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作、写作、写作!——关于耶鲁大学的写作课程
来源:文学报 | 苏炜  2025年09月05日10:43

2018年,清华大学首次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成为《人民日报》报道的新闻,此事令我深感震动。近期,《书屋》杂志(2025年3月号)以显著篇幅刊发了我所教授的耶鲁大学中文项目学生研读韩少功《马桥词典》后撰写的六篇中文评论,引发持续积极反响,无论置于耶鲁大学悠久的汉语教学史,还是其当下中文项目的表现,这都可视为是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大学写作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印记。

关于写作教学,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顽念”:写作不可教。北大陈平原教授曾引用欧阳修“无他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及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似乎也倾向于认为写作教学“无迹可寻”。

然而,写作果真“妙不可言”又“不可言妙”吗?耶鲁大学的写作课程实践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耶鲁大学本科写作课教师Emily曾阐述“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理念,她明确指出,“读写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最难的一种抽象的批判性思维。”学术写作不仅是博雅教育哲学的体现,更是众多课程的核心考核形式。顶尖美国大学要求新生选修写作课,正是因为从高中侧重客观事实的“观点型写作”向大学强调个人创新发现的“研究型写作”,两者之间跨越巨大。

Emily还指出学术写作的三大支柱:一手研究、文本细读和批判性思维。耶鲁大学的写作教学体系,正是围绕破除“写作不可教”的迷思,通过系统“操练”来证明:写作是可教的;好的写作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好的作家亦能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

耶鲁大学的写作教学植根于美国基础教育中普遍运用的三种方法:项目制(Project)、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和工作坊(Workshop)。这三种方式在美国从小学至大学贯穿语文教育全程。国内虽在创意写作领域引入了工作坊形式,但在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上仍有探索空间。耶鲁大学的公共写作课则娴熟地将三者融入教学。

其中,七门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写作课多要求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修习至少两门,它们分别为:写作讨论课(Writing Seminars)、每日主题(Daily Themes)、书写自我(Writing about Oneself)、小说技艺阅读(Reading Fiction for Craft)、毕业项目写作(The Writing Concentration Senior Project)、新媒体写作(New Media Writing)、原典阅读(Directed Studies)。

耶鲁大学的写作教学体系建立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撑要素之上,共同保障了其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与实践效果。首先,普遍推行的小班制教学(通常限制在10~15人以内)是体系运作的基础,它确保了师生间充分的互动交流与个性化、精细化的写作指导成为可能,为深度研讨和及时反馈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对本科教学的核心重视构成了耶鲁大学精神的根基。学校将本科生的课堂教育视为重中之重,明确规定所有知名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这一理念深刻体现在其写作课程设计中。再者,专业化的组织架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耶鲁大学设立了独立的写作项目部,专门负责为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规划、开设丰富多样的写作课程,确保了教学资源的集中投入和专业发展。最后,完善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与质量追求。体系内不仅为重要的写作课程设立了年度奖项,还按专业评审并颁发最佳毕业论文奖,同时积极将优秀的学生作品推荐至权威期刊发表。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鼓励卓越写作、认可学术成果的积极环境。这四大要素——小班教学机制、本科教育核心地位、专门机构设置以及成果激励体系——相互关联、彼此强化,共同构成了耶鲁大学写作教学高效运行、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的坚实基础。

在我教授的耶鲁大学高级中文课程(如“中国当代/现代小说选读”)中,我贯彻了以下理念与方法:

首先是“从浅里教,往深里走”:“浅”指夯实词汇、语法、用法等语言基础;“深”指引导探究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其次是“品味中文”(Taste Chinese):这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层次。引导学生辨识中文语言的优劣,例如,在讲解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她走得像风中之草”这类句子时,引导学生体味其精妙。

在高级中文写作教学中,我尝试引入多重逆向思维路径,有效破除学生的认知障碍并激发其创作潜能。同时,创新实施“以英文写作思维反哺中文创作”的教学实验,我要求学生刻意运用英语写作的严谨逻辑架构与结构化思维(如主题句先行、段落推进、结论升华等范式)来组织中文文本。这种看似悖逆常规的方法,却常催生意想不到的优质成果。例如学生在精读韩少功《马桥词典》后,借鉴英文论文的论证框架进行中文批评写作,其呈现的清晰思辨与缜密结构,有力证明了跨语言思维迁移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逆向训练天然契合跨文化表达的深层需求。我在教学中特别选取“相濡以沫”这一承载生死相依意象的成语,当向学生阐释庄子“泉涸之鱼相濡以沫”的哲学寓言时,其蕴含的普遍人性价值常引发强烈情感共鸣,进而自然导向对“相忘于江湖”这一更高境界的哲理探讨。这深刻揭示中文独有的文化意象通过逆向转化策略,恰恰能成为穿透文化隔阂、触发深层对话的力量之源。

大学的语文教育与写作操练,是确立人文理想的重中之重。大学的公共写作课,理应成为大学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面对AI的冲击,我们应认识到AI可替代平庸的写作,但无法替代个性化的优质创作。可善用AI作为辅助工具,但其核心在于激发和保护人的创造力。

在此,我愿隔山隔海发出呼吁:中国各高校应重新高度重视文学教育,特别是中文写作课的建设。期待这一微弱但恳切的声音,能唤起遥远而亲近的回响。

(作者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高级讲师,本文由王昕玥整理自现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