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三卷新书发布会暨西方文论热点问题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1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三卷新书发布会暨西方文论热点问题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西方文论热点问题研究”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外国文学》名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三卷主编金莉,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陈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张中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意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逢振,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殷企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英语出版分社社长邢印姝等为开幕式致辞。
会上,金莉对三卷《西方文论关键词》的发展轨迹、撰写模式、功用定位作了简要说明,她指出与前两卷相比本卷许多选题方向及学术关注点引人注目,证明时代本身正在成为媒介、催生新一代学人理论本土化意识的觉醒,《西方文论关键词》成为中国高校师生研习西方文论的工具书,开辟了一条从学习核心术语入手研习西方文论的路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承载了多种重要的学术意义。去年《西方文论关键词》专栏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专栏建设名单,这一荣誉标志着西方文论这一专业正在学术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陈方表示,《西方文论关键词》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国文学》杂志起步,到系列出版已历经二十多年的时间,不仅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品牌,更是中外文学交流领域的“学术地图”、做外国文学研究的“导航”。
95岁高龄的张中载也亲临新书发布会现场。作为《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一版总编,他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回顾了上世纪中国学术界的曲折发展,并通过历史事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记述的事例来劝告新时代的中国学者应采取不迷信、不盲从“教科书”的态度,运用多角度、多思维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最后,他还表示《西方文论关键词》最大的功劳就是不仅为广大学者提供知识,同时启发学者用更加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
刘意青谈到,随着近年来中西文化日益交融,范围越来越大,中国学界对西方学界各种文化思潮进行的批判性吸纳也已经逐渐成熟。当下出版第三卷是我国外国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的一大福音,作为第一、二卷《西方文论关键词》编写的一名参与者,他希望该书在文学和文化界能发挥更加积极、有益的作用。
王逢振分享了自己与《西方文论关键词》的深刻渊源,并追忆了创立《西方文论关键词》专栏的缘起是受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1988)的关键词(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启发,在李德恩、张中载、赵一凡和李铁等学者的帮助下初步罗列了文论关键词的名单,最后全国学者群策群力,积极投稿,形成了国内外国文学界的“大合唱”。
殷企平谈及了不少文学理论专著在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忽视了文学理论快速迭代背后的深层影响的问题,原本能串联起思想脉络的叙事逻辑渐渐失去了对领域变革的解释力;而《西方文论关键词》则以关键词为锚点,帮助学者们梳理思想源流与走向,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坚守中国立场的学术底气,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路径,发出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
邢印姝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会上发言。首先是祝贺《西方文论的关键词》第三卷的出版,其次是对《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三卷的出版付出了辛苦劳动的主编老师还有各位编者老师表达外研社的衷心感谢,并表示《西方文论关键词》自第一卷出版以来已经取得了非常骄人的业绩,累计到目前为止销售达到了上万册,《西方文论关键词》也已经成为了外研社在学术出版方面一个非常亮丽的名片和业绩。最后,表达了外研社的决心: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张中载、刘意青、王逢振、殷企平、金莉、李铁、 陈方、邢印姝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合影留念。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江南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姜红担任主持人并作评议总结。发言集中探讨了西方文论许多前沿性话题,也展现了经典学术话题的全新解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车琳作了题为“从‘文学共和国’ 到 ‘世界文学共和国’”的主旨报告。她聚焦法国学界对“世界文学”概念的接受困境,提出“文学共和国”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卡萨诺瓦提出的“世界文学共和国”,则将其发展为存在中心与边缘等级、以文学资本竞争为核心的全球性场域,二者的演变折射出语言、地域、政治等因素对文学传播的深刻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萧莎以“哥特建筑、信仰与品位:罗斯金的艺术-道德观,兼与狄更斯比较”为题,指出罗斯金推崇哥特建筑,认为其装饰的独特性源于劳动者的自由创造,体现了美学与伦理的融合。其观点与狄更斯对时代的观察形成呼应,为当代景观研究与艺术伦理探讨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刁克利发表题为“作者的回归与重建:作者、作家生态与作家文论”的报告,他从当代作者理论笼罩在“作者之死”的阴影下入手,探讨了作家生态研究能够为作家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进而阐述了作者回归与重建的可能性。
南开大学教授刘英以“文学研究的‘行星转向’:概念框架与批评路径”为题,认为“行星转向”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并指出文学研究之“行星转向”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至少通过行星视角下重构文学现代化研究、行星过程的文学表征、文学中的行星伦理三条研究路径得以体现。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冯伟以“凯列班:《暴风雨》中的‘语言动物’”为题,认为剧中的凯列班是一个无法定义的“语言动物”,该剧通过凯列班、爱丽儿等“非人类”的生命形象,反向思考人类的肉身、语言,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等核心命题。
本次分论坛共有3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发言交流。与会学者们围绕关键词的撰写方法、学术价值、研究理念,以及21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前沿动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原编辑部主任、《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三卷主编李铁为闭幕式作总结发言。

各分论坛的报告主题横跨多个领域、研究角度丰富新奇,探讨的话题也大小不一,既能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也能沿着时代脉络将某一个学术话题的“前世今生”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论关键词》不仅系统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关键术语与时新概念,更精准捕捉了欧美新学潮流的演变脉络,为中国学者以多语种方式参与国际学术话语建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彰显了西方文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新发展趋势与范式转换,对我们理解全球文化格局、构建中国自主的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而文学理论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关键桥梁。《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三卷的问世,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方文论的认知维度,更让中国学术声音在国际文论舞台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为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传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