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文中的“叠复”意蕴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建民  2025年11月11日15:01

写文章,要“干净利落”。这几乎是古今验证写作者基本能力的一条标准。

可古代文章高手,有时写作起来,却不见得一定如此。譬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就有这样一节:“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鲁仲连是齐国的名士,他游历到赵国时,遇见秦国围攻赵国邯郸,他立即赶过去见赵国享有盛名的平原君,不料平原君无所作为。鲁仲连对平原君说:“我原来认为你平原君是天下的贤达公子,我从今而后知道你并非天下贤良公子啊。”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评道,此节文字看似“堆叠重复”,“实则曲传踌躇迟疑、非所愿而不获己之心思语气。”惋惜心情,正是通过“叠复”传达出来的。

关于古文中的“叠复”意蕴,《管锥编》中还有几处分析。例如《水浒传》中:“‘王伦自此方才肯教林冲坐第四位。’”王伦是梁山泊早期寨主,心胸狭窄。林冲无处落生,投奔于此,王伦百般为难,最终无奈给了林冲一个靠后的位置。《水浒传》的表述,使句子纠结叠复起来,传神地描述出王伦勉强无奈的心情。

又如“《庄子·天运》写孔子见老子归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叹非常之人而得幸会也。”叠复的“于是乎”,正吐露出见到高人难于言表的敬服心情。“《逍遥游》写鹏待风厚方能振翼曰:‘而后乃今培风……而后乃今将图南’,明远大之事匪可轻举也。”庄子笔下的鲲鹏,过于巨大,所以必须借助积厚的风才可飞起来。此处用“乃今将”词,看似略叠复,可正给人一种起步艰难,挣扎奋行的感受,说明远大的事情,不会轻而易举获有。

对这几个例子,钱先生如此小结:“均稠叠其词,以表郑重。”尽管字或句子叠复,可为充分展示,也就不惜如此。

叠复之词有时还关乎性命攸关之事。“(司马)迁本书《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谏文帝曰:‘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将何以加其法乎?’”《史记》此章里,记录了大臣张释之与汉文帝的一节对话。当时有一个盗贼,居然偷了宗庙里的东西,张释之按律判了此人斩首。文帝觉着此事甚大,应该判处灭族。张释之就说了上面的话:今天偷盗了宗庙里的器物便要灭族,那么假若万分之一可能,如果有个愚蠢的家伙挖取了长陵(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墓)上的土,那你又该加上哪一条法律惩罚他呢?张释之举的例子过于犯忌讳,所以他说话极端小心翼翼,不惜累累叠加虚拟词语。对此,钱锺书先生作了细微同时到位的分析:“盗掘本朝先帝陵墓,大逆不敬,罪恶弥天,为臣子者心不敢想而亦口不忍宣也,然而臣姑妄言之,君其妄听之;故‘有如’而累以‘万分之一’,犹恐冒昧,复益以‘假令’,拟设之词几如屋上加屋,心之犹豫,口之嗫嚅,即于语气征之,而无待摹状矣。”张释之此时似乎不会说话了,“有如”后面,不说“万一”,却用看去明显啰嗦的“万分之一”,后面再加“假令”,拟设语气“屋上加屋”般叠摞,正充分反映了极为犹豫、不忍说又不得不说的内心活动。关乎性命,自然不可简洁。

语言叠复,有时还有增加分量的作用。钱锺书举《魏书·杨播传》为例:“杨椿诫子弟曰:‘汝等脱若万一蒙时主遇’,叠词以示语重心长。”杨椿是杨播的弟弟,他在退养时,给子弟说了不少话,其中的这么一句:你们假若万一能蒙受主上恩遇……“脱若”“万一”都是假设,一般说来,用一词即可,可杨椿叠用,反映的正是钱先生所谓“语重心长”。钱先生再举一例:《宋书·前废帝纪》:“太后怒,语伺者:‘将刀来剖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此废帝即南朝刘宋孝武帝长子刘子业,其16岁继帝位,17岁为叔所杀。史书有其在位期间众多残暴、荒淫、无礼事件的记载。钱先生录出的句子,是其母后患病,让人叫他去看望,他却说:病人跟前多有鬼,我害怕,哪里能去。他母亲大怒,对服侍的人说:用刀把我的腹剖开,怎么生出这样一个儿来!“宁馨”本就是“如此”的意思,可仍然叠加用“如此”一词,显然有强调愤怒的成分。《宋书》作者这样写,还受到后来清代经学家郝懿行的质疑,他在《晋宋书故》中认为《宋书》作者沈约“著书不得其解,妄有增加,翻为重复。”建议“‘宁馨’上删去‘如此’二字,则得之矣。”对郝懿行的评说及建议,钱锺书有些不客气:郝懿行真是被自己的专业遮蔽了,难道沈约真不懂“宁馨”为当时“如此”的方言么?他是在增重语气啊!“如此宁馨”并用,正是欲言无言,重叠反复以表深重感叹。

及至谈到白话小说,钱锺书先生来了兴趣。他在增订《管锥编》时,又加了两个相关例子:白话小说中撮述告语之委屈丁宁,每重言而变其文。如《金瓶梅》第三十四回:“拉到僻静处,告他说:‘你家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西游记》第三十七回:“这等这等,如此如此,将那梦中话一一的告诉行者”。这里的“叠复”,其实恰是“简省”。

《管锥编》中,钱先生以渊博的阅读和精微的识见,择选叠复表述之例证,又将人们运用时的态度、心情及程度加以解析,的确开人眼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