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与墨的生死战友情
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着平北昌(昌平)延(延庆)联合县第一任县长胡瑛的砚台和第一任县委书记徐智甫的墨盒。隔着展柜的玻璃,年代久远的砚台和墨盒似乎依然散发着墨香。
胡瑛和徐智甫,不仅同为“第一任”,还在同日一起壮烈牺牲。他们在平北的土地上洒下热血,谱写出抗日的诗篇。
特殊时期的抗日工具
胡瑛的砚台看上去极为普通,黑色、圆形,有多处伤痕,它的作用却非常不普通。胡瑛在平北抗日根据地昌延联合县当县长时,它是书写抗日布告、抗日口号的工具。胡瑛带着它深入群众宣传抗日,开展游击斗争,直至牺牲。
徐智甫的墨盒长为7.4厘米,宽4.5厘米,材质为铜,这是一个当年比较常见的“抗战铜墨盒”。抗战期间,除了前线广大军民外,后方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以笔作枪,用文化深化抗战,为抗战奔走呼号。“抗战铜墨盒”就是全民抗战时期的产物,上刻有“抗日救国”“还我河山”“勿忘国耻”等字样,是学校教育学生、部队教育战士的醒目物品,也是文化战线人士随身携带的“抗日武器”。
身为湖北人,胡瑛先是由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明远带到平西。1940年初,作为平北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昌延联合县政府在延庆东南的霹破石村成立,29岁的胡瑛被任命为县长。1940年4月,戴眼镜、学者形象,显得沉着、稳重的徐智甫也悄然来到霹破石村,遵照上级的任命,他担任昌延联合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徐智甫比胡瑛要大3岁,他原名徐睿,天津蓟县人,自幼勤奋读书,追求进步,1926年考入通县省立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徐智甫阅读进步书刊,追求革命真理。1932年,徐智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冀东大暴动,任冀东抗日联军第十六纵队政治处副主任,1940年接到前往昌延联合县工作的任命。
面对“扫荡”苦中作乐
胡瑛到任后,立即带领县政府干部深入各村,了解日伪军对这一地区干部和群众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情况,进而给以安抚、慰问和救济。在三四个月时间内,他几乎走遍了昌延联合县的每个村庄。通过深入开展工作,使巩固区不断扩大,并发展党员200余人,提拔了一批当地干部,50余个村建立了村政权及抗日群众组织。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抗日武装到处打击敌人。昌延联合县很快成为平北地区一块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艰苦异常,胡瑛始终同昌延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
昌延这一地区巩固发展后,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逐步向平北地区增派兵力。1940年5月29日,白乙化率领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10团(以下简称“10团”)在平北打响了沙塘沟战斗。胡瑛则在后方一户老乡的院子里指挥村中数十位青壮年到火线上抢救伤员,他嘱咐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乱跑,抬下伤员就立即送到急救站,急救站就设在这个院落的东厢房。
沙塘沟战斗的胜利,引起了日伪军的极大恐慌和不安,于是日伪军集中兵力,从5月底开始,对昌延地区进行了3个多月的“拉网式”大规模“扫荡”,使昌延地区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乡亲们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在深山野岭里辗转逃难,忍饥挨饿。但此时,根据全盘部署,白乙化率领的10团主力部队已经到了外线,昌延地区只剩赵立业连长率10团9连少数部队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
胡瑛等县区干部每天工作量巨大,不但白天要随部队活动,晚上还要出山筹粮筹款,心力交瘁。他们把能弄到的粮食都给了部队,几个干部则以野菜充饥。几个月的翻山越岭,忍饥挨饿中,胡瑛的胃病更加严重,经常浑身虚汗,面色苍白,但他不顾个人安危,还关心着其他同志。一次在老乡家,他把仅有的一碗玉米粥、一碗树叶留给了同志们,他还风趣地对缴获了匣子枪的两位同志说,每人奖半碗粥半碗树叶!
遭遇包围不幸牺牲
在敌人连续不断地“扫荡”和搜山之时,10团团长白乙化给胡瑛写了3封信,叫9连到外线作战。胡瑛把信交给9连连长赵立业,赵立业看完信说,昌延地区环境越来越残酷,敌人天天“扫荡”,9连一走,昌延县政府怎么站住脚?他建议让胡瑛跟部队一起走。可是,胡瑛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昌延县的抗日工作,他表示坚决不离开昌延县。赵立业又问胡瑛,9连走后,县政府怎么应对敌人?胡瑛说:“我们县政府十几个人,都有枪,能够坚持斗争。”胡瑛又说:“请你见到白团长,向他汇报一下这里的情况,再派部队来支援我们,我们一定坚持到你们回来。”
赵立业带9连走后,胡瑛面对残酷的环境和重重困难,给同志们做工作。他对县政府干部说:“干革命就不怕困难,有昌延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他就是以这种高昂的斗志鼓舞着战友同敌人进行斗争。
1940年8月27日晚,胡瑛和徐智甫在窑湾黄土梁王金喜家研究部队走后要如何开展抗日斗争,一直谈到快天亮。第二天早晨,他们还没来得及转移,就被驻永宁的百余名日伪军包围。
当时,刚刚休息的胡瑛被外面的动静惊醒后,马上出屋,一见敌人就开枪射击,并试图突围。他跑到半山腰时,腿被打断,摔坐在地上。敌人妄图抓活的,一窝蜂地冲了上来。胡瑛举枪就打,敌人见无法靠近,于是数发子弹向他射来,胡瑛当场壮烈牺牲。
除了胡瑛和徐智甫,被敌人包围的还有通讯员程永忠。胡瑛中弹牺牲时,徐智甫和程永忠也在往外突围,他们边跑边打,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中弹。当敌人逼近时,徐智甫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决然举枪自杀,壮烈牺牲。程永忠也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敌军从胡瑛的身上搜出县政府的文件以及印章,得知他是县长,竟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永宁城门上示众。
胡瑛牺牲时,年仅29岁。很遗憾,胡瑛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目前仅有一张根据村民描述而模拟的画像展示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画中的胡瑛,面部轮廓鲜明,浓眉厚唇,目光坚定。
2003年,延庆老党员高有将胡瑛的砚台捐赠给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希望平北人民永远记住这位为革命牺牲在平北的昌延联合县第一位县长——胡瑛。
徐智甫牺牲时,年仅32岁。墨盒为徐智甫之子徐振田捐赠,他告诉记者:“作为烈士子女,我们有义务把父亲的遗物捐给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存放。”
八十余年过去了,硝烟在平北这片土地上早已散尽。在窑湾村人的记忆中,胡瑛、徐智甫和程永忠的样子并未模糊,烈士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被铭记。1984年,延庆县委、县政府在胡瑛、徐智甫和程永忠三位烈士牺牲的窑湾竖立纪念碑,碑上刻着:“青史先烈写,红旗后人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