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李建新  2025年11月14日12:12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先对丰子恺先生的画有印象,再留心作者,进而读他的文章。我是这样的。读小学时,从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丰子恺学画经历的文章,附有一幅儿童漫画:几只抽屉次第拉开,一个小朋友要当作梯子登上去取苹果。他的画风太独特了,即使不怎么留意他作品的人,也有可能见过那幅小朋友以两把扇子当车轮的漫画:《瞻瞻底车(二)脚踏车》。

20多年前,我刚开始做杂志编辑不久,买到两册丰子恺的女儿丰陈宝、丰一吟编选的漫画集《爸爸的画》。每幅画下面,有编者写的简短文字,或解释画面,或稍作延伸。其中第二册所收鲁迅小说《故乡》插图,配文写作“《社戏》”。在编辑的“学徒”期,对文字错误是最“敏感”的,于是我写了一封信指谬,请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转交编者。出乎意料,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就收到了丰陈宝老师的回信,其中说:“谢谢您为我指出了《爸爸的画》(二)p.135之错,我已将家里的《爸爸的画》(二)中此错全部改正,并拟写信给出版社,如果重版,务须将这个错误改正了再付印。对鲁迅的《呐喊》,我幼时读过多遍,很熟;但不知怎么会把《故乡》写成《社戏》的?!此文中的引语都是从中抄录的!可见我还是比较大意的,今后要吸取教训。”

丰子恺先生画的《故乡》插图,有捕鸟等画面,这些和小孩子生活相关的内容,很容易与《社戏》混淆,一点无心之错,丰陈宝老师郑重的回信让我很受感动。我写去的信里,大约还问及从报纸上看到的《丰子恺漫画全集》出版情况,丰老师也有回答:“据我所知,京华出版社已与上海的书店联系好,将出版《丰子恺漫画全集》10卷小开本,价格为200至300元(一套)。如果由我代购,还可打七折,可由‘京华’直接寄你。如欲代购,请来信。”那段时间丰陈宝老师手头事情多,由她的妹妹丰一吟继续和我联系,后来我也确实请丰一吟老师代购了一套《丰子恺漫画全集》。和她书信往来不多,但一直保持了十多年。我转做《中学生阅读》杂志编辑后,请丰一吟老师写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短文,她发来一篇《〈离骚〉扇子到哪里去了》;2016年我和朋友打算出版一套新文学经典选本,《缘缘堂随笔》需要作者后人授权,也是给丰一吟老师打电话。

我所拥有的丰子恺著作,文学作品比漫画集少多了。只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代出版的《缘缘堂随笔集》,还有几种依初版本再版的《缘缘堂随笔》。曾在书店见过皇皇数卷《丰子恺文集》,部头太大,有点不敢碰,更没想过要买。所以很多年来,丰子恺先生的文章都是零零碎碎地、不成系统地阅读,但对他文字的喜爱却持之以恒。

从今年年初开始,下决心完整读一遍丰子恺的文学作品,买了海豚出版社《丰子恺全集》中的“文学卷”。全集共50册,画作32册,文学卷只有6册。真正读进去之后,打破了一些固有印象,如印象里丰先生有很多文章是写孩子的——一直记得那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其实直接写儿童的文章也就两三万字。也从之前没看过的文字里获得了更明晰、更确实的愉悦。写于1946年的《〈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是第一次看到。抗战时期丰子恺在重庆避难,夏丏尊从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昨今》中读到评论丰子恺的文字,特意译出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谷崎对丰子恺并不了解,只读了吉川幸次郎翻译的一本《缘缘堂随笔》而大感兴趣,说“如果说胡适氏的《四十自述》是学者的著作,那么这本随笔可以说是艺术家的著作。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的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吉川幸次郎说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罢”。谷崎润一郎似乎也无不赞同。对于两位日本作家学者的评价,丰子恺说:

吉川和谷崎二君对我的习性的批评,我倒觉得可以接受,而且可以让我自己来补充表白一番……

我自己明明觉得,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命之年的,三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我敢说,凡成人,没有一个不虚伪,冷酷,实利);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著名童话《小王子》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有些好的作家是一生保留了赤子之心的人,比如丰子恺。丰先生甚至有些“崇拜”儿童。他笔下的成人世界充满愚蠢、虚伪、不合理,但儿童的世界是单纯、诚挚、自然的。他不是哲学家,他倾心于现象,迷恋童年的纯真,也清醒地认识到,儿童总要长大,纯洁总要失去。为此甚至有些颓废和痛苦,于是更要努力地用文字和线条留住那些美好。

翻检书架上的丰子恺文集,恰恰遗漏了最珍爱的一种——1979年10月香港问学社出版的《缘缘堂集外遗文》。这本小书编者署名“明川”,即香港作家、学者小思女士,原名卢玮銮。此书《编后小记》中说,编者曾于1970年许下三个心愿:一是写丰子恺评传;二是像《护生画集》第一集那样,逐一为丰先生的画写一段文字;三是编纂全集。但九年过去,三件事都只做了一小部分。后来陆续看到别人批评丰先生的文章“个人主义色彩太浓厚”“没有反映社会实况”“迂腐”,为了让更多人全面地看待丰子恺,便搜集开明书店、生活出版社等所出版的九种文集之外的文章,编成此书,“在天真日薄的世上,丰先生的率真,对人间的热爱,应是十分健康的。但愿爱看他的画和文章的人仍多,但愿这春泥也护到海外来”。近半个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丰子恺全集》出版,《缘缘堂集外遗文》这本小书“辑佚”的意义或许已经不大,但朴素而精美的装帧,编者的拳拳之心,都让它有了特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