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苏轼《后杞菊赋》的诙谐
来源:文汇报 | 孟晖   2025年10月27日11:40

“乌台诗案”是苏轼遭遇的第一场近乎致命的政治危机。相关介绍会提到,他有一篇《后杞菊赋》,在那场祸事里成了官场小人们的把柄之一,但今天的人可能不容易明白那篇文章为什么能闯祸。

据苏辙事后的解释,苏轼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在朝中处境困难,便上疏请求外任。任地方官期间,他看到新政的弊病,不方便明言,遂“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利用文学的形式,以具体事件为由头,委婉地发表见解,希望以如此的方法产生影响力,有益于国家。结果给了嫉恨者可乘之机,他们不断对苏轼的文字断章取义,跑到神宗面前告状。最开始神宗不愿追究,但终究架不住一伙臣下反复吹风,勉强同意追究苏轼“谤讪朝政”的罪名,因此引出了“乌台诗案”。

《后杞菊赋》是苏轼在那段外任时期“托事以讽”的作品之一。话说,唐代诗人陆 龟蒙曾写有《杞菊赋》,他自称“天随子”,在赋序中讲述家宅荒凉,屋少地多,于是在院子里修了一所书斋,再在书斋前后种了很多枸杞与甘菊。到了春天,就每天让孩子们摘两种植物的嫩苗,作为代茶饮和蔬菜。差不多二百年后,苏轼跟脚作了一篇《后杞菊赋》,全文带着自嘲的面具,实际却是讽刺变法: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时。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之言可信不缪,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颦蹙,与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黑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赋序的大意是:

陆龟蒙说,到了农历五月的夏季,他还在吃老硬苦涩的枸杞叶和甘菊叶,我本来是不信的。我寻思着,士大夫就算没混上个好生涯,因为清贫而减省着过日子,那倒是正常的,至于宣称挨饿到吃草啃树皮的程度,就未免夸张了。至于我呢,做官十九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连累全家跟着越来越穷,吃穿用度,都赶不上当年在家里当少爷的时候。等到迁职到密州做太守,惨到了什么程度呢?不过是想吃顿饱饭,可是官厨里啥都没有,我愁得不行,只好每天同通守刘廷式一起,带着从人去往荒废的古城,沿着那里废弃的菜圃绕来绕去,揪些个枸杞和甘菊的叶子带回来做菜吃。吃完了,我俩用手摸着肚子,自嘲地笑起来。这时候,我才明白,人家天随生不是乱说。于是,我做篇“后杞菊赋”自嘲,也是自我解答。

赋文的内容则大致为:

咱就说了:“哎呦喂您这位先生!究竟是哪一位让您成了今儿这样儿?——怹让您做了太守,不断有宾客前来造访、和您商量事儿,还有吏役在周围奔忙办差,从早上开始办公,一直干到太阳落了西,可是怹又让您一杯酒都拿不出来,只能去揪草木叶来骗嘴巴。那样做成的饭食可真难下咽啊!让人对着饭桌皱眉头,刚举起筷子就直作呕。您比比汉代大儒井丹!所以您在这里留恋个什么呢,是图个在家乡受不到这种苦,非在这里找刺激是吗?”某先生乐呵呵地回答:“人生在世,何其短暂,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也没啥规律可言。往昔有大鱼大肉的,有吃草料的,都是在幻梦里比较多寡,最终的结局都一样,都会被送走。他们哪个和我能比?我现在直接拿枸杞叶和甘菊叶当粮食了!春天吃它们的苗,夏天吃它们的叶,秋天吃花朵和种子,到了冬天挖根吃!我就这么辟谷了啊!所以,大概其,我会高寿!”

传统生活里,人们确实喜欢把枸杞嫩芽与甘菊嫩苗当鲜蔬,但二者都是初春的时令风物,只能在最嫩的时候吃吃,时节一过,枝叶长成,变粗变老,就没法吃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人们迫不得已,会采食两种植物的苦涩老叶,“饥饿嚼啮草木”,那就是闹饥荒。这,是《后杞菊赋》的背景。所以,宋人读那篇赋的时候,会比今天的读者有更生动的感觉,会看到活生生的画面:“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堂堂的密州太守为了能吃上一顿有下饭菜的饱饭,同通守一起,带着随人,在寥落古城的荒废菜圃里转来转去,到处找能吃的枸杞芽和菊苗芽。很多百姓可能不熟悉新太守,只觉得领头的是个陌生人影,于是那一群人简直像一伙逃难的饥民,甚至宛如鬼影。那群影子还一天天地反复出现,许是往昔灾荒战乱年月饿死在古城里的冤魂们忘不了生前最后的饥饿,于是一齐冒出来,继续四处找东西吃?

到全赋结尾,还进行了升华,赋中人物由怨鬼升华为飞仙:人人都知道,杞、菊的嫩苗只能在春天最初那几天吃个新鲜,但形势逼迫,作者我就一年四季都吃它们了,拿它们代替粮食!先吃苗,然后吃叶,叶子吃没了再吃花朵和种子,到了冬天,别的都没了,就挖根吃!这是修炼服食的方法啊,指不定这种方法真能让我创造奇迹,成为一则长寿的传说呢!

苏轼在这里是用道家观念展开讽刺。按照道家的理论,如果凡人摒弃正常的饭食,遵循一些道家规则,只吃某些特定的东西,包括某些植物的花、根、叶等等,能够摆脱肉身,变成神仙;或者效果差一些,那也能长生不老;再差则是能长寿。自汉晋至唐宋,也一直不断有痴人真的加以实操,结果产生了各种奇怪现象。可是,古人的大多数对人生和世界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态度,他们虽然不懂得科学道理,但就亲眼所见也会模糊地明白,很多高人的修炼过程,其实就是在长期的节食、乃至断食当中慢慢将自己饿死。于是,当时有文化的人都能读出潜台词:

给宋朝当官的代价是没饭吃,皇帝您是打算活活饿死我们这些臣子吗!还是说必须修炼成“不是人”才配效忠赵家天子?都得像王安石那样彻底没人欲、丧失正常感觉到香臭不知,才能入皇帝的法眼吧!本来仕途十九年的代价就已是家境越来越差,现在可好,饭都吃不上了!那我就干脆辟谷,在密州的衙门里上演一出原地飞升!

如此的俏皮话一旦在苏轼的朋友圈流传,再跨圈传播,在不同的朋友圈里流进流出,那些新政的反对者得笑成什么样呀。要紧的是,苏轼的朋友圈对神宗是开放的,神宗也是加了关注的,他每发一条动态,神宗早晚都能看到。自唐虞以来,饿死太守的朝代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算多,太平岁月里饿死太守的就更是稀罕,按照苏轼那一条动态的说法,老赵家的大宋可是多奇葩的一代“圣朝”啊。

苏轼这么嘴皮,但从太皇太后到王安石等人物都出面救他,而且还真给救下来了。所以,仔细琢磨一下《后杞菊赋》的文义,倒是有助我们体会宋朝的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