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静睿&顾拜妮:我对文学比对自己更有信心
来源:《青年文学》 | 李静睿 顾拜妮  2025年08月21日07:43

李静睿,出生于四川自贡,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做过八年法律记者,现专业写作。出版有长篇小说《慎余堂》《微小的命运》,短篇小说集《木星时刻》《北方大道》《小城:十二种人生》,随笔集《死于昨日世界》等作品。

顾拜妮,生于一九九四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小说常见于《收获》《中国作家》《花城》《小说月报》《海外文摘》《中篇小说选刊》等刊。有作品入选第五届城市文学排行榜,荣获第九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现代文学馆首届《青春之歌》奖学金。著有小说集《我一生的风景》。曾从事写作教师、图书策划等工作,目前自由职业,担任多本杂志特约编辑,策划“步履”“玫瑰空间”等栏目。

顾拜妮:比起上次读到的《未竟的河滩》,《日落金山》似乎更加诗意和惆怅,或许和故事背景有关。为什么会想写这样一篇小说,可以聊聊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吗?

李静睿:十几年前,我为了工作去过一次墨脱,爬雪山进去的,作为一个平日里几乎从不运动的人,这是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到的事。整个记者团就我一个女的,什么准备都没有,我穿着自己的球鞋,涂了一点玉兰油就去了,下山后整个脸晒伤,整整半年才恢复。凌晨五点出发,过程已经恍惚了,只记得最后两百米实在爬不动,只想躺在雪地里。后来喝了几支纯葡萄糖,又吃了一板德芙巧克力,才恢复了一点体力,然后一口气登顶。雪山顶上和想象的不一样,风非常大,也不怎么美,只觉得荒凉,下山的时候看见了南迦巴瓦峰,藏民们都说我们运气太好了,因为大部分时候南迦巴瓦峰都在云雾里。当时我只把这种事当成工作,很苦,也没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想这种事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干第二次。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从拉萨回到广州后,就从省委党报辞职了。辞掉一个有编制的工作后,至今都无法摆脱那种飘荡感,但也从此没有太在意过什么物质层面的失去。然后今年,我去看了莎拉·布莱曼的音乐剧《日落大道》,因为看的下午场,散场正好是日落时分。就在那个时刻,两个场景突然奇异地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了这篇小说。

顾拜妮:你的小说中通常都有很多方言,但新小说里的方言变少了,是有意为之吗?

李静睿:语言的使用主要看小说本身的场景,《日落金山》没有那么多场景需要方言,所以就用得很少。但我最近完成的一个小长篇,里面大量使用了方言,因为那样才是合理的,里面的人物就应该那样说话。

顾拜妮:你既是小说家、编剧,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兼顾事业与家庭方面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吗?

李静睿:小孩的阶段不同,对于大人的消耗完全不同。小孩出生后那一两年,如果没有家人分担了大部分育儿工作,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坚持写作。那两年又正好是我工作特别忙的阶段,剧本和长篇小说在同时进行,所以真的是心力交瘁。孩子不到两岁,我们就把她送进了托儿所,然后就是幼儿园和小学,等于每天她上学之后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一天有八九个小时自由安排,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足够了,给我更多时间,我也写不动了。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加班的职场妈妈,我也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做到的,感觉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顾拜妮:现在有非常多的年轻女性尝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可以给她们一些鼓励和建议吗?

李静睿:不敢给任何年轻人所谓建议,也不敢鼓励任何人全职写作,因为大家身处不同的时代。我自己是从体制内出来的,但我完全理解现在年轻人特别渴望进入体制内的心情。与此同时,我也相信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年龄、任何性别,表达自我都是人最原始的需求之一,这一点不会消亡,我对文学比对我自己更有信心。

顾拜妮:最近有看过什么和女性有关的书籍吗,能否推荐一本给读者?顺便说说这本书为什么吸引你。

李静睿:今年读的小说中,我最喜欢托宾的《长岛》,读后太受震动了,又转头把《布鲁克林》重读了一遍。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托宾就是我们当代的大师。