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两篇“佚文”献疑
《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是郭莽西所作
2024年,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刊《茅盾研究》第21辑《记忆与重塑:茅盾研究中的相关话题》刊有一篇《新发现茅盾佚文五篇和佚信一则考释》,考证了《谈谈绰号文学》《狮豸》《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等五篇茅盾佚文。其中,《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一文,于1942年1月10日刊发在浙江碧湖《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指导写作”栏,正文中的署名是“矛盾”,目录页署名“茅盾”。披露者认为“‘矛盾’应为刊印错误所致”,判定该文出自著名作家沈雁冰(笔名茅盾)之手,“应是茅盾在离开香港前即已完成,创作时间范围为1941年12月中旬至1942年1月上旬”。[1]因茅盾于1927年写过专题研究论文《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作者将《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视为茅盾进行中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另一成果。
仅从署名的基本特征与茅盾的治学兴趣两方面来看,《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系茅盾之作似无异议。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就会发现此文存在颇多令人心生疑窦之处:当时身在香港的茅盾为何会给偏于一隅的地方刊物投稿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上文提及的“创作时间范围”前后茅盾的处境:1941年3月,茅盾听从组织安排,从陪都转赴香港。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疯狂进攻香港。受战火影响,茅盾与夫人四处避难,朝不保夕,直至次年3月才安全撤离香港,抵达桂林。关于这段历程,茅盾后撰有《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归途杂拾》等专门记述之。1941年12月中旬至1942年1月上旬,可谓茅盾身心俱疲、担惊受怕的紧急时期。在如此危险的境况下,茅盾居然可以平心静气地徜徉在古典文学世界中,处变不惊地执笔讨论“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这一话题吗?
经查,1941年9月30日的金华《东南日报》第1版曾刊登“青年读书通讯社”的广告,包括该社的启事、已出新书和“研究各科实际知识的综合杂志”《读书生活》月刊第一期目录。预告该刊将于10月底创刊,“由李一飞、王耘庄、贾祖璋、钟子岩、王季思、吕漠野、章乃焕、郭莽西诸先生负责编辑”[2]。创刊号目录中有茅盾《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胡风《鲁迅的新诗》、金溟若《〈山海书藏〉四千号编印计划书》等,且将茅盾、胡风作品题目加大加黑处理,以示醒目。最终创刊时间比预告晚了两个多月,迟至1942年1月始问世。上述三篇文章都在创刊号中如约登载,只是《鲁迅的新诗》易题为《鲁迅的白话诗》(文末注“三十年秋旅中匆匆随笔”),《〈山海书藏〉四千号编印计划书》改题为《青年读书生活社刊印〈山海书藏〉计划书》(目录页题作《〈山海书藏〉四千号编辑计划书》,文末注“一九四一年七月”)。由此可知,《读书生活》编辑部可能在1941年9月30日之前已收到后两篇文章,而《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篇末无落款,写作时间不详。倘若这篇是茅盾文章,似存在两个可能:一是《读书生活》编辑部已收到茅盾稿子,二是茅盾提前允诺为该刊撰文。这皆以编辑部与茅盾有通讯往来为前提,但目前缺乏佐证材料。
其次,有必要对《读书生活》的编辑人员、撰稿队伍进行一番细致考察:创刊号版权页显示编辑者是李一飞、章乃焕、钟子岩、陈圣三、王季思、万湜思、吕漠野、郭莽西,发行人署叶迦予,发行所为青年读书生活社。创刊号有乃焕辑录的《作家们底踪迹》[目录页题作《作家们的踪迹(文艺新闻)》,署本社],其中一则恰好涉及茅盾:“茅盾(最后消息据报载茅盾已在香港殉难)、巴人等,近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艺通讯社为作家及出版界服务,仅取甚少之手续费,现已发稿。”[3]该文还提及作家万湜思已离《浙江日报》,《读书生活》下期由他接编。[4]乃焕当指该刊编者章乃焕,浙江诸暨人,笔名农山[5],1938年参与编辑丽水《新青年》旬刊,次年与万湜思等成立战时木刻研究社,出版《战画》等。
关于中国文艺通讯社(简称“文通社”)的成立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李标晶、王嘉良主编《简明茅盾词典》和万树玉版、李标晶版两种《茅盾年谱》,均认为它成立于1941年4月。[6]《以群年谱》显示1941年5月“以群根据文委的指示,在香港创立了‘中国文艺通讯社’,按廖承志同志的意见,由茅盾为编委会主任委员,以群实际负责,戈宝权也参加编辑工作。”[7]孔海珠的《于伶生平和创作大事记》认为成立于1941年8月。[8]同年8月10日桂林《文化杂志》创刊号刊出茅盾《大题小解之二》,文末附有6月16日的来信。信中“然文债逼来,亦以付文艺通讯社俾发南洋”[9]的“文艺通讯社”即指“文通社”,可知它成立于1941年6月中旬前。具体月份虽尚待考证,但距离《读书生活》创刊时毕竟已相隔半年,“近在香港发起组织”一句传达的信息显然具有滞后性。因战时通讯渠道不畅,小道消息不绝如缕,1942年初各地开始出现茅盾在香港“已遭毒手”的不实新闻,悼念文章亦公开见诸报章。章乃焕说“据报载茅盾已在香港殉难”,表明他仅能从报刊上获知茅盾的消息。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读书生活》编委们当时与茅盾并无文稿往来。[10]
《读书生活》的编辑团队中,郭莽西是关键性人物之一,《卷头语:火》即由他执笔。郭莽西,1910年生于浙江东阳,乳名安善,学名忠襄,字种桑。他喜读郭沫若、臧克家等的作品,1932年考入厦门大学并开始给《厦大周刊》等刊物投稿。大学期间曾与谢冰莹、方玮德等组织灯塔社,编辑发行《灯塔》月刊。[11]谢冰莹在《一个女兵的自传》中称他“对于研究文艺非常热心,小说也写得很好”[12]。他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浙江天台中学、处州中学、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等,与王季思有同事之雅。抗战期间,郭莽西一边从教,一边从事出版工作,初时“在丽水的正中书局兼任《战时中学生》编辑”[13],编选了《抗战戏曲集》(1939年)。1941年他成立旨在“联合全中国纯洁的青年,建立新精神,研究新学术,遵照法令发扬民族文化”[14]的青年读书通讯社,不久更名青年读书生活社。在他的主持下,该社出版过王季思《击鬼集》、吕漠野《读写座谈会》等书。1944年,他在龙泉创办龙吟书屋,同年出版《一篇文章的构成》。无论是《战时中学生》,还是《一篇文章的构成》,都是“以中学生为对象”[15]。《一篇文章的构成》出版后,曾引发袁微子等的责难。他们不仅批评该书行文草率,而且直指作者汲于名利。[16]
《战时中学生》月刊(版权页作《战时中学生月刊》)由郭莽西、李一飞合编,1939年2月创刊,两年后停刊,“唯一的宗旨是想成为战时中学生的好朋友”[17],主要撰稿者有王季思、钱南扬、吕漠野等。同在1941年9月30日的《东南日报》上,还刊有李、郭的联名启事:“一飞、莽西业已脱离《战时中学生月刊》编务,嗣后各方函件,请径寄‘丽水碧湖青年读书通讯社转交’,以免延误为荷。并向《战时中学生月刊》读者辞行:后会有期,幸各珍重!”[18]《读书生活》可以看作《战时中学生》的继续。茅冥家曾撰文回忆:“浙江的碧湖镇在当时是个经日寇多次‘扫荡’后的一些文化人麇集地……严北溟在《浙江日报》,郭莽西在办《读书生活》,我也在办《读书杂志》。”[19]可见郭氏系《读书生活》主办者。
抗战胜利后郭莽西由浙来沪,执教于大夏大学。1948年6月,他将旧文整理、结集为《人生过程上的三个境界》。本书除《代自序(轮回道上底一幕)》[20]、《代自跋(春到人间)》外,内文分两辑,收入《人生过程上的三种境界》《光明、快乐和自由的追求》《读书、作文、做人》《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诗人郭沫若》《吕漠野和他的〈燕子〉》《希特勒是怎样一个人》《东方兵法的始祖——孙子》八篇文章。其中,《人生过程上的三种境界》《诗人郭沫若》《东方兵法的始祖——孙子》《吕漠野和他的〈燕子〉》《希特勒是怎样一个人》五篇最初均发表于《战时中学生》,署名郭莽西。[21]《光明、快乐和自由的追求》初刊于《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创刊号)。《读书、作文、做人》文末有附记:“本文系民国二十九年在浙江省立联合中学所作演讲辞,原收在《一篇文章的构成》内,因该书已绝版,故改收在本集内。”[22]此话显示了作者对于此篇的“敝帚自珍”。奇怪的是,《读书、作文、做人》与《战时中学生》1940年11月20日第2卷第11期署胡风的《读书、作文、做人:在浙江省立联合初级中学讲演》内容相同。胡风1940年身在重庆,不可能远赴浙江发表演讲。郭莽西将此文先后收入《一篇文章的构成》《人生过程上的三个境界》,等于宣告了它的著作归属权。郭氏1949年5月因从事革命工作而牺牲,大夏师生专门举行了追悼大会。[23]
《人生过程上的三个境界》收入的《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与《读书生活》创刊号上的同题文章内容完全相同。从书内文章的首发情形来看,多来源于《战时中学生》《读书生活》。倘若《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是茅盾远道寄来的稿子,作为《读书生活》主办者的郭莽西不可能不知情,更不可能故意掠人之美,将茅盾的文章收入自编文集中。
《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提出的见解虽不乏新颖之处,但此文的缺陷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文中举的例子多为古典诗词,标题却是“中国文学”,相当于一个孩子戴了一顶成人的帽子,显得“文不对题”,无论是深刻性还是周全性方面,皆无法与《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相提并论。此文引录了王季思“教其学生时”的言论,亦证作者与王季思相熟。
为什么《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初刊时要署矛盾(茅盾)之名呢?基于上述考证,笔者试作如下推测:《读书生活》似乎有意借茅盾的文坛名声“虚张声势”,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及至郭莽西将此文收入《人生过程上的三个境界》时,终于恢复其“庐山真面目”。考虑到《战时中学生》上的《读书、作文、做人:在浙江省立联合初级中学讲演》并非胡风所作,《鲁迅的白话诗》的作者身份亦需认真审辨。
《高尔基是怎样学习》即《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
《新文学史料》2025年第1期刊有《学术独立、高尔基和苏联文学——茅盾佚信佚文一组》,披露作者发现的“刊载于《教育杂志》及《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中的两封佚信,刊载于《大刚报》的茅盾致葛琴和曾卓的佚信各一封和《高尔基是怎样学习》一文”,并称“未曾收入《茅盾全集》以及其他茅盾作品集,也没有在茅盾年谱以及回忆录中提及过”。[24]实际上,这四封书信虽未被《茅盾全集》收入,但并非从未被提及过。早在1985年,查国华版《茅盾年谱》已著录四封书信。[25]58,62,305,310李标晶版《茅盾年谱》再次著录。[26]73,79,419,424从学术写作的严谨态度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出发,应认真核实并如实说明。如果仅从篇名看,新旧两版的《茅盾全集》确实未曾收入《高尔基是怎样学习》,各家《茅盾年谱》亦未记录,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佚文”。
《高尔基是怎样学习》发表于1945年11月12日汉口《大刚报》的《学习生活》副刊。早在几个月前,茅盾曾撰《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在忆及1945年的写作情况时说道:“从一九四五年起,我的杂文也写得多起来了,不少是二三千字的长文,如《狼》《森林中的绅士》《杂感二题》。不过,写得最多的还是文艺评论,截至日本投降时,约写了十几篇……又有为了悼念罗曼·罗兰的逝世和为了纪念高尔基而写的《永恒的纪念与景仰》和《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27]这表明茅盾对于《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此文新、旧两版《茅盾全集》均已收入,各家《茅盾年谱》虽著录,但皆不太准确。查国华版《茅盾年谱》1945年9月10日谱文曰:“《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五月二十三日写,署茅盾)发表于《文学新报》第二卷第一期。”[25]291万树玉版《茅盾年谱》1945年5月谱文记有“二十三日,作评论《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后刊于《文学新报》第二卷第一期”[28]。唐金海、刘长鼎版《茅盾年谱》将此篇记入1945年5月23日谱文:“作《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评论)。载贵阳《大刚报·阵地》,亦见于《文学新报》第二卷第一期。”[29]李标晶版《茅盾年谱》1945年9月10日谱文谓:“在贵阳《大刚报·阵地》发表评论《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亦刊于《文学新报》第2卷第1期。”[26]401《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刊于重庆《文学新报》第2卷第1期(萧蔓若主编,1945年9月10日出版),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1945年7月13日首发于贵阳《大刚报·阵地》第167期,题目作《写下了第一篇小说以前的高尔基》。除篇名略有差别,此初刊版与《文学新报》版还有一处不同:前者未注写作日期,而后者末具“五月廿三日,一九四五年”。
贵阳《大刚报·阵地》的时任主编是诗人方敬,1942年曾在桂林得到过茅盾的当面教诲。他在《缅怀茅盾同志》中回忆:“1945年我在贵阳接编和改革《大刚报》文学副刊《阵地》,为了编好这个副刊我向各方组稿和请教,首先在重庆得到以群同志和靳以同志的热情有力的支持。我很想请茅盾同志惠赐大作,以光篇幅。先是由以群同志就近代我向茅盾同志致意和乞稿。不久他给我的第一篇稿子就转寄来了。往后,我就干脆直接给茅盾同志写信,寄副刊单页,请他指教和扶助,因此我们通信较多。”[30]茅盾提供给《阵地》的首篇稿子是1945年5月4日“第一届文艺节特辑”内的《五十年代是人民的世纪——纪念文协七周年暨第一届“五四”文艺节》,同期亦有以群文章,说明诸稿可能是以群一齐自重庆寄来的。茅盾此文同日亦载重庆《世界日报·明珠》与《抗战文艺》“文协成立七周年并庆祝第一届文艺节纪念特刊”。6月10日,茅盾在《阵地》第154期发表评论《读〈春暖花开的时候〉》。6月24日、27日,该刊连续推出两期“庆祝茅盾先生五十寿辰”特辑,刊载茅盾《回顾》[31]、以群《雁冰先生生活点滴》[32]等。
《缅怀茅盾同志》中还写道:“茅盾同志远远来信提醒我,高尔基逝世九周年纪念日快到了,副刊应该发表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艺奠基人的文章,并寄来了他自己写的《写下了第一篇小说以前的高尔基》。”[30]《回忆〈阵地〉》中有类似描述。[33]由此可知,《写下了第一篇小说以前的高尔基》是茅盾直接寄给方敬交付《阵地》发表的。据萧蔓若回忆,她在编辑《文学新报》时同样得到了茅盾的热情支持。[34]《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无疑也是茅盾直接供稿的,标题从“小说”到“作品”的改动,应是茅盾自己所为。
据《大刚报史》,作为抗战期间大后方有较大影响的报纸之一,《大刚报》“创刊于河南郑州,随着战局的变化,先后迁移到信阳、湖南衡阳、广西柳州、贵州贵阳四地出版”,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和1946年1月,先后创办了汉口、南京两个版”[35]。汉口《大刚报》由贵阳《大刚报》社王淮冰等人于1945年11月9日正式创办,初期“报纸的版面、编辑、记者、评论和副刊工作全由王淮冰一人包办”[36]。次年邵荃麟开始指导该报的编辑工作,3月专辟《大江》副刊,由葛琴、曾卓等先后编辑。作家吴纯俭回忆《阵地》时说:“方敬当时是贵州大学外文系教授,在他主编期间,发表过包括艾芜、臧克家等一批名家的作品,有时为汉口《大刚报》整版转载。”[37]可见,因存在“亲缘关系”,汉口《大刚报》转载贵阳《大刚报》上的文章是常有之事。创刊之初稿源有限,《大刚报》选择转载茅盾的旧稿,一方面缘自该文对“打算从事文学的青年们”[38]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符合《学习生活》副刊的定位;另一方面,报社当有借助茅盾名声吸引读者的用意。《高尔基是怎样学习》估计是编者临时改题的,茅盾对此大概并不知情。因此,这篇文章的具体发表情形可做如下表述:完稿于1945年5月23日,7月13日初刊贵阳《大刚报·阵地》第167期,题为《写下了第一篇小说以前的高尔基》,9月10日再刊重庆《文学新报》第2卷第1期,改题《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11月12日汉口《大刚报·学习生活》据贵阳《大刚报·阵地》转载,易题为《高尔基是怎样学习》。[39]
除转载外,茅盾文章见诸各地报刊的现象还与中外文艺联络社(简称“文联社”)有关。“文联社”由茅盾、以群、徐迟等1945年6月初旬成立于重庆,旨在“沟通中外文化及联络各地作家,介绍各方稿件并交换文化消息资料”[40],“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文艺团体”[41],其前身即1941年的“文通社”。作家们的稿件由“文联社”负责“分寄各地刊物(每地只寄一刊)。如此一篇文章,可以同时在几个相距数千里的地方刊物上与读者见面”[42]。贵阳《大刚报·阵地》随即接受“文联社”的供稿。1945年7月6日,该刊登载的罕明《谦逊的寿翁——记茅盾先生五十寿辰庆祝茶会》为“文联社特稿”。7月30日刊出的茅盾《〈时间的记录〉后记》亦标注“文联社特稿”。9月12日,该刊登发茅盾的文章《读宋霖的小说〈滩〉》。此文亦刊昆明《观察报·昆明湖》、重庆《大公报·文艺》、成都《华西晚报·华晚副页》,应均是“文联社”供稿。翌年1月4日,《阵地》再次刊出“文联社”提供的茅盾《现在我们要开始检讨》。此文即茅盾、以群主编的“文联社”机关刊物《文联》创刊号上的《现在我们要开始检讨八年来文艺工作的成果及倾向》(目录页题作《八年来文艺工作的成果及倾向》)。同年昆明《正义报·文艺》、北平《新星》、香港《大千》、天津《鲁迅文艺月刊》等皆刊发,同样由“文联社”供稿,只是篇名并不统一。[43]文摘类刊物《文萃》《书报精华》等相继转载。“文联社”的“一稿多发”为作家稿件的投寄、编发、流通提供了诸多便利,实现了文艺资源的优质共享,有利于进步文化的广泛传播,但也给后世梳理作家文稿发表情况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结语
总之,虽然《中国文学上的时间描写》初刊《读书生活》时署矛盾(茅盾),但因它后来收入该刊主办者郭莽西的散文集《人生过程上的三个境界》,可断其真实作者系郭莽西。《高尔基是怎样学习》与《写下了第一篇小说以前的高尔基》虽题目相异,但内容相同,属于“异题同文”。《写下第一篇作品以前的高尔基》既已收入《茅盾全集》,其他两篇皆不宜算作佚文。因茅盾晚年回复姜德明时说,《换巢鸾凤》“附言”作者“慕之”是他所写[44],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茅盾全集》不仅收录此文,还辑入另一篇署“慕之”的《不幸的人》。陈福康经考证指出,“慕之”实系郑振铎的笔名。[45]黄山书社新版《茅盾全集》已删去《不幸的人》,但保留《落华生小说〈换巢鸾凤〉附注》,第42卷《附集》中《茅盾原姓名、笔名、别名》(查国华编)仍列有“慕之”。[46]李标晶版《茅盾年谱》更是将两篇同时著录。[26]52,57正如陈子善所言,“查考像茅盾这样的大作家的笔名和佚文必须严肃、慎重”“除非有确凿的根据,否则只凭一二个用词或标点符号就把凡是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都归到茅盾名下,势必铸成大错”[47]。即使是署名“茅盾”的新见文章,抑或有作家本人的事后追认,同样必须对其作全面、细致的考证,否则也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错误。
注释:
[1]中国茅盾研究会.记忆与重塑:茅盾研究中的相关话题《茅盾研究》第21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118.
[2]本社启事[N].东南日报,1941-9-30(1).
[3]乃焕.作家们底踪迹[J].读书生活,1942,1(1).
[4]第2期、第3期版权页,编辑者仍标署8人,唯陈圣三换成宋成志。据袁微子《“无知的狂妄”》(1944年10月25日《青年日报·语林》),万湜思因拿不到每月的编辑费,后脱离该刊。
[5]相关内容参见朱宗尧《晴窗走笔》(浙江省浦江县印刷三厂(金华)印刷,2000年),第 394 页。
[6]参见万树玉.茅盾年谱[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276.李标晶.茅盾年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338.
[7]叶周.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叶以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66.
[8]参见孔海珠.于伶研究专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32.
[9]茅盾.茅盾全集(第37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4:229.
[10]1936年4月《文学》第6卷第4号刊登郭莽西写于厦门的诗歌《白痴底悲哀》(目录页作《白痴的悲哀》),茅盾是该刊编委之一,是已知两人唯一的“文字交”。
[11]参见本刊作者介绍[J].新青年,1939,1(5).江涓.浙江革命(进步)文化名人传略[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211-212.
[12]谢冰莹.一个女兵的自传[M].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8:458.
[13]王季思.王季思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63-464.
[14]郭莽西.光明、快乐和自由的追求[J].读书生活,1942,1(1).
[15]郭莽西.一篇文章的构成[M].丽水:龙吟书屋,1944:171.
[16]参见方棘《无知的狂妄——读郭莽西的〈一篇文章的构成〉》,1944年8月9日《青年日报·语林》;袁微子《“无知的狂妄”》,1944年10月25日《青年日报·语林》;茅芨芹《“无知的狂妄”》,1944年11月22日《青年日报·语林》;胡酬《两者不可得兼——并请郭莽西先生台鉴》,1945年1月5日《浙江日报·江风》等。
[17]编辑后记[J].战时中学生,1939,1(1).
[18]李一飞,郭莽西.李一飞郭莽西启事[N].东南日报,1941-9-30(1).
[19]茅冥家.悼念冯友兰先生[N].团结报,1991-2-6(3).
[20]此文1934年3月初刊《论语》第36期,题为《轮回道上的一幕》。
[21]《吕漠野和他的〈燕子〉》一文初刊《战时中学生》时题为《燕子》。
[22]郭莽西.人生过程上的三个境界[M].上海:师友出版社,1948:30.
[23]参见郭莽西追悼会明午在大夏举行[N].文汇报,1949-7-2(3).
[24]田丰.学术独立、高尔基和苏联文学——茅盾佚信佚文一组[J].新文学史料,2025(1).
[25]参见查国华.茅盾年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26]参见李标晶.茅盾年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27]茅盾.茅盾全集(第36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4:590.
[28]万树玉.茅盾年谱[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310.
[29]唐金海,刘长鼎.茅盾年谱[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705.
[30]方敬.缅怀茅盾同志[J].抗战文艺研究,1982(1).
[31]此文同年6月24日初刊重庆《新华日报·新华副刊》。
[32]此文同年6月24日初刊重庆《大公报·文艺》,题为《雁冰先生的生活》。
[33]方敬.回忆《阵地》[J].新文学史料,1992(4).
[34]萧蔓若.难忘与茅盾同志交往的日子[J].抗战文艺研究,1982(1);萧蔓若.《文学新报》是怎样问世的[J].新文学史料,2003(3).
[35]王淮冰,黄邦和.大刚报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3.
[36]李理.汉口《大刚报》史研究(1945.11—1951.12)[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6.
[37]吴纯俭.筑城纪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64.
[38]茅盾.高尔基是怎样学习[N].大刚报(汉口),1945-11-12(4).
[39]汉口《大刚报·学习生活》转载时订正了初刊本的个别错字。
[40]文化短波[N].新华日报,1945-7-19(4).
[41]王中忱.茅盾参与过的三个文学社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42]以群.我来介绍“文联社”[J].文联,1946,1(1).
[43]《正义报·文艺》《新星》《大千》篇名皆作《现在我们要开始检讨》,《鲁迅文艺月刊》篇名作《八年来文艺工作的成果及倾向》。
[44]参见茅盾.茅盾全集(第39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4:377.
[45]参见康文.郑振铎早年评鲁迅小说[A].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研究(2)[M].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163-164.陈福康.茅公全集误收郑公小说[A].民国文坛探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60-61.
[46]茅盾.茅盾全集(第42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4:457.
[47]陈子善.文人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56.
[本文为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综合性报刊与现代作家佚文整理与研究”(22WC009)、扬州大学青蓝工程、扬州大学“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