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食材基础 操作就不基础 ——古代“邪修”美食天花板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金陵小岱  2025年09月16日08:13

“邪修”原为修仙小说中的反派修炼方式,如今被年轻人借用,指代那些打破常规、操作简单却高效的“懒人妙招”,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现象和问题解决思路。

其中“邪修美食”最受年轻人的关注,它凭借绿豆雪糕熬绿豆汤、益生菌糖饮料腌叉烧、微波炉炼猪油等反常规烹饪法引发模仿热潮。某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突破50亿次,讨论量高达85.8万条。其实,现代年轻人的这波操作早在古代就已流行过,只不过古人的做法更邪乎。

将士的行军干粮 百姓的便捷主食 “糒”主打硬核

现代人研发邪修美食,入门第一课必须是微波炉高火10分钟煮米饭。这一招尤其适用于外卖到了却发现忘点主食之时,只需10分钟,就能为这顿饭注入来自碳水的美食之魂。若是古人在场,大概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有一种连微波炉都不需要的主食:糒(bèi)。

“糒”在汉代就已是一种常见的行军干粮。据《说文·米部》释:“乾也。从米。”清人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对“糒”的解释非常清晰具体:“已炊之饭,日干之,曰糒;生米麦,火熬之,曰糗。其实一物也。”且“糗、糒是行军之粮”。从史料文献中可以看出,“糒”最初的制作原料应该是米,但随着西汉小麦的普及,用小麦制作可能更为常见。《四民月令》亦有载:五月“麦既入,多作糒,以供出入之粮”。

糒的制作方法深得“邪修美食”的精髓:大米或麦子经淘洗后,直接蒸或者炒熟,曝干、捣碎后,研磨成粉,最后再舂捣成饼子。由于糒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脱水处理,只要不受潮,就可以拥有超长保质期,同时还方便携带。

此“邪修美食”一经研发,就成为行军干粮的首选。从西汉简牍的相关记载来看,糒是作为口粮之一发放给士卒的,并且有专门运输的记载,可见糒在边关地区有一定存量,如:“临要卒赵立,六月食糒二斗。六月壬申,队长并付立……”战士们出征在外,离家千里,饥饿之时,还能吃到来自故土的味道。

除了作为行军干粮外,糒也是牧民们的重要主食之一。毕竟牧民们日常要骑马打猎,对于食物的要求就是方便携带,并且饱腹感要强,那么糒绝对是首选。据《后汉书》记载:“南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又转河东米糒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以赡给之。”作为汉廷对新入籍子民的赏赐,糒居然排在牛羊、黄金之前,居于首位,可见糒在当时的重要性。

糒同样也是汉族老百姓们的重要主食之一,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出门劳作,跟现代人要去上班一样。辛苦忙了一天,换谁也不想做饭。这个时候,糒作为邪修美食就可以发挥出它的重要性了!老百姓们只需取出家中存储的糒,泡上水,配点腌制的咸菜,没几分钟就能吃上饭了。糒遇水后,会迅速吸水膨胀,吃起来松软易嚼,饱腹感极强。若是不小心“手抖”放多了,也不用担心,因为经过曝晒的干燥米粒不容易馊坏,第二天照样能吃,省事又节能。

既能当战场上的行军干粮,又能作草原的能量补给,还能让古代打工人下班立刻吃上热乎饭,如此方便又硬核的生存系邪修美食,多多益善!

烤猫头鹰 人乳喂猪 羊肠包羊肉……古人手段奇妙又诡异

糒以方便快捷成为古代邪修美食的入门菜单之一,但想抵达邪修美食的灵魂必须拥有意想不到的食材和奇妙到诡异的搭配。

烧烤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烹调方式似乎与邪修美食搭不上边,可如果烧烤架上串着一只猫头鹰的话,是不是挺邪乎?

现代人的幼儿绘本上就已科普过猫头鹰是益鸟,不可以猎食,但古人对猫头鹰却是见了就想“食其肉”。《庄子·齐物论》中称“见弹而求鸮炙”,见到弹弓就要把猫头鹰打下来烤了吃掉。颜师古《汉书》注:“孟康曰:‘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如淳曰:‘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

猫头鹰在古代着实很冤,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凄厉,会勾命索魂,夜里啼叫是在数人的眉毛;又传言猫头鹰极为“不孝”,生而食母,才得飞翔,总之吃它有理。不过这烤猫头鹰应该挺好吃的,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遣策中出现了“鸮”。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也说鸮肉为汉代贡品,味美可为炙。更夸张的是,汉代朝廷还将炖猫头鹰作为节日福利赐予百官。

说起邪修美食奇妙到诡异的搭配,现代人想的无非是百香果柠檬汁泡鸡爪、益生菌糖饮料腌叉烧等,然而放在古代却会被认为这种搭配太流于表面,简单说就是没腌入味儿。

西晋王济对此颇有心得,据《世说新语》载:“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烝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武帝去常山公主家吃饭,席间上了一道蒸猪肉,味道极为鲜美,于是武帝就问了:“这个蒸猪肉怎么这么好吃!是用了什么特别的酱料吗?”原本武帝是想要一个美食的秘方,回去好让宫中的厨师们照做,谁能想到王济却告诉他:“臣家的猪都是用人奶喂大的,所以肉质与众不同。”武帝听了后,直翻白眼,若是在宫中让奶妈挤奶给猪喝,那得被朝臣们的口水淹死。武帝越想越不平衡,气得饭没吃完就走了。

当食材还在成长的时候,就考虑到日后腌制的问题,王济实乃邪修美食界的狠人。古代普通文人既没有王济的经济实力,也没有他离谱的想象力,但对邪修美食也有自己执着的追求,于是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动物的大肠上。《礼记》有载:“君子不食圂腴。”意思是作为君子,不应该吃猪、狗的肠脏。然而猪大肠油脂肥厚,一经炙烤或爆炒,外脆内糯,此等美味,怎能抛弃!

古训说了君子不能吃猪狗的肠子,但没说不能吃羊肠吧?为了能吃上烤羊肠,这群文人们又研发了一种“灌肠法”。《齐民要术》载:“取羊盘肠,净洗治。细剉羊肉,令如笼肉,细切葱白,盐、豉汁、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以灌肠。两条夹而炙之。割食甚香美。”在羊肠内塞上调过味的羊肉,然后在烤熟之后切片食用,吃起来香浓油润,堪称古代版的“大肠包小肠”。

可见研发邪修美食,离谱的想象力与超强的执行力缺一不可,但核心必须是对食物的尊重,像王济这样奢靡浪费,很可能真的会踏入“邪门”。

水引饼 冷淘 鲊……邪修美食的隐藏菜单

只需用水冲泡配腌菜食用的糒太过寡淡,而烤猫头鹰、蒸人乳喂养的猪肉以及烤羊肠包羊肉听起来又过于油腻,于是古人又用“邪修”法研发出了一些介于这两种口感之间的美食。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叫“水引饼”的汤面,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它的铁杆粉丝。《齐民要术》记载了水引饼的制作过程:“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肉羹汤, 臛音huò),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水引饼的邪修精髓在于揉面不用水,而是用肉汤!这能不好吃吗?不过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肉汤听起来不够“仙”,于是他们用茶汤代替肉汤揉面,吃完后还能提神醒脑、美容养颜。

在深得水引饼的邪修精髓后,古人又研发出了“槐叶冷淘”,也就是用槐叶榨汁和出来的一种凉面。这种凉面呈碧绿色,古人在吃之前将它吊在井里冷透,或直接过凉水,再拌上茵陈、芫荽、冰藕等,吃起来透心凉。可别小看这几样拌菜,它们都有清热利湿、健脾开胃、消除腹痛的药用价值。杜甫吃完后,立刻写了首《槐叶冷淘》,说这槐叶冷淘“经齿冷于雪”,顺带还给皇帝种了个草:“君王纳晚凉,此味亦时须。”苏东坡也爱吃槐叶冷淘,他听说有一朋友家槐叶冷淘做得极好,于是拎着桑落酒和鲈鱼去朋友家蹭饭。那顿饭的主菜是“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酒足饭饱后,苏东坡不禁感慨:“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除了用肉汤、茶汤、槐叶汁以外,居然还有人用米酒和面,这听起来更“邪”了。据王仁裕《入洛记》载,唐代东都洛阳有一家冷淘铺子,招牌菜是“水花冷淘”。这家铺子开在洛阳郊外“野狐泉”畔,泉水清澈见底,店里无论是煮面还是酿酒的水,都取自泉水。冷淘铺子的主理人是一个年长的老婆婆,对于邪修美食无论是取材搭配,还是制造氛围感都是一绝。她用自己酿造的米酒和面,加了米酒的面团微微发酵,吃起来更加绵软。虽然她已年老,但她挥舞手中的削面刀却迅捷无比,面片随着刀片的挥舞,化为漫天花雨,又散落在汤锅之中,水花微溅,故名为“水花冷淘”。食客们几乎都看呆了,刚想鼓掌,却发现面已削好了。这一餐吃下来,不仅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情绪价值给得也很到位,难怪洛阳城的“富子携金就食之”。

水引饼、冷淘虽美味,但它们都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得现做,于是古人又研发出了一种“一劳永逸”的邪修美食“鲊”(zhǎ)。做一次,能吃两年。“鲊”其实是一种腌鱼,西汉刘熙《释名》:“鲊,菹( zū,指古代腌制的菜或肉酱)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齐民要术》描述得更为详细,古人在制作鲊的时候,要去掉鱼的头尾,只留鱼身,温水洗净,刮去鱼鳞,再用盐腌制几日,榨干以防腐烂。将米饭煮熟后,用茱萸、橘皮、酒拌匀,随后取一瓮,一层鱼块、一层米饭,最后用竹叶或箬叶封顶。瓮口要密封,放在阴凉处,等到瓮口析出的浆液由红转白,味道变酸时,就制作成功了。当古人饿了又不想做饭之时,就可以开一罐鲊吃吃,酸香咸鲜,妥妥的古代版鱼肉饭罐头。

后来,古人又研发出了猪肉鲊、羊肉鲊、蛏子鲊、茄子鲊、黄雀鲊,居然还有蚂蚁鲊,还有三日就可吃的裹鲊,简直是“万物皆可作鲊”。据说蔡京对黄雀鲊尤为喜爱,在被抄家之时,有司在他府里发现了三间奇怪的仓库,仓库内堆满了坛坛罐罐,打开一看,居然全都是黄雀鲊,这猴年马月能吃完!看来制作邪修美食与做人一样,不能贪心,否则必会失其本味。

无论古今,邪修美食始终都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味调剂,让意想不到的食材相遇融合,碰撞出新的奇妙滋味。美食的真谛,在于尊重食物、滋养身心,而非如王济、蔡京那般穷奢极欲、追逐无度。惜物知味,以食养人,正是华夏饮食文明生生不息、绵延千载的精神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