不暇接,发现路旁桃圆的桃花已经盛开,披上新绿的的大地风景不断在眼前闪过,心情与大自然接轨,豁然开朗,惬意的心情袭上心头,一路说笑一路欢,很快就到达崂山著名茶乡王哥庄的晓望村。

  晓望村的茶叶在崂山那可是“崂山茶王”,晓阳春茶叶作为崂山茶的领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培训、茶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集团产业链,成为崂山的品牌。

  网友“山藤大叔”与晓望的晓望村的茶农李世泉老师是在文革知青上山下乡时期结下的深厚友谊,那时候“山藤大叔”在染料厂,给插队在崂山晓望村的知青带队,而李世泉老师是村中负责知青工作的贫下中农代表,多少年过去了,两个人关系很密切,经常往来,书信电话不断,这也就成全了我们去崂山旅游顺便采买崂山晓望村的新鲜茶叶的愿望。

  李世泉老师笑盈盈的在村外等待迎接,将我们迎进他的家,刚踏进屋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诱人心脾。新泡的茶叶色泽非常清澈,浅绿的汤色味道却非常香浓,甘甜,正是:“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我问:这是你们最好的茶吗?李世泉老师介绍说不是,这是他刚刚采集炒好的春茶,因为崂山茶是生长在高山中,吸天地与自然的精华,冬天经历过严寒,春芽经受了寒霜,山上土地非常的稀少,茶叶的产量很低,所以真正的崂山茶很难喝到,我轻轻地喝了一口,像喝到甘露一样的美,醇厚,豆香,仿佛吸进了自然的灵气,轻松而自在。

  听着 李世泉老师介绍崂山茶的种植与管理,我们都忍不住想到他的茶园参观,喝了一会茶,便跟着李世泉老师向他承包的8亩茶园走去。

  别看李世泉老师年近70岁,但是他身体矫健,爬山越岭走的很快,我们紧随其后,进入一个山坳,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声音,随声望去,是山里流出的泉水,高处往低处流,到了地头的水渠,是那么的清澈。我紧跟“山藤大叔”,爬到了半山腰,这是半山坡,不高,但风景很美,听松涛阵阵,远处还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李世泉老师把我领到一片很大的茶树地,说这里的一片片梯田大棚就是他的茶叶园,他种茶叶,不用化肥,不施农药,使用的是豆饼和鸡粪。所以茶叶的质量格外好。我仔细观察,这茶树与别人的茶园里种植的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就是枝杆粗大了点,长的高了点。叶子绿幽幽的,他耐心地教我们如何采摘茶叶,我们按照李世泉老师教给的方法,很快采摘了一麻袋,开始返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