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教官和他的武术茶馆
翻开抗战史册,我们看到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和日寇作战,就在古北口、喜峰口一线的长城上。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由于装备落后而损失惨重,但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特别是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杀日寇数百人,被称为喜峰口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人们在颂扬大刀队的功绩之时,也对大刀队如何练就的刀法颇感好奇。就此,大刀队教官李尧臣走进了公众视线。
李尧臣
大刀队在训练
会友镖局旧址 摄影:高申
走镖期间习得一身武艺
李尧臣是中国近现代有名的武术大师,他于1876年出生在武风盛行的河北冀县,自幼习武,曾拜多位名师学艺,是三皇炮捶、绵掌的重要传人,并精通大枪、暗器、拳械及软硬功夫,尤其精通六合刀法。
14岁时,李尧臣到北京谋生,18岁进入北京八大镖局之首的会友镖局,成为一名镖师。会友镖局在清朝是一家著名的镖局,由宋彦超于1845年创建,位于前门外大栅栏的粮食店街。会友镖局以其深厚的武术背景和卓越的护送服务而闻名,并在清朝晚期达到了巅峰。
在会友镖局期间,李尧臣精通了三皇炮捶、六合刀、分水揽、雁月刺、峨眉刺、梅花状元笔等武艺,而他的常用暗器则是一斤重的飞镖、紧背的花装弩和飞蝗石。李尧臣的师父宋彩臣是宋彦超的侄子,宋彦超精通三皇炮捶。三皇炮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拳术,套路结构简练,朴实无华,动作沉稳、刚健,充实有力,形象生动。同治五年(1866年),于连登之子于鉴先得其父亲授,后拜宋彦超为师,得宋之奥妙后功达上乘。自此于鉴在北京大开山门,传授三皇炮捶拳。在一段时间内,会友镖局同“三皇炮捶门”名声大振,镖局生意兴隆。
走镖期间,李尧臣曾保送皇杠、剿灭匪首,并生擒土匪,保护前门外商业区,名震江湖。李尧臣在慈禧太后面前表演过八仙庆寿剑,开过鼎盛一时的“武术茶社”,主持过声名赫赫的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直到1921年,由于火车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以及热兵器的盛行,会友镖局业务下降,只能解散,李尧臣的镖师生活也到此结束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北,随后又侵占热河,兵临长城一线。当时驻守长城一线的是二十九军。二十九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军长宋哲元决定部队自造大刀以弥补军械不足,大刀队应运而生。副军长佟麟阁特邀李尧臣担任二十九军武术总教官。李尧臣结合传统刀术中的精华,创编了一套专门针对日本拼刺战术的“无极刀法”。他首先改良了刀具,使刀面变窄,两面开刃,可以双手握刀。这样既可挡,又可劈可刺。刀法灵活多变,使敌人来不及反应就丢了脑袋。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大刀队的500位勇士,在师长赵登禹率领下,分多路夜袭日本兵营,砍杀日寇数百人,夺回据点十余处,缴获枪炮一批,取得了长城抗战的局部胜利。消息传来,全国振奋,大快人心。
到了七七事变时,二十九军大刀队又一次展现雄风。1937年7月12日,大刀队与日寇200多人的敢死队狭路相逢,这可是硬碰硬的一场恶战,大刀神勇杀敌,大部分日寇被斩首。19岁的战士陈永德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英勇,他一人就杀死日军9名。《世界日报》以“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大标题予以报道。这一捷报传遍全国,上海进步青年麦新闻讯后,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一口气写成了振聋发聩的《大刀进行曲》这首战歌。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吼声唱响了大江南北,和《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激发起人们奋勇杀敌的勇气。
李尧臣除了教导大刀战术外,还曾两次在擂台上把日本擂主打翻在地。其中一次是在1931年,一个日本武师在南京摆下擂台比武,李尧臣闻讯后专程去南京打擂。日本武师连发三个大力拳,都被他轻巧闪过,同时他也摸清了对方的路数,只一招白鹤亮翅,大喝一声:“你下去吧!”猛起一拳挑中了对方下巴,对方便一个倒栽葱跌下台去。
武术茶馆为古都独家
在教导大刀队刀法之前,李尧臣从事什么职业呢?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的演变和铁路交通的发展,走镖这一行业逐渐衰败,镖局纷纷倒闭,1921年会友镖局也关张了。在这里干了27年镖师的李尧臣也下岗了,为了生计,也为了他离不开的武术事业,李尧臣开办了北京唯一的武术茶馆。
茶馆自古以来都是文人的天下,不论哪种类型的茶馆,皆有文化气息。泡茶馆者也多是文人雅士,他们光顾茶馆并不只为了解渴,而是追求意境和心态。因此,茶馆与武术功夫似乎是搭不上界的,所以武术茶馆在老北京几百家茶馆中是个另类。
李尧臣开办的武术茶馆位于天桥水心亭,也就是现在的公交天桥汽车站一带。水心亭当年名噪一时,张恨水的名著《啼笑因缘》中的许多情节就发生在水心亭公园和天桥。水心亭地处繁华市区,这里原是一片水洼地,1916年在这一带经商的商家集资疏浚洼水,岸边栽柳,水中植荷,并用杉篙芦苇搭起了水心亭。入夏后柳绿荷红,风光秀丽,人们纷纷来此纳凉。武术茶馆建在这里,一是环境优美,二是地方宽敞。此处方圆二十余丈,能容纳上千人练武。茶馆室内陈设与一般大众化的茶馆一模一样,都很简朴。唯一的亮点就是摆放着十八般兵器, 供武友们一试身手。
武术茶馆开业后,成了武术界和习武者聚会的场所,他们是这里的主要顾客。大家相聚于此,既不像文人雅士们寻求品茗茶境,修身养性,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样休闲聊天,喝茶解渴。他们来此喝茶多是以武会友,或切磋技艺,或观摩学习,或广交武友。谈资也离不开“武术”二字。谈到尽兴处,还可拿起茶馆中摆放的兵器比画比画。
李尧臣开办武术茶馆的初衷就是为了普及武术。他常说:“一人练武,可以强身;全家练武,可以强族;全民练武,可以强国。”有许多锲而不舍的习武者来这里是想拜师学艺的。因此,他在十几年的茶馆生涯中,教过的弟子早已遍布京城内外,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佼佼者在中国武术界都占有一席之地。如较晚收的弟子李宗儒,曾获得全国武术观摩大会金牌。而且还有许多社会名流,也虚心向他求教。如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演的《大闹天宫》中的猴拳,京剧大师梅兰芳演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法,都是他传授的。
当然,这个茶馆除了武林中人和习武者外,还有不少顾客是李尧臣的粉丝,他们来此的真实目的就是渴望一睹这位武林大师的尊容,其中也有不少有文化层次的人。因此,该茶馆还有一样有别于其他茶馆的现象,那就是边喝茶边看报,这也是它的另一亮点。
当时北京的几家报馆都地处宣南一带,离水心亭很近。我国的报纸业是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清末维新派痛感国民愚昧,呼吁开启民智。1904年,北京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报——《京话日报》。其后,《北京女报》《正宗爱国报》等报纸也纷纷面世。当时宣武门外铁老鹳庙前设有报市,京城多家报纸以及上海、天津等地报纸委托代销都在这里趸买,这里成为北京及外地报纸的集散地。此处离天桥较近,报童拿到报纸后自然先到这里叫卖,然后再往他处。茶客们一大早就到武术茶馆喝茶,待报纸一到,立即买下先睹为快。
李尧臣不但爱国,而且爱党。他思想进步,同情革命,早年间曾参加过营救革命报人、中共党员邵飘萍的活动。北平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杨世义(化名杨春)被捕,李尧臣得知后,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主动出头联合有地位的老友为杨世义担保,终于使杨世义获释。他还亲自去接他出狱。后来,他又加入了和平解放北平的仁人志士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李尧臣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全国及北京的武术比赛多次聘他为裁判长。抗美援朝时期,他率领子女和弟子四处义演。1966年,他把39件心爱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古代兵器捐献给了国家。
李尧臣还是政协委员。晚年他把自己的镖局生涯系统整理成文,刊登在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选辑上,填补了镖局史的空白。1973年冬,李尧臣以97岁的高龄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