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宫灯引发的谏争
熙宁四年(1071)正月,大宋首都开封的大街小巷爆竹声声,到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氛。开封府的工作人员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泡茶的水还没有烧开,就接到到议事厅开全体会的通知。
会议内容首先是收心,长官希望大家把状态调到满负荷工作上来,谁摸鱼就炒谁的鱿鱼。此外,上级安排下来的一项工作必须立即马上执行到位,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和同僚一起打开相关文件,其内容是关于熙宁四年上元节灯会立项审批、调查批复以及实施方案等。
这次的上元节,至孝的宋神宗想给日益年迈的太皇太后不一样的华彩隆重。有司根据官家意向,安排开封府做了市场调研,准备拨出专项资金购买四千盏宫灯。开封府对市场上所有售卖宫灯的商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制作精美花样翻新的宫灯大多出自浙江杭州、苏州工匠之手。为了抓住商机赚一把,这些商户早在年前就拖家带口带着原材料来到京城租房、备货。开封人把他们制作的灯称为“浙灯”。
开封府把浙灯库存数量、价格上报有司,有司呈给宋神宗。宋神宗一看价格皱起了眉头,新政改革如火如荼,烧的是弊政,哪来这么多钱买灯?因此指示开封府府尹,一是浙灯价格对半砍,二是为了保证供应,不允许商户出售浙灯。
身为开封府二把手,负责治安诉讼税收的推官苏轼越看越上头,大刀阔斧的新政已经让民生不安,人心惶惶。如果再把浙灯垄断,不但会让那些工匠血本无归,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谁都无法预判。
苏轼比宋神宗赵顼大12岁,皇帝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的时候,就非常喜爱苏轼的文章。登基后,宋神宗虽然启用王安石主张新政,锐意改革,却仍然一次次想把苏轼提拔到重要工作岗位上,哪怕苏轼被新党贴上保守派核心人物的标签。看不得百姓受苦的苏轼一纸呈在宋神宗御案上,天子一口气看完《谏买浙灯状》,拍案而起大笔一挥,取消订单。
不得不说,苏轼这篇《谏买浙灯状》堪称上行文的典范,有礼有节夹叙夹议,又批评又鼓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情怀无情绪。文章分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先说为什么上书,是因为前些日子你曾经召见臣,殷殷嘱托“为朕深思治乱,指陈得失,无有所隐者”,我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买宫灯把灯会办的体体面面热热闹闹是想让太皇太后开心,你太孝顺了,堪称天下表率。继而转折说那些卖宫灯的商户都是一些小生意人,生存不易,一家人的生计全靠这点手艺,政府采购打对折一定会让他们一键返贫。
当然,提倡节俭是大宋的美德,奢靡浪费不是你的初衷。“故臣愿陛下将来放灯与凡游观苑囿宴好赐予之类,皆饬有司,务从俭约。”既然您从善如流,除了灯会连同游园、赐宴等耗费资财的娱乐都减免了吧。
“陛下聪明睿圣,追迹尧舜,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窃尝深咎之。臣忝备府寮,亲见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陛下若赦之不诛,则臣又有非职之言大于此者,忍不为陛下尽之。若不赦,亦臣之分也。”最后,苏轼强调自己之所以进谏,是职责所在,如果陛下怪罪也无话可说。若皇恩浩荡,那么苏轼还有话对陛下说。在这里,苏轼为一个月之后给宋神宗上万言书埋下伏笔。
苏轼绝世的文采、赤子般的情怀和恳切的态度深深感动了宋神宗,最终天子虚心纳谏,取消半价购买浙灯的诏令,恢复正常市场供应,灯会依照惯例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