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2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表面上宁推之是注册营业执照的经理,张智忠为会计,孙乐文、丁振清、于志杰为店员,实际上宁推之从不到店,孙乐文是实际负责人。中共青岛地下市委委员乔天华原与孙乐文相识,他公开职业是崇德中学(今11中)美术教师,他为荒岛书店写了门头,布置了橱窗。他见到孙乐文、张智忠思想进步,发展二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荒岛书店成为地下党的一处联络点,青岛地下市委建立青岛“左联”,于黑丁(建国后河南省文联主席)等是成员,荒岛书店又成为“左联”的活动地点。

  荒岛书店初定位为经营现代文学图书,在地下党领导下,又特别注重经营左翼文化图书和杂志。由于荒岛书店与山东大学、市立女中相距很近,与其它中学也不远,他们经营的进步文艺书刊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众多青年读者。萧军、萧红来青认识了孙乐文。萧军任《青岛晨报》副刊编辑,孙乐文也兼任《青岛晨报》编辑,二人是好朋友。孙乐文去上海进货见过鲁迅先生,他建议二萧向鲁迅先生请教,二萧给鲁迅写信,青岛的地址即写了荒岛书店。

  另外,我国著名的戏剧电影艺术家黄宗江当时在青岛读中学,他说:“那时候每逢休息日,我都到荒岛书店看书、买书,我就是在荒岛书店开始接触普罗文学的。”在荒岛书店黄宗江认识了萧军,他与李普(后为新华社副社长)在《青岛晨报》编了一个周刊叫《黄金时代》。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许多左翼文学著作与期刊,大多在荒岛书店能买到。书店里也摆了些椅子,读者即便不买,也可以坐在那里看。当时社会上有人说:荒岛书店是共产党的大本营,被反动派封闭,又是宁推之老师找各方面关系重新营业。青岛共产党地下市委遭反动派破坏,黄敬被捕,乔天华去了潍县。孙乐文、张智忠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们仍以共产党员的要求经营荒岛书店。

  青岛市新华书店于1949年6月6日在原正中书局和中国文化服务社旧址(原中山路145号—147号、原外文书店)宣布成立新华书店青岛分店,华东新华书店胶东分店马龙青等同志由莱西县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青岛市组建青岛市新华书店。当时仅有中山路门市部。

  刚成立青岛市新华书店有职工20余人,1954年,中国图书公司青岛分公司并入新华书店,职工92人,图书发行网点4处。1956年到1965年网点发展到27处。马龙青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直担任青岛市文化局局长,对青岛市新华书店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七十年代是青岛新华书店的春天,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许多文学书籍缺货,而党的各种文件又要求各个企业购买达到人手一册,所以,书店的营业任务相当繁重,新华书店在中山路、胶州路口新建营业面积1750平方米是当时*的图书发行网点。在威海路台东一路拐角建设了于1996年组建了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为全民所有制大型二类文化企业。在全市新建、扩建网点25处,营业面积达到56000平方米。万米书城的建设标志着青岛市新华书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图书发行行业的深化改革,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进行了改制,于2003年6月组建了国有控股的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发展经营网点100余处,经营图书、音像流转品种20万种,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繁荣图收发行事业做出了贡献。(集团)公司曾荣获全国图书发行双优奖;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讲信誉、重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服务“三农”农村图书发行奖;全国先进“收货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全省图书发行十佳单位”荣誉称号;青岛市“流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精神文明标兵建设示范点”;“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多项国家、省、市有关单位授予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怀念起早已经故去,我们学校的书法老师宁推之了,他是一个很平凡的老师,却和许许多多革命先驱一样,为青岛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我们青岛市的新华书店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青岛的运煤码头:石炭线

  青岛的8号码头,过去俗称:“石炭线”,在我们的儿童时代,许多人多读为“十三线,”实际上是“石炭线”,是青岛市运煤的一条铁路交通线,货场,解放后在1980年改变为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石炭线”属于8号码头。现在统属港务局的大港公司。

  哪个年代,青岛的企业锅炉都烧煤炭,老百姓家家生炉子做饭,因此煤炭运输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青岛丘陵,上坡下崖,那时候机动车很少,运货主要靠“地排车”一人拉一车,一般载一千斤,平路没有问题,遇到上坡就拉不动,要靠雇人“拉崖儿”或两人“盘”车,因此,各个煤店和企业都有地排车和专业运输人员运输煤炭。

  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大部分都到青海路附近的陡坡前拉崖,闲暇时间也到“石炭线”那里的海边去挖蛤蜊,到火车道轨上磨小锯条,(当磁铁用)捡石英石,到码头洗海澡,钓鱼。记得有一次我家邻居的几个少年他们坐船钓鱼,突然遇到大风,船飘向深海,幸亏被5号码头的海军叔叔发现后派出快艇把他们营救回来。

  进入80年代,港务局成立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石炭线”转移到“新的货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时候“石炭线”卸煤的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运煤的火车一到,许多光着膀子的工人跳上火车,(解放前称:煤黑子,)用铁锨卸车,一个车皮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用上机械化卸煤了,一个列车装满煤炭的车皮没有见粉尘,没有见光膀子的工人,只是传送带在动,机器在转,无论是矿石粉或者是煤炭转眼间卸的干干净净。

  当时“石炭线”到市里运煤大都要走两条路,一是从四方杭州路、经孟庄路,过昌乐路后走整条青海路。二是由普集路过铁路,经新疆路、冠县路,到莘县路西行或由河北路、山西路过铁路南行。当走到孟庄路,华阳支路,利津路,热河路,等上崖处都得雇人拉崖。

  由于青海路离“石炭线”货场近,又是来“石炭线”运煤炭的大车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的青海路是旧社会最地层人们聚集的地方。

  在哪个时代,青海路饭店附近上有“人市”,用工单位每天到这里雇佣“卯子工”,就是干一天算一天的临时工,大多数是只凭力气不须技术的壮工。清晨人群聚集,用人单位来挑选。码头装卸工是需求最多的,所以打“卯子工”的就近住在青海路上开的临时马车店的大炕,一个人一个半头砖当枕头。现在,许多装饰材料市场门前有许多工人在靠活,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自由的劳务市场。

  那个年代有一个谚语:“五子行业下九流,低三下四难抬头,活者难以进族谱,死去祖坟都不收。”这实际就是对旧社会码头工人穷困地位的写照!

  在哪个时代,在现在的青海路饭店附近“人市”的许多工人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石炭线”装货和卸煤炭,全身黝黑,到夏天中午时分,汗水在脸上流,把煤粉冲成小沟。他们吃得是橡子面窝窝头,咸菜,喝得也是生水,讨碗面条汤。很少有人能去饭店吃一碗清汤面条,因为赚的钱太少,还要养家糊口。

  青岛建制港口120年来,城市因港口的发展不断扩展、提升、繁荣。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世界第七大港口、世界第八大集装箱枢纽港……青岛港,这座现代化的世界大港提升着青岛的国际地位。码头工人许振超——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

  现在“石炭线”的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大部分现在已经搬到黄岛码头,腾出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绿化花园,青岛港大港公司的一个集装箱分公司还在那里办公,原来的煤粉飞扬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就是到黄岛的矿石码头,我们看到今天的散装矿石和煤炭的码头,起初以为一个日装卸几十万吨的码头一定会尘土飞扬吧?错了,竟然一尘不染,不是亲眼见到绝对不会使人相信。我们看到现场一艘20万吨的铁矿石巨轮正在卸船,三台大机器一刻不停地作业,一抓斗就是62吨相当于一个列车车皮,卸下的矿石通过6.9公里的传送带送到花园式的货场。这儿可以停靠全球任何大型的货船,全国六分之五的进口散装矿石、煤炭从这儿延伸到全国各地……

  就这样,今日青岛港空中不见扬尘。整洁,绿化有序,到处一片优美环境。工人们每天穿着整齐的工作服,下班回家先洗澡,穿的西装,上下班班车接送,职工食堂里,饭菜可口,有荤有素,我们看到了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也和工人们在一起吃饭,一起谈笑,昔日的码头工人彻底翻身做了主人,走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四部分:感悟、随想与拾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